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简介

2020-09-16 07:22阮灵伟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科技部海洋生物大洋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创建于1991年,是徐洵院士创立的我国第一个从事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研究的实验室,目前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3个研究方向:深海生物多样性与生命过程、深海生物资源获取与应用潜力评价、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三十年来,实验室不断发展壮大。1997年实验室被评为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2002年与中国大洋协会共建“中国大洋生物基因研发基地”;2003年实验室被批准为福建省重点实验室;2005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厦门市和科技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同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平台“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MCCC)”;2008年成立了“中国大洋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研究开发中心”;2005—2018年,与国内8个国家级专业菌种保藏中心共建了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推动了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共享服务。2019年,MCCC被列为科技创新平台国家菌种库的海洋菌种分库。

实验室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研成果产出摆在科研工作的中心位置,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培育了一支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实验室在编人员共43人,其中院士1人,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23人;30人具有博士学位,6位博士为留学归国人员,23位博士年龄在45岁以下。经过多年来的人才培养,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人被评为科技部青年领军人才,2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作为深海生物资源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实验室积极承担973、海洋区域示范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大洋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项目合同经费累计上亿元。近三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ISME》和《Microbiome》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30多篇,主编、参编海洋微生物专著多部,新申请专利40多项,获授权20多项。

实验室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法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开展了长期的国际合作,与法国极端微生物实验室联合建立了“中法深海微生物联合实验室”。作为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单位,实验室积极组织全国性学术交流会,推动了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利用。通过MCCC菌种共享服务,实验室为我国海洋微生物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已为300多家科研院所提供了近2万株次的服务。此外,作为国际上发表深海细菌新物种最多的团队,MCCC也为国内提供细菌鉴定等技术服务支持。

近年来,实验室发展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支持与肯定。2013年实验室被评为国家海洋局大洋极地考察先进集体,2014年“海洋石油降解菌研究”入选“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2015年“大黄鱼基因组测序揭示了胁迫适应的分子和遗传机制”再次入选“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库成果入选2017年中国十大重大工程进展。此外,实验室近几年先后还获得省部级奖项4项。在2019年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之际,实验室4项研究成果入选我所十大科技成果,1项成果入选十大开发与产业项目,7名研究人员入选“50名优秀科学家”。

在海洋强国战略的引领下,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将继往开来,继续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阮灵伟 供稿)

猜你喜欢
科技部海洋生物大洋
神奇的海洋生物
科技部等六部门: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创新
海洋生物动起来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科技部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
海洋生物
一图看懂科技部“三定”方案
五行真经(6)
前往大洋深处
第十章 前往大洋深处 (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