提升专业型教育硕士校外导师队伍水平的有效路径

2020-09-14 12:06林媚珍郑师勤宋智陈碌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5期

林媚珍 郑师勤 宋智 陈碌

[摘 要] 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双导师制”培养机制下,校外导师队伍整体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对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文章以广州大学专业型教育硕士点为例,了解全日制教育硕士校外导师队伍的现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升校外导师队伍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日后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全日制教育硕士;校外导师;导师队伍水平

[基金项目] 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卓越教师培养”视角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建设研究(2018JGXM74)

[作者简介] 林媚珍(1963—),女,广东梅县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高校专业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5-0034-03    [收稿日期] 2020-02-18

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教育硕士校内外双导师制度,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1]。在影响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若干因素中,校外导师是影响教学实践能力的关键,更是培养教育硕士质量高低的关键。校外导师作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是高素质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保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在新时代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校外导师队伍,全方位加强探索提高专业型教育硕士校外导师队伍水平的有效途径有着重要意义。

一、校外导师队伍概述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指出,教育硕士培养方式是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校内课程学习结束后,由经过学校认定的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校内导师与来自实践单位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担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学习与学位论文。

校外导师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取社会经验、工作技能、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加强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是优化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组建一支专业强、素质高、数量足的导师团队。有了校外导师队伍的加入,有利于拓展教育硕士培养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加大教育硕士的培养力度,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保障。

二、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现存校外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校外导师的组成结构比例不均衡

校外导师平均年龄偏大,有关数据不均衡,队伍总人数不够庞大,少数学士学位的校外导师理论知识欠佳,个体素质参差不齐,且队伍中教研员比例较大,一线教师数量较少,校外导师主要集中在广州及周边城市,总体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硕士数量的需要。

(二)校外导师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

有些学院对于校外导师的管理制度和文件不够全面,管理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有些高校的校外导师评聘管理制度不完善,前期缺乏对校外导师选拔招聘的详细硬性条件,后期缺乏对校外导师的培训、考核、监督、管理等相关机制,对校外导师的待遇方面也不尽人意,荣誉承认度不高,物质保障不够完善,难以调动校外导师的积极性。高校这种“放任不管”的管理模式导致构建校外导师队伍工作的混乱,影响校外导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校外导师与教育硕士沟通不充分

教育实习前,有些学院仅提供校外导师名单,教育硕士对于校外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授课风格不了解,存在部分盲目跟风和扎堆选择的现象。教育硕士缺乏主动与校外导师沟通,在师生双方都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实习,影响教育实习的质量及校外导师的指导水平。教育实习中,校外导师缺乏对实习计划的了解,甚至一些教育硕士把教育实习当成了“走过场”,不仅难以保障教育实习的质量,也不利于提高校外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合作不密切

有部分学院在教育实习前安排毕业论文开题,缺失校外导师在这一环节的指导工作,且校内外导师的配合程度不够高,缺乏及时有效的合作,甚至有些校外导师没有尽到指导教育硕士的责任,从而导致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分离,不利于保证内部结构的连贯性。

三、校外导师队伍質量提升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1.完善校外导师“选聘—培训”机制。建立健全校外导师选聘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校外导师队伍刻不容缓。首先,应制定详细的选聘标准,遴选出一批道德品质高尚、学术水平高、指导效果好的校外导师,确保校外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充实团队新生力量,实行“以老带新”政策,保障校外导师队伍后继有人,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满足高校对教育硕士培养的需求,就必须对校外导师进行专业培训,使校外导师准入培训常规化制度化。高校的教育硕士点应严格执行学校对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明确校外导师的工作任务,强化其工作责任和义务,并实施实际有效的“执行”机制,使校外导师的本职工作得到更好的履行。

2.完善校外导师“监督—激励”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全日制教育硕士校外导师监督机制对培养卓越教师至关重要。高校应统筹安排专人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习过程进行跟踪监督,随时与校外导师和实习基地进行交流,确保校外导师执行高校制定的职责要求,履行对教育硕士培养的义务,提高教育实习质量,保障校外导师队伍的指导水平。

在监督机制的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激励机制的建设,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高对校外导师的身份认同,充分保障校外导师作为研究生导师应享有的基本权利[2],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开展优秀校外导师组和个人优秀导师等评选活动,增强其荣誉感和归属感,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对教育硕士的指导作用。

3.完善校外导师“考核—淘汰”机制。校外导师的综合水平影响着卓越教师的培养质量。高校应对每一届教育硕士的校外导师的实习指导水平和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导师的岗位职责意识。在指导水平方面,考核校外导师是否经常联系教育硕士,与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教学方面的实训、以及科研创新方面的培养等;在指导效果方面,考核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教研能力的提高程度以及毕业论文的质量等。考核评价工作由高校各教育硕士点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调查方式,掌握校外导师的工作实际状况和工作效果,并科学地进行评价。

完善聘任期限制度,聘任期满的校外导师要重新接受考核,防止出现“有名无实”的校外导师现象,对于年龄接近退休且近几年没带过教育硕士的校外导师应在聘用期满之后重新考核。此外,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对确实不适合担任本教育硕士专业的校外导师应多加考察,以保证校外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转变观念,加大配合力度

1.校外导师与教育硕士密切配合。不同的教育硕士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每位校外导师也有自身的长处和优点,只有在实习开始之前创造机会让师生相互了解,才能使师生在选择的时候更有针对性,更好地进行合作教学和研究。然而,学校教育硕士的实习计划大都由校外导师制定并加以实施,教育硕士只是被动参与,校外导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并未充分考虑教育硕士的实际需要。这种做法虽有利于校外导师掌控教育实习的进度,但缺乏与教育硕士的沟通,忽略了教育硕士的主体地位。因此,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改善现状:

(1)校外导师方面。首先,校外导师在制定教育实习计划的时候应以教育硕士为主,从教育硕士的需求出发。其次,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校外导师要及时跟进实习进程,与教育硕士进行沟通,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适当调整策略,最大限度的满足教育硕士的培养需求。最后,校外导师与教育硕士应建立长期联系,保持学术交流合作,促进教学相长。

(2)高校管理者方面。高校要创造机会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全日制教育硕士点在组织新生见面会、学术汇报、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应积极邀请校外导师参加,以此来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以广州大学为例,地理科学学院的地理学人讲坛就曾邀请校外导师给地理教育硕士做讲座,通过与校外导师的交流,对教育硕士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校外导师也是一次很好的再成长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广州大学“博学笃行,与时俱进”的校训。

(3)教育硕士方面。高质量学习成就卓越教师。教育硕士要主动到校外导师所在的学校去教育见习,尽量在教育实习前主动与校外导师沟通交流,提前做好准备。同时,教育硕士尽早接触校外教育资源的“场景”,将会有效增益其理论学习、校内学习[3]。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行校外导师与教育硕士之间的双向互选,保障高质量的教育实践工作,才能为建设校外导师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2.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有机融合。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共同培养力度,做到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1)校内导师方面。校内导师需要为在研期间的全日制专业型教育硕士提供理论指导,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指导与评价体现其相应的专业性质。其次,校内外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人,应共同对教育硕士进行学科前沿、教学技能、论文书写等方面的指点。

(2)校外导师方面。由于全日制专业型教育硕士研究生生源大多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教学实践经验不足,而校外导师具有多年的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经验,对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特征有着自己理解与感悟。因此,校外导师应该为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弥补教育硕士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其次,在研究生专业实践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中,校内外导师之间应保持顺畅高效的交流协作,共同培养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卓越教师。

(三)营造环境,加强外部支持

首先,高校要加大支持力度,尽量邀请校外导师参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论文开题工作,使校内外导师相互配合,尽早介入教育硕士论文的指导工作,互相交换培养建议,实现对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全程指导。

其次,高校作为实习基地、校外导师和教育硕士的直接关系者,应与三者保持沟通,充分协调三方关系,了解实习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建立教育实习的强大后盾,确保校外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再次,教育实习基地与校外导师归属的单位也要充当起外部支持的角色,支持校外导师的工作,保障教育实习顺利进行,给予校外导师相应的荣誉与鼓励,建立与高校长期合作的机制,这样既能为高校壮大校外导师队伍,也能增强合作单位的师资力量。

以广州大学为例,在巩固原有实习基地对各专业实习支持的基础上,增设多个校级基地及院级实习基地,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策略,加强了大学与中学的交流和合作[4]。

(四)保障质量,提升整体水平

1.提高教研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校外导师要承担教育硕士的教学指导任务就一定要有过硬的教研水平。从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来说,发表学术论文的层次和数量可以作为评价校外导师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从科研课题上来说,主持课题研究的数量和级别可以作为评价校外导师教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从科研成果上来说,获奖成果的数量和层次可以作为评价校外导师研究成果的重要指标。校外导师要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和教研能力,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形成卓越的教学力和教学品质[5]。

2.提高指导水平。校外导师对教育硕士的指导水平是对建设校外导师队伍的考验。从校外导师对教育硕士的实习指导来说,指导水平、方式及效果都可以作为评价教育实习的重要指标;从校外导师对教育硕士的学术指导来说,吸纳并指导教育硕士参与相关课题研究、提高教育硕士就业竞争力都可以作为评价教育硕士培养计划完成与否的重要指标。校外导师不仅要提升自身水平,还要具备指导教育硕士的能力,重视教育硕士培养效果,提升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水平。

四、结语

在影响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若干因素中,校外导师队伍的质量和整体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水平与高校和教育硕士密不可分,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只有三个层面紧紧扣在一起,共同联动,才能真正地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校外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old.moe.gov.cn/publ...-2009-7-22

[2]顾洁,荆磊.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J].药学教育,2019(5):1-3.

[3]李明磊,黄雨恒,周文辉,等.校外导师、实践基地与培养成效——基于2013—2017年专业学位硕士生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9(11):97-102.

[4]林媚珍,杨志梅,李文翎,等.基于卓越教师视角下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广州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8(4):82-87.

[5]冯铁山.卓越教师培养的“本”与“道”[J].教育科学研究,2018(7):74-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