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江苏省河蟹养殖病情监测分析

2020-09-17 07:36刘肖汉,方苹,陈
科学养鱼 2020年8期
关键词:蜕壳测报河蟹

江苏是河蟹养殖大省,河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是全国河蟹养殖的主要产区,拥有“阳澄湖”等享誉全国的著名河蟹品牌。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大,单品种、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模式,加之河蟹种质资源不断退化,导致河蟹颤抖病、“水瘪子”病、烂鳃、肠炎、纤毛虫等病害频发,严重制约了河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2015 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开发了“全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信息系统”,并于2016 年1 月1 日启用,将水产重点养殖地区、重点养殖品种纳入监测系统,大大提高了测报工作的精确性和科学性。目前江苏共设立测报点460 个、测报员418 名,其中河蟹病害测报点127 个,监测河蟹面积13 103.93 公顷,现将2019 年江苏省河蟹病害病情测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河蟹养殖病害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河蟹病害测报点分布

江苏河蟹养殖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沿长江带和内陆湖泊周边养殖区以及江苏中北部淮安、泰州、宿迁等河蟹重点池塘养殖区,这些养殖区养殖规模大、集群效应高、品牌发展较成熟、产业链完备,是江苏乃至全国河蟹的主要养殖区域。

江苏河蟹病害测报点设立见表1,覆盖了全省13 个地级市、46 个县(市、区)。从放养密度分析,全省河蟹放养密度在7 500~45 000 只/公顷,其中放养密度最低的在盐城东台地区,为7 500 只/公顷;密度高的地区有扬州广陵区,为45 000 只/公顷。一般认为河蟹最优投放密度为12 000~18 000只/公顷,超过30 000只/公顷养殖密度过高,河蟹生活的单位空间就变小,为了争取饵料和地盘,易发生打斗,体壮的吃食多,体弱的吃食少,长期就会形成规格不整齐,还会造成蜕壳期互残现象。此外密度大,产生的残饵、粪便也会增多,分解这些残饵、粪便又将消耗大量溶氧,滋生更多微生物,造成水体溶氧不足,病原增多,管理难度加大。产生的后果轻则规格小,重则出现病害,导致河蟹大量死亡。

二、病害总体情况

随着河蟹养殖地域越来越大,养殖产量逐年上升,养殖的模式不断变化,河蟹病害问题日趋严重。总体病害表现为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病原种类繁多、发病率、死亡率高的特点。2019年上报疾病次数299次,以蜕壳不遂症上报次数最多,为105次,其次是肠炎病、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此外固着类纤毛虫病、河蟹颤抖病、河蟹肝胰腺疾病等仍是监测到的主要病害(表2)。

2019 年河蟹病害平均发病面积比例为2.31%,发病区死亡率为3.35%,其中细菌性疾病4 种,包括腹水病、烂鳃病、弧菌病、肠炎病;寄生虫疾病1种,为固着类纤毛虫病;其他疾病包括蜕壳不遂症、河蟹“水瘪子”病、颤抖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图1)。

表1 2019年河蟹病害测报点

表2 2019年测报点蟹类病害上报情况统计

图1 2019年测报点监测到的河蟹各类病害比例

三、重点病害分析

1.蜕壳不遂 河蟹的蜕壳贯穿着整个生长、生活过程。蜕壳不遂症既是一种疾病,也是一种现象,因此是上报次数最多的病例。从3月中旬河蟹第1次蜕壳开始,昆山、金坛等测报点就有病情上报,发病面积比例在2%~3%,死亡率不高,有个别塘口高达30%,主要是由于蟹苗经过漫长的越冬,体力消耗大、体质较弱,加上养殖管理、水质、饲料等多种因素,导致蜕壳不遂发病率增加。4 月第2 次蜕壳期水温上升,藻类和纤毛虫等寄生是导致蜕壳不遂的主要原因。养殖中后期,水体中致病菌也开始大量繁殖,加上营养物质缺乏、病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均会导致蜕壳不遂的发生,从而引起总体伤亡量较大。

2.细菌性疾病 从4 月开始,随着温度上升,烂鳃病、腹水病、弧菌病、肠炎病等细菌性疾病导致的病害比例上升,尤以夏秋季节为甚。水体中一直存在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随着水温的升高,饵料残渣、粪便的大量积累,给病原微生物提供繁殖需要的营养,造成病原微生物大量生长,在水体中积累到一定的浓度,就会引起病害的暴发,尤其河蟹发生创伤感染导致发病。

3.河蟹肝胰腺疾病 河蟹肝胰腺疾病在春季到秋季均有发生,而7-8 月的夏季高温期是该病暴发的高峰期,从幼蟹到成蟹均可感染此病,引发死亡。2015 年兴化市暴发的大规模河蟹肝胰腺病变综合征,俗称“水瘪子”病,对河蟹养殖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最严重的兴化地区有80%以上塘口出现“水瘪子”症状。2019 年度河蟹“水瘪子”病、肝胰腺坏死等以肝脏病变为特征的疾病仍给河蟹养殖带来经济损失。发病塘口河蟹病死率较高,如常州武进一个测报点塘口死亡率高达23%,但总体来看近两年发病率大幅减少。目前对于该病是因为病原微生物、环境,还是清塘药物残留等造成,观点不一,病因仍需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4.河蟹颤抖病 颤抖病也是近年来大面积发生的疾病之一,发病快、病程短,从蟹种至成蟹均可患病。发病严重的水体甚至绝产,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测报点数据集中在7-8 月,主要为南京、扬州地区。如南京高淳地区8月底监测到该病发病面积比例高达68%,死亡率7.6%,造成测报点当月死亡数量50 000只,直接经济损失达15万元。

5.固着类纤毛虫病 3-10月均监测到该病发生,固着类纤毛虫病早期对扣蟹危害较大,病原随水流进入育苗池,很快在池中繁殖,造成幼体大量死亡。3月苏州常熟、张家港测报点均监测到该病,发病面积在40%以上,但未引起较大死亡。成蟹感染此病即使不死亡,也会影响其商品价值。如10 月底常州有测报点监测到纤毛虫病发病面积比例100%,死亡率仅0.91%,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万元。

6.不明病因疾病 在现有病害测报系统报送过程中,各监测点测报员限于条件限制无法完成样品的进一步分析工作,尤其病毒性样品确诊有一定难度,测报系统不明病因疾病比例达11.95%,死亡率2.67%。而病毒性疾病报道较少,分析此类疾病很大可能为病毒性疾病而未确诊。

四、防控建议

1.加强生产管理 冬季养殖间歇期间要采用阳光曝晒、药物清塘等措施,尽可能杀灭淤泥或水体中的病原,清除传染源,改善池塘底质环境。通过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条件,优化养殖环境,选择优质饲料,合理投喂,保证养殖动物可以充分摄食、健康生长,避免饵料过量投喂、营养不均衡。

2.提高蟹体免疫力 河蟹免疫力强则病害少,免疫力弱则病害多。可以适当添加免疫增强剂,提前做好病害预防,精粗饲料合理搭配;适量拌入多维、免疫多糖等增强河蟹的免疫能力。保障充足营养,促进免疫消化器官的健康发育,尤其是肝胰腺的健康发育,在投料高峰期定期拌喂一些保肝护肠的药物,降低肝胰腺负担。从充足的营养和肝胰腺健康的生长发育两个方面,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3.开展规范用药 河蟹养殖过程中规范用药,杜绝使用违禁药物。针对发病塘口分离的致病菌,利用药物敏感性试验精选高效药物。进行药物防控时,使用剂量科学、合理,避免多次、大量使用各种药物造成应激性刺激,尽可能选用对养殖水体中浮游动植物与益生微生物破坏作用小的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选用毒副作用小的药物进行内服,且避免长时间高剂量使用药物。

4.推行生态防控 为实现水产养殖的长远发展,需要开展生态防控,对渔业生产系统进行整体控制和调节,为渔业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科学、合理的生长环境。控制养殖密度,最大限度减少密度胁迫;合理配养,遵循生态互补原则,减少病害发生,促进鱼类健康生长;提高水产动植物对生长环境的抵抗性和耐受性,减少因环境刺激而暴发的病害现象。

猜你喜欢
蜕壳测报河蟹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蜕壳的歌唱家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孝义市草地贪夜蛾高空测报灯投入使用
螃蟹
蜘蛛蟹:我的蜕壳“苦”旅
影响地面测报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影响地面测报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
17次蜕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