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助力精准脱贫的意义及对策

2020-09-15 16:27李田龙沈权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16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精准脱贫意义

李田龙 沈权平

摘要    实现民族地区农村脱贫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巩固团结平等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助力农村脱贫中应主动担当、发挥作用。延边大学依托人才、智力、科技等方面的资源,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号召,通过下乡实践活动,很好地体现了其服务社会经济的职能。本文基于延边大学在延边地区的精准扶贫实践提出民族高校助力精准脱贫的意义与对策,旨在使高校更好地进行扶贫工作。

关键词    民族高校;精准脱贫;扶智扶志;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9;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6-0225-02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做得怎么样”。让贫困人口脱贫,体现党的理想信念和政策方针。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584个国家级贫困名单,截至2019年1月,在8个民族省区重点贫困县有286个,大约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48.97%。这说明当前脱贫攻坚事业的重点在于民族地区,只有民族地区实现了脱贫,脱贫攻坚事业才算取得真正的胜利。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存在资源、技术和人才等力量薄弱的劣势。民族高校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力源,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方面有着相对的优势,可以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中主动担当、发挥作用。如属于东北边疆民族地区的延边地区在脱贫攻坚事业开展过程中,依托延边大学提高了工作效率。延边大学通过科技指导、政策宣讲、产业项目和文化下乡等多种实践形式,不仅在包保村,在整个延边地区扶贫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围绕着民族高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实践,探讨民族高校在精准脱贫中的作用和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1    民族高校助力精准脱贫的意义

1.1    民族高校扶贫是精准脱贫的现实需要

民族地区农村脱贫需要解决市场基础薄弱、产业不平衡、农产品特色同质化严重、缺乏技术创新等各种主客观问题。延边地区周边地带山岭比较多,交通相对闭塞,难以融入市场经济的大圈。多数贫困农村的产业形势以传统农耕为主,生产出的大米特色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其他产业基础薄弱,比重偏低,产业的不平衡造成了就业困难,制约了经济发展。无论是种植大米,还是养殖海带,产业链比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面对上述问题,政府可以解决农村发展中政策制度、基础设施和资金方面遇到的障碍,但是无法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创新发展问题,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依靠延边大学的人才、科技、智力等资源。延边大学可以利用其影响力,帮助贫困村开辟线上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市场基础薄弱的问题。延边地区的产业形势需要延边大学成立专家组进行进一步研究,优化产业结构。学校师生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展科研活动,科学研究直接匹配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多产融合发展,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

1.2    民族高校扶贫是高校功能的现实需要

延边大学高校功能从单一的人才培养扩展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大职能。延边大学助力脱贫攻坚本身就是社会服务、科技成果转换、文化传承等功能的体现。延边大学与贫困农村进行结对帮扶,进行了包括科研立项、校地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延边大学由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边缘步入了脱贫工作的中心,社会服务职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延边大学进行扶贫工作,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不仅让农民走上致富道路,而且深化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增长才干,科学技术通过扶贫工作的实践更加成熟。延边大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延边大学处在朝鲜族聚集地,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在校园内开设朝鲜族文化课程,举办朝鲜族饮食文化体验活动,让青年学生处在浓厚的朝鲜族文化氛围和习俗中,充分接受朝鲜族文化的熏陶。

1.3    民族高校扶贫是民族地区农村的现实需要

当前,众多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农村空心化”的现象。延边地区农村人口外流较多,大多数中青年劳动力前往国内一线城市和韩国、日本等国家务工。这些中青年劳动力利用务工收入在城市安家落户,从而导致农村的老龄人口占比越来越高。延边地区的庆荣村、河西村和鹤林村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分别为51.7%、70%、60%(根据延边州政府、州扶贫办等材料整理出的数据)。政府可以采取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完善基础设施来引导各类人才回村发展,但是这远远不够,引导优秀人才回村,实现延边地区部分农村的脱贫还需要延边大学的力量。延边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为延边地区农村现代化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人才,立足于助力脱贫工作基础,动员和汇集人才、学术资源,培养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青年学生。延边大学对学生加强思想引领,提升延邊大学青年学生对传统农业文化和农村脱贫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到农村、基层中开展扶贫工作,实现自我。延边大学为基层培养一批富有创造性的优秀带头人,治理方式和手段更加丰富多样,从而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治理模式,建立更加有效的农村治理机制,给脱贫工作注入鲜活的动力。

2    民族高校助力精准脱贫的实践原则

2.1    民族高校助力精准脱贫要防止形式主义

全国的脱贫攻坚战到了关键时刻,民族高校必须求真务实,咬定目标不放松,以更加明确的思路完成扶贫工作。延边大学在扶贫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师生大都选择在假期进行“三下乡”活动;对贫困的农村捐款捐物;把扶贫工作当成政治任务强制执行;将助力精准脱贫与教师学生的评优挂钩,功利性色彩明显;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停留在访问拍照的层面,并未对农民进行实际指导,这引起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极大反感。以上种种现象都违背了习总书记对高校助力精准脱贫的新论断。因此,延边大学在实践中应该严防形式主义,树立求真务实的思想观念,绝不采用“易显政绩、简便快捷”的工作方法,切实尊重贫困地区人口的主体性,完善助力精准脱贫实践的考核标准,加强对扶贫过程和结果的监督[1-2]。

2.2    民族高校助力精准脱贫要实现精准化

民族地区拥有多种多样的农村类型,而每个农村甚至每个贫困户又存在不同的情况,这就要求民族高校选择多样的扶贫方式。根据校情、贫困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扶贫方案,发挥特色和优势,绝不能“一刀切”。例如,延边大学严格按照扶贫工作任务分解表和时间表对包保村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延边大学也应该认真研究好“服务谁”“谁来服务”“怎么服务”3个关键性问题,思考整个延边地区的扶贫工作。服务谁是找准脱贫攻坚的客体,是农村还是村里单个的贫困户,农村企业还是农业合作社,不能全面铺开、盲目推进;在服务过程中实现精准化,就是要求延边大学制定更加详细的扶贫目标和实施方案,针对贫困户的家庭收入和身体健康状况,归纳出共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然后制定不同的扶贫方案,从而达到精准脱贫的目标[3]。

2.3    民族高校助力精准脱贫既扶智也扶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扶智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扶志是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有志气做到自力更生。扶智要求延边大学选派技术指导员与对贫困户进行帮扶,组建农业助力脱贫团队提供生产技术,增强贫困群众的自身发展能力。精準脱贫需要延边州政府的主导和延边大学的帮扶,但是外在的推动力也需要内在的驱动力。扶志要求延边大学与贫困户加强日常沟通,逐步建立良好的关系[4]。对贫困户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对扶贫工作尤为重要。鼓励学校参与到贫困群众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

3    解决民族高校助力精准脱贫困境的对策

3.1    精准扶贫与产业扶持相结合

民族高校可以在扶贫点建设种植和养殖基地,扩大群众的受益规模,创新基地管理运营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让种植养殖业持续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对基地的产业现状和农产品进行研究,科学提升学术能力。例如,延边大学可以对黑木耳和菌菇的药用价值和深加工进行研究,充分发掘黑木耳和菌菇的其他功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把农产品的高端链留在扶贫点,对于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技术培训要求,学校选派专家教授予以解决。产学合作的模式能够推动高校更好地融入地方产业发展。延边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延边大学可以根据各农村的实际情况,协助农村打造精致有特色的旅游路线和平台,以科技入股,将分得的利润奖励给妥善解决问题的青年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的创新能力,从而使贫困农村获得更大的创新效益。

3.2    精准扶贫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民族高校需要加强与贫困农村和贫困户的交流,注重与服务群众实现双向联动。整合学校文化智力资源,组建社会实践服务团,入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课程支教、举办红色论坛等活动,使贫苦户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如延边大学可以派青年学生到朝鲜族居民生产生活第一线,组织志愿者利用假期进行支教,选派大学生对贫困农户进行心理辅导,增强贫困户的脱贫信心。医学院学生还可以开展公益义诊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乡村卫生治理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减少家庭医疗支出,降低因病致贫率[5-6]。同时高校建立社会实践激励考核体系,例如综合考察社会实践时间、解决群众问题、群众认可度等内容,全面地对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评定,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表彰奖励。

3.3    精准扶贫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民族高校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应用性学科为重点,加强学科建设,实现与贫困农村产业的无缝对接。学校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社会实践经验,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将服务民族地区、奉献知识能力内化为贫困大学生的内在品德。延边大学在助力农村脱贫时应摒弃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模式,多给予贫困大学生锻炼的平台与机会,在物质帮助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造血能力,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改善教育模式,获得更大的助力脱贫效益,从而实现贫困农村的精准脱贫[7-10]。

4    参考文献

[1] 程华东,陈宇施.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与路径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44-150.

[2] 李鹏,杨育智,冯巧兰.高校社会实践助力脱贫攻坚的精准服务模式探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9(2):24-28.

[3] 王纪鹏.大学服务地方助推脱贫攻坚模式探究:以遵义新蒲新区大学城校地合作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9(19):31-33.

[4] 喻沛杰,张玺.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J].农家谋,2019(13):297.

[5] 罗强月.基于扎根理论的我国民族地区致贫因素研究:以北部六盘山区和西部滇桂黔民族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5):125-130.

[6] 沈万根,马冀群.民族高校参与民族地区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3):27-32.

[7] 汪三贵,胡骏,徐伍达.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志智双扶”问题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5-11.

[8]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3):147-150.

[9] 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8-30.

[10] 常贵想,贺相雨.新时代高校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模式及其“组合拳”[J].文教资料,2019(14):111-112.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精准脱贫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精准脱贫”要注重“三个结合”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