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导播能力演变

2020-09-16 09:11
武汉广播影视 2020年8期
关键词:轻量化融合

陈 琳

“媒体融合”最早由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在其著作《自由的技术》中提到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媒体融合将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捆绑在一起,强调多媒体传播、资源共享等新变化,也给电视行业提出了数字化转型和网络化生存等新要求,导播工种也应该深刻理解行业巨变并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

一、媒体融合发展带来三种改变:即时性、轻量化、多样化

媒体融合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一个突出的改变就是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电视从业人员要满足受众“随时点播”的需求,必须在即时性上做进一步提升。如何迅速抓住当下热点,快速反应?近年来,网络直播类节目成为电视跨越小屏的首选模式,它“小而快”,解决的就是小屏观众收获第一手资讯的需求,但同时也呈现出鲜明的轻量化特征。对于导播来说,不能再死守演播室,还要走出去。如何熟练使用更为简便的新技术手段,如何全天候、多角度呈现直播内容?都是导播新的考验。比如近年来完成现场直播,笔者大多采用洋铭移动演播室,外形就像一个手提箱那么大,但它具有普通切换台的功能,不仅可以接入电视信号,也能满足网络直播小屏的各种需求。此外,所谓的“直播神器”也层出不穷,例如“一指播”集切换、录像、直播、音频调音于一身,可以做到在特写、全景以及任何想要的组合画面不停切换,内建H.264网络直播编码器可以将节目内容分发到各个直播平台,这也要求导播从日常的简单节目切换中跳脱出来,跟着现场导演一起思考如何让直播变得灵活多变。比如2019年11月,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与电影频道合作完成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直播,每天有大量网络播出的“雄鸡起舞”特别报道,电影人抵达厦门,还未能赶到电视直播间,就已经出现在了手机小屏或机场的移动演播室,现场分享来到厦门的第一观感,并与网友、影迷热烈互动。这就是技术轻量化带来的改变,也要求导播以及各工种深度配合、快速反应。

而伴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节目样态越来越细分。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传统行业“被迫”上网,产生了直播带货、云游博物馆、云演唱会、云音乐会、云剧场、云看电影、云健身等等多样的节目形式、样态。导播行业也应该看到这些“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思考节目的全新呈现。

电视导播是组织和指导电视节目播出工作的工种。但在当下的媒体融合发展之中,导播应该适应整个电视行业即时性、轻量化、多样化的深刻变化,打造综合业务能力,适应多样需求。按照传统定义,导播的任务是“遵照导演的意图和已有的节目脚本对切换台进行操作,实现节目的画面切换”。[1]但是,如今,一个好的导播不仅可以贯彻执行导演脚本的意图,还应该能转换、发挥,通过一些现场即兴创作树立风格,拓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为观众送上视听盛宴。

二、媒体融合三种改变需要导播提升三种能力

1、即时性要求导播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

导播是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主心骨”,其地位在节目制作中至关重要。[2]在融媒体直播现场,由于节目长度不可控,引入大量的“素人”,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更需要导播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综合考虑小屏环节的各种需求,把对整个节目的理解清晰地传达给每一位参与合作的相关人员,把可能的差错率降低。如2019年吴晓波在厦门做跨年演讲“遇见2020”活动就采用了网络直播的形式。针对这样的大型直播活动,导播不仅与承办方、各工种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还准备了各种应急预案。一个有所要求的导播,应该提前与总导演沟通,意图吃透整档节目的内容;提前到现场勘察地形,协调布置机位;推动总彩排顺利完成,在彩排之中与各部门磨合。在“遇见2020”的直播过程中,虽然很多工作人员是第一次合作,但因为笔者及时沟通纰漏、及时切换镜头,基本做到了视听语言的完美呈现。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根据吴晓波的现场发挥,灵活调整思路,用多样的表现手法,把握晚会的节奏,凸显演讲的主题、思想,烘托气氛,也提升了观众情绪。

2、轻量化要求导播具备化繁为简的实力

现今直播带货成了媒体行业“标配”,电视工作者在视听呈现上有优势,更是跨界带货的“急先锋”。但是如何去除电视思维,做好轻量化的直播,这就要求导播不仅要有灵活应变的能力,还要有可以化繁为简的实力。带货是新型营销模式,重点在于帮助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打开销路,或者帮助消费者提升消费体验。做好直播带货,关键是要突出体验性和互动性,适应小屏节目的需求,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样的节目要求导播也要抛弃旧思路,做好减法,集中凸显讲述人和放大现场互动,甚至是用一台摄像机或是一台手机拍摄来完成画面切换,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品质要求,确保带货的“双赢”。

为了实现跨越大屏小屏的需求,很多电视节目也在积极开发“网络”版本,设置场外主播、网络主播,用网感做网生内容。2018年,厦门广电集团在录制“今风古韵·四海同春——两岸元宵戏曲晚会”时,就尝试了大量的微访谈、微直播,既完成了宣传推广,也提升了对节目资源、艺人资源的利用率。电视主持人化身网络主播,探秘晚会幕后花絮,在小屏网络直播间开展微访谈,这些根据艺人时间随时展开的节目,就要求导播需要快速反应、并且帮助主持人“化繁为简”,清晰呈现一个又一个的“微现场”。

3、多样化要求导播具备艺术思维的功力

随着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电视行业的创新变革,导播更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完成知识积淀。导播不能机械化执行导演指令,而是要保持学习的心态,观察海内外先进节目最新的操作技巧,比如舞美、灯光、舞台特效、现场音响、表演设计、AR、ACG、地屏、天屏、5G等的使用,结合实践摸索经验,这样才能为节目呈现增添新意。2017年,厦门广电集团参与北京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报道就推出了大型直播节目“丝路交响”,在新闻节目现场穿插运用了不少AR虚拟物件,在线还原古丝绸之路的印迹和“一带一路”的新成就,这也要求导播深度介入节目,思考虚拟物件如何呈现得“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根据现场访谈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为节目“点睛”。

导播的审美品味也关系到节目的艺术再创作。笔者除了平时学习积累,工作之余也常常听音乐会、看话剧、赏艺术展,有机会也常赴各地旅行,深入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感受思想和心灵碰撞,以求触类旁通。导播应该是一个需要深入了解节目内容的人。[3]艺术思维往往可以为节目制作带来不一样的惊喜。笔者也大量学习了美学相关知识,了解美术、音乐、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以此提高对各种艺术表现的理解、沉淀。如厦门广电集团《斗阵来看戏》栏目近年来摄制了大量的实景歌仔戏、音乐情景剧,这种普通观众不太熟悉的领域,导播要协助导演讲好现场的故事,也需要反复观摩、多次沟通,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准确诠释。一个场景的切换,一个镜头的制订都有深意。在艺术领域,“时间”也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技巧,或快或慢,或留白,都有讲究。导播要把握现场的气氛状态,也需要把握节目的整体节奏,才能更好地完成即兴创作,这是后期录播剪辑无法替代的。导播要把内心的感受传递给屏幕前的观众,这样才能让他们也获得与其相似的情感认同,完成观看节目的愉悦感。

三、结语

电视导播本就该是一个“杂家”,而媒体融合时代对导播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电视行业面对大小屏考验、节目形态变化,也要求导播能够发挥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具备灵活应变能力、化繁为简实力、艺术思维功力。电视导播的能力演变是媒体融合语境下的行业倒逼,更是节目再创新、艺术再创作的重要保障之一。

猜你喜欢
轻量化融合
基于ABAQUS的某轻卡车蓄电池支架轻量化
一次函数“四融合”
重卡车架轻量化设计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2021亚洲汽车轻量化展览会
《融合》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