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手风琴艺术发展演变轨迹研究

2020-09-15 16:17马骊骊
艺术评鉴 2020年15期
关键词:手风琴艺术发展

马骊骊

摘要:在新中国成立后,手风琴作为本国独立艺术形式流传至今,立足本国艺术文化发展实况,老一辈艺术家踏上外来艺术文化“本土化”“民族化”演变征程,使手风琴逐渐成为扎根中华艺术大地的音乐文化表现形式。新事物发展经历从无到有的演变过程,中国近现代手风琴艺术亦是如此,通过研究手风琴艺术作品可见其在本国的演变轨迹呈现螺旋上升状态,大致经历吸收与继承、借鉴与开拓、创新与多元三大阶段,将手风琴艺术与我国大众音乐生活融合在一起,成为表现真挚情感、民族风情的艺术形式。本文通过探析中国近现代手风琴艺术发展演变轨迹,以期助推手风琴艺术文化与时俱进。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   手风琴   艺术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5-0001-03

手风琴为活簧类乐器,既可以独奏,又能伴奏,从形态、结构上大致可分为键盘式手风琴、半音阶手风琴、键钮式手风琴、全音阶手风琴共计四类,具有声音宏达、和声丰富、音色富有变化及便于携带、易学易懂等特点。1777年在阿莫伊特神父由意大利将中国乐器“笙”传入欧洲后不久手风琴前身乐器诞生,却并未流传于世。德里克·不期曼(德国)在1821年制作出口吹奥拉琴,而后又在该乐器基础上增加犍钮与手控风箱。西里勒斯·德米安(奥地利)针对现有乐器加以改造,集手风琴前身乐器特点于一体,改良制造得出世界首个手风琴,命名为accordion,至今还有许多地方沿用该名称。手风琴是在全球最为普及的乐器之一,早在1931年德国就建立手风琴专业学校,英国将手风琴视为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乐器,在1936年建立手风琴演奏者学院,手风琴诞生不久便在俄罗斯广为流传,成为俄罗斯民间乐器。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发展手风琴艺术,在1984年建立全国高等示范院校手风琴学会,1989年成立全国手风琴学会,继而助推我国手风琴长期发展。

一、中国近現代手风琴改革

手风琴在20世纪传入我国后成为官员、贵族装饰家居及互相馈赠的珍品,并未充分发挥其艺术优势,使手风琴在建国前发展极为缓慢。在新中国成立后手风琴艺术魅力被更多人发现与认可,并进入漫长的启蒙发展阶段,遵循从部队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校园独特发展轨迹,逐渐成为大众音乐生活一部分。手风琴由奥地利人发明,而后皮特罗·迪罗(美国)针对手风琴结构加以改善,在结构内安装变音器。俄罗斯在浓郁的手风琴艺术氛围中研制出称之为“巴扬”的手风琴,20世纪40年代又改造发明自由低音手风琴。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近现代手风琴改革力度较小,处于启蒙学习阶段,同时开始探索手风琴与本土文化高度融合新出路。李遇秋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在1945年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当演员时开始学习手风琴,而后系统学习作曲,将东方色彩、民族精神融入手风琴艺术作品中,例如在《手风琴协奏曲》中融入云南少数民族民歌音调,赋予手风琴多样性,为手风琴在我国音乐文化土壤上落地生根奠定基础。20世纪90年代手风琴繁荣发展,在学术赛事中频繁出现中国人的身影,诞生一辈优秀本土手风琴艺术大师,推动我国手风琴改革发展。

二、中国近现代手风琴教育发展

1902年梁启超在学堂内部讲授“乐歌课”,主要伴奏乐器为手风琴,后来“国立音乐院”及音乐教育机构开始在国乐中融入手风琴,开辟专业音乐教育之路,在此阶段手风琴普及率较低。20世纪20年代俄国与我国接触变得频繁,俄国人将“巴扬”带入中国,哈尔滨交响乐团为满足俄国子弟发展需求建立专业教育机构,在1927年成立手风琴音乐训练班,聘请俄国人拉西莫夫为教师。20世纪40年代学习手风琴的人增多,除从专业角度出发教授手风琴技艺外,还面向大众推广手风琴艺术,如《春之声圆舞曲》《西班牙探戈》《蓝色多瑙河》等乐曲深受民众喜爱。战争爆发后俄国音乐家涌入我国,为了生存教他人表演手风琴,为我国近现代手风琴艺术发展提供有力条件,期间王庆善、石人望、吴英烈等手风琴艺术家博览众长助力本国手风琴艺术文化不断进步。20世纪50年代部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丰富部队业务生活,基层部队文艺工作者开始接触、了解并学习演奏手风琴,并在基层开设手风琴艺术培训班,加之手风琴价格较低,可以被工厂、学校、部队等集体单位所接受,为此学习手风琴的人不断增多,期间涌现杰出教育家,如李聪、姜杰、王域平等,为手风琴教育事业发展给予支持。20世纪60年代音乐艺术发展基本停滞,外来乐器遭到讨伐,手风琴却并未停止发展,《士兵光荣》《草原轻骑》等手风琴作品问世,在民族调式、演奏技巧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20世纪70年代我国手风琴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使演奏技艺更加娴熟,诞生《百鸟朝凤》《傣家欢庆泼水节》《瑶族舞曲》等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通过教育还培养一批专业手风琴演奏家,使我国手风琴艺术文化得以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手风琴表演艺术家走出国门,如曹晓青、张国平等,为我国手风琴教育与国际接轨给予支持。

三、中国近现代手风琴艺术演变轨迹

(一)吸收与继承

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稳定,客观上为艺术文化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加之国家颁布政策助力音乐艺术发展,使手风琴得以在本国艺术环境中落地生根,期间本国手风琴发展应该高峰,理论、技艺不断完善,民族特色融入其中,建立独特的审美体系。老一辈艺术家探索手风琴艺术发展新出路,颠覆其单纯伴奏表演旧态,尝试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开启手风琴民族化演变征程,手风琴在继承经典技艺同时利用本国音乐资源,表现形式有所突破。手风琴除合奏、歌曲伴奏外,还在汲取民族音乐文化营养基础上创编手风琴独奏曲,虽然此类作品数量较少,但说明手风琴本土化演变轨迹越发清晰,此时的手风琴艺术作品强调民族性,在手风琴艺术体系中注入民族文化。例如,《四季调》(郭汀石)在《花儿与少年》(青海民歌)基础上加以改编,侧重弘扬胡杨柳顽强品格,具有“缘事而发”特性,在不同地区版本各异,在传奏过程中古老乡音经由手风琴演绎形成“西北风”,吹进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艺术作品,改编后的《四季调》加入ABA单三部曲式结构及六声羽调式,保留民歌朴实委婉旋律特色,细腻刻画青年男女美好情感。

(二)借鉴与开拓

受特殊历史背景影响,革命题材音乐成为大众音乐领域中不可割舍的音乐类型,将音乐、政治、革命、历史融合在一起。中国近现代革命歌曲发展经历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和平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主要阶段。虽然文革负面影响客观存在,但对于革命歌曲的发展却具有积极意义,立足文艺领域发起革命诞生一批革命音乐作品,如“语录歌”“诗词歌”“样板戏”“学院派”等作品。此时的音乐作品具有明确创作意图,音乐艺术要为政治服务,同时兼顾大众感受,契合大众审美,正是音乐艺术家对手风琴艺术的不懈追求,才描绘出荒漠中绿洲的壮美画卷。手风琴艺术作品成为此阶段弘扬革命,争取民众支持、参与、理解的重要途径,并在艺术作品中烙印时代徽章,体现时代特色。虽然文革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但音乐艺术创作借鉴形式却不拘一格,手风琴作为外来乐器在借鉴与开拓中不断发展,针对其艺术风格加以改造,积极融入民族元素,使之得以焕发勃勃生机,加之手风琴音色嘹亮、声部丰富、携带方便,在演绎革命音乐时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大众抒发革命热情、革命理想的载体,成为我国音乐文化变革的见证者,对颠覆传统音乐审美具有开拓性作用,用演奏技巧、音乐风格诠释革命精神,多路径继承与拓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例如,为探寻东西方文化融合途径,手风琴参与音乐作品改编工作且成果颇丰,如《打虎上山》《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快乐的女战士》《北京喜讯到边寨》等,在继承传统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前提下探索全新演绎形式,有些作品成为专业演奏曲目,说明其技术性、艺术性、文化性均具有发展价值。除改编传统音乐作品外,音乐类型的借鉴与拓展为中国近现代手风琴发展给予支持。例如,文革时期样板戏在现代京剧基础上运用大量西方乐器,部分手风琴艺术作品改编自样板戏,体现当时手风琴追求艺术个性、多元思维的现实需求,为将本土文化与西方器乐融合在一起,手风琴作曲技法寻求突破,引入和声功能法则,运用丰富转调技巧,在作品中引入变奏结构,赋予戏曲文化全新表现形式,使戏曲音乐旋律主题更加丰富。《打虎上山》改编自京剧《智取威虎山》,是文革时期经典手风琴独奏音乐作品,具有布局统一、个性鲜明特点,在演绎过程中运用西洋管弦乐伴奏,与京剧传统乐队交相呼应,西方音乐元素与京剧元素融为一体。改编后前奏利用急速和弦连续推进,模仿京剧旋律,营造紧张气氛,针对同音反复部分该作品通过抖风箱予以体现,继而赋予手风琴音乐作品艺术表现力及鲜明特色,同时主题乐句继承“紧拉慢唱”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与抖风箱技巧完美结合,利用手风琴乐理模仿人声唱腔、圆号、打击乐等音效,以快速连贯八分音符节拍为依托,形象展现戏曲意境,犹如看到主人公驰骋林海雪园场景,有效保留戏曲艺术风格及主题思想。

(三)创新与多元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音乐文化思想更加活跃,创新成为助推音乐文化与时俱进内驱动力,为此20世纪80年代是近现代手风琴发展关键时期,手风琴音乐艺术作品数量上涨,不断涌现优秀作品,加之专项研究、专业教育,人们对手风琴创作规律及特征的解读更为深刻,作品题材主旨、体裁形式、艺术表现方式得以丰富,使近现代中国手风琴艺术创作技巧更加多元,朝着本土化、专业化方向探索前行。20世纪80年代后手风琴艺术作品演绎形式更加多样,艺术创作用“器乐化”取代“声乐化”,更加重视民族传统音乐在手风琴艺术表现过程中的作用,作品内容更为丰富,规模不断扩大,在主题加变奏、民歌加和声等固有思维模式基础上吸收西方创作技法,在中国近现代手风琴艺术体系中注入活力,使艺术作品织体、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创作手法得以扩大、延展。曲式結构在运用传统三部曲式基础上,民族多段曲式、奏鸣曲式、混合变奏等曲式结构的应用使手风琴艺术表现力更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奏鸣曲式为《阴山岩画印象——狩猎》(王瑞林)《沉思与酣歌》(李遇秋)《诺恩吉亚幻想曲》(王树生)等;民族多段曲式代表作品有《天女散花》(李遇秋)等;变奏曲式代表有《渔歌变奏曲》(阿土)《归》(李未明)《长城恋》(林华)等;套曲曲式结构手风琴代表作品为《惠山泥人印象》(李遇秋)等。近现代手风琴艺术家打破常规丰富曲式结构,使手风琴能演绎更加复杂的主题音乐,扩展音乐作品艺术空间,增强听众史诗性、戏剧性、民族性共鸣,手风琴情感更为细腻,以《天女散花》为例,作为《惠山泥人印象》组曲之一,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在现实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融入作者思想情感,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想往以及对真善美的渴求。在音乐作品中融入江南丝竹乐特色,将叙事、抒情、写景关联在一起,赋予手风琴音乐情感层次性,用民族曲式结构加以创编,使之风格更为鲜明,例如在序曲中模仿琵琶轮指法及其音效,用跳进方式展现音乐,加之渐强律动使音乐作品更具活力,描绘一幅静谧美好的神秘夜晚画卷,第一部分则用柔板,音调为江南水乡民间音乐艺术风格,再现善良妩媚天女形象,在悠扬荡漾、明快开朗旋律中吐露作者心声,并为音乐情绪酝酿迸发做铺垫,使手风琴音乐艺术作品更具层次性,在音调、旋律、风格、节奏创新与多元基础上助推中国近现代手风琴不断发展。

四、结语

手风琴作为外来乐器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正体现出我国文化的有容乃大,在世界音乐艺术文化多元化、多体系发展进程中做出贡献。我国在借鉴、学习、研究、汲取西方手风琴艺术文化精髓同时不忘本国审美需求,积极融入本土人文特色,让手风琴在中国文化沃土上生根发芽,通过创新实践赋予手风琴更多表现形式,散发民族魅力,成为国际音乐文化交融载体,继而使我国手风琴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展露风采。

参考文献:

[1]吴燕.京剧元素在手风琴作品中的艺术表现与教学[J].戏剧之家,2019,(28).

[2]杨博华.简析1949年之前中国的手风琴艺术发展[J].音乐大观,2013,(09).

[3]杨博华.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手风琴艺术发展(1949至今)[J].北方音乐,2013,(11).

[4]林智伟.浅谈手风琴的发展史[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2,(09).

[5]王伟丽.手风琴的发展史漫谈[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7,(10).

猜你喜欢
手风琴艺术发展
键盘手风琴与巴扬手风琴比较中的感悟
纸的艺术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中国手风琴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