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溪卫职役来源探析

2020-09-17 09:24孟凡松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湖广小旗洪武

汪 兴 孟凡松

(1.铜仁市侗学会,贵州 铜仁554000)(2.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明代平溪卫地处贵州东部而隶属湖广都司,为贵州“边六卫”之一,有关平溪卫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建置沿革、旗军来源等方面。吴春宏基于“黔府湖卫”现象而研究黔楚边境的府卫纠纷时,将包括平溪卫在内的“边六卫”的沿革置于明清地方管理体制转变的语境中进行过梳理[1]。吴氏又以平溪、清浪、偏桥、镇远等四卫为例,对清初通滇“一线路”上的黔楚两省驿务纠纷进行探讨,认为裁撤四卫改置州县并将之划归贵州管辖,最终解决了明代以来驿站归属与管辖权限的冲突问题[2]。至于平溪卫旗军来源,任柳、孟凡松等先后有过相关讨论。任柳认为,在洪武二十一、二十二年(1388年、1389年)再征云南背景下,开国勋戚于湖广等地练兵,同时在黄州府、长沙府、宝庆府等地大规模垛民编军,平溪卫旗军要皆黄州府麻城、黄冈、蕲州、黄梅、广济等地垛集而来[3]。孟凡松、李旭亮同样通过洪武二十二、二十三年(1389年、1390年)贵州新设卫所旗军来源的讨论,得出新设卫所旗军主体系垛集湖广各地民丁而来的结论,并认为将卫所武职与旗军来源加以区分会更符合实际情况[4]。对于卫所武职与旗军来源异途现象,孟凡松专就安南卫情形做过讨论[5],其与平溪卫职役来源情形颇为相似。本文在任柳、孟凡松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该卫职役来源及其“在地化”发展过程进行探讨。

一、湖广练兵与平溪卫设置

明朝政府在湖广通滇驿道经贵州境内路段密置卫所,由东而西依次有平溪、清浪、镇远、偏桥、兴隆、清平、平越、新添、龙里、贵州、贵州前、威清、平坝、普定、安庄、安南、普安等卫及黄平、关索岭等所,这些卫所除贵州、贵州前等卫和黄平、关索岭等所外,大多设置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前后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二十三年(1390年)间。其中,黄平原为所,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卫旋又改所,平越则于此时由所改卫[6],另有普定、普安二卫亦设于该年,而安南卫之“前身”尾洒卫实际上并未成功设置[5]1,他如平溪等十二卫皆置于洪武二十二年、二十三年(1389年、1390年)间。

平溪卫设置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三月。据《明太祖实录》载,该年三月,“置平溪卫指挥使司于思州”[7]卷二〇〇,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癸巳。在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中,载该卫公署创设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且“经历司、镇抚司、左、右、中、前、后所附焉”[8]卷十七,辰州府·公署·平溪卫,1462。不论是二十二年还是二十三年,若将平溪卫的设置置于洪武再征云南的大背景下考察,都可谓大体不误。

由沅州入黔,平溪一带地方堪称第一站,故康熙《平溪卫志书》称其“据辰沅之上游,当滇黔之孔道”[9]3-4,乾隆《玉屏县志》亦云其“为滇黔门户,控荆楚上游,固一冲要地也”[10],平溪卫据辰沅上游而为黔楚交界之冲盖非虚语。不过,平溪置卫,非仅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更有洪武二十二、二十三年(1389年、1392年)前后贵州再度大规模开设卫所的大环境。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湖广大练兵实为垛集民丁充实贵州、云南新设卫所之举。洪武二十一、二十二年(1388年、1389年)间,明廷再次发动征云南战役,陆续讨平东川、越州、湖广九溪等地,西南稳定的局势得到巩固。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三月,明廷命南征将军傅友德等还军,分驻湖广、四川卫所操练,诸公侯将领所驻之地约略可分为两类,其一为“休息士卒”之地,其一为“控制蛮夷”之地[7]卷一九五,洪武二十二年三月庚午。其“控制蛮夷”者,如沅州、辰州、大庸、瞿塘、施州、黄平、永州、桂阳、忠州、道州、长宁、夷陵、沔阳、常德等地,皆湖广入川、入黔要道或扼守蛮夷出没之冲;其“休息士卒”者,如安陆、襄阳、岳州、武昌、蕲州、茶陵、黄州、宝庆、长沙、衡州等地。所谓“休息士卒”,实际上并未“休息”,而是分遣官军赴各地州县垛集民丁,并加以训练而编充卫所。因此,这些地方大多成为洪武二十二、二十三年(1389年、1390年)年前后贵州、云南新设卫所旗军的集中、主要来源之地。例如,安南卫来自宝庆府邵阳、新化及武冈州等州县[5],威清卫来自长沙府湘乡、浏阳等县,清浪卫旗军主要来自黄州府麻城、黄冈二县,平溪卫主要来自黄州府蕲州、黄梅、广济等州县[3][4];又如平坝置卫,地方志亦云该卫旗军系“湖广长沙等处余丁三户抽一”而来[11]卷二,地理志·建置沿革。此外,清乾隆《耒阳县志》“徭役”志附录该县调戍各地卫所的军役名数清单表明,龙里卫军役共688名,占到该县在贵州卫所军役总数的79.5%[12]卷三,徭役附军政,也说明衡州府属耒阳县为龙里卫旗军主要来源之一。显然,讨论平溪卫之设置及旗军来源,必须将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湖广大练兵及此后贵州、云南卫所设置高潮联系起来而从整体上审视。

湖广垛集民丁编练入伍之新军,大多编入贵州、云南各地新设及已设卫所。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明廷遣凤翔侯张龙等“往云南置驿传”[7]卷一九九,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庚午,寻又命延安侯唐胜宗同张龙等“往黄平、平越、镇远、贵州诸处训练军士,提督屯田,相机征剿余蛮”[7]卷一九九,洪武二十三年正月乙酉,洪武十四年(1381年)秋至十七年(1384年)春原征云南之师皆明廷精锐之旅,其“军士”之“训练”似不必以诸公侯提督之,故此时所“训练”之“军士”当为新编入卫所者,也即公侯诸将分驻湖广诸地“操练”而来的垛集民丁。至该年六月,延安侯唐胜宗要求朝廷补给耕牛并得到支持,即因此时已经设置平溪、清浪、镇远、偏桥、兴隆、清平、新添、龙里、威清、平坝、安庄、安南、平夷等十三卫而耕牛不足[7]卷一九九,洪武二十三年六月乙丑。实际上,在此前后设置的还有越州、马隆、陆凉、景东、蒙化等云南诸卫[6]479-480,487。七月,明廷“命安陆侯吴杰往湖广长沙府训练将士,籍其土军凡一万八千二十三人,分隶平坝、威清诸卫”[7]卷二〇三,洪武二十三年七月乙卯,《明太祖实录》对该命令的表述或许并不准确,应该是吴杰等已经“籍”得长沙府“土军”一万八千余名,明廷命令将之分别编入平坝、威清等卫。上年三月分驻各地操练诸将中,驻长沙者为赵庸,而吴杰驻于茶陵[7]卷一九五,洪武二十二年三月庚午,茶陵州时亦属长沙府,概言吴杰等籍长沙府土军若干并不为错。该记载与前述孟凡松[3]、任柳[4]等据威清卫选簿及道光《安平县志》的记载所得出的判断能相互印证。平溪卫虽长期隶属湖广都司,而治地却在贵州东境,同属洪武湖广练兵背景下设置的卫所,其旗军来源亦概莫能外,当以湖广某府所属二三州县垛集民丁为主体,垛集民丁在经初步训练之后,即编入新置卫所,成为其旗军之主体组成部分。

本文拟以平溪卫为例,以平溪卫选簿为基础资料[13]①,就该卫武职与总小旗军役来源进行探讨。

二、武职来源

一般而言,卫所皆可分为指挥千百户及镇抚等“职”与总小旗军等“役”两大群体。平溪卫之武职群体,约略可分为三类,其一为洪武建卫之初的旧官,其二为永乐以后的新官后裔,其三为明中后期由旗军历功升授武职者。以调入平溪卫时的身份而言,明中后期历功新晋武职,并不能用来作为讨论武职来源的案例。据平溪卫武职选簿统计,洪武至宣德年间调入该卫及该卫带管站堡武职共计71例。其中,平溪卫带管平溪堡试百户1例王氏,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年深老军除试百户,往平溪卫立堡摆站[13]“王应鳌”,83;鲇鱼站堡百户1例马氏,山东济南府武定州人,约宣德至景泰年间调入该堡[13]“马堂”,85。本文讨论平溪卫武职来源,就卫指挥、五所千百户、卫所镇抚而言,至于卫所带管站堡职役问题暂不展开,除前述2例站堡武职外,在此以其他69例武职为例(以下论述平溪卫武职来源,未标注出处者,皆参见本文《附表1平溪卫武职调入信息统计表》),从其调入平溪卫的整体规模、时间、职级、籍贯及原在卫所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一)调入武职整体规模

一个由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组成的标准配置的卫所,额设职数为卫级武职9名,五所合计职数75名[14]43。从整体规模上看,平溪卫调入武职69名,为额定总职数的82%。其中,卫级武职之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各超额定职数1名;左右中前后等五千户所职数,其总数为额定数的77%,所镇抚仅及30%,百户达68%,所镇抚、百户差额定数较多,但正千户职数却为额定数的2倍。可见,调入武职中,以副千户为中线,职级较高者如指挥、正千户等,整体稍超额数配置,较低者如百户、所镇抚之类,不及额数的情况较多。

武职职数不足在洪武时期表现尤其显著。洪武年间调入武职45例,经洪武二十三至三十一等近十年的调入,仅及额定职数的54%,即便将未必属于洪武年间调入的3例计入,或者假设曾有极少数洪武年间调入该卫而后又调离的情形,也不能改变洪武时期该卫武职严重不足额的判断。永乐以后又有部分武职渐次由其他卫所调来,遂使调入武职之数逐渐与整体额数相近。但是,由于正统以后多有本卫总小旗、军等充“役”者历功升授“冠带”或试百户、百户等“职”,其数达50余人,明后期武职总数仍超过额数的70%以上。

(二)调入时间与职级

由于武职调入并非一次性实现的,故评估平溪卫武职调入的意义必须与时间结合起来。据附表1统计,69例武职中,大概可以确定在洪武年间调入的共45例,永乐及以后20例,余4例的调入时间记载不详。现就洪武时期和永乐及以后调入武职分别讨论。

洪武时期调入平溪卫武职,整体上皆不敷额数,其中又以罪谴调入或调入而升授职级者较多。平溪卫开设之初,也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卫指挥职级武职仅指挥佥事许昇1名[13]“许登霄”,9,嗣后二年又有指挥佥事李敬调入[13]“李敬”,17,再四年才有指挥佥事张麟[13]“张松”,15与指挥同知洪兴[13]“洪世臣”,13调入。其李敬之调入在附近都匀立功赎罪之后,张松原任卫镇抚,职与副千户相当,调入时越等升指挥佥事,洪兴调平溪卫亦由指挥佥事升职一级,皆具有恩宥或升授性质。洪武时期调平溪卫之武职,或以罪调卫,或调卫而升职,指挥职级者如此,正千户及以下职级者亦然。武职徐铭,原袭靖州卫中所百户,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为年深钦依越等升除平溪卫左卫正千户[13]“徐三礼”,25。武职范观,原系泗州卫流官副千户,为事降五开卫百户,至二十六年(1393年)复职,授平溪卫世袭百户[13]“范世勋”,52。不过相比较而言,低职级武职中平级调动者也不少。

表1 洪武年间调入武职时间分布 (单位:名)

永乐及以后调入平溪卫的武职以靖难新官、疑似靖难新官为多,且整体职级较高。据统计,永乐及以后调入指挥职级武职5例,调入正、副千户、卫镇抚共12例,百户者3例,以上20例为时间段或时间点可以相对确定者。5例指挥中,指挥使1例,指挥同知与佥事各2例,皆永乐、宣德年间调入,其中4例为靖难新官之裔。另1例于氏系旧官,父于麟原系留守中卫为事充军病故指挥佥事,有嫡长男于广年壮袭职,调平溪卫[13]“于岳”,20,属于罪遣调卫情形。

正副千户及卫镇抚12例,其中有正千户8例,副千户3例,卫镇抚1例。除卫镇抚1例夏氏系父辈因病自缢旧官,子辈袭职后四年于宣德六年(1431年)调平溪卫外[13]“夏廷绅”,27,余皆靖难新官或疑似靖难新官之裔。

百户及所镇抚3例,3例皆百户,包括永乐袁氏1例,宣德贺氏、陈氏各1例。其永乐八年(1410年)调入百户袁氏,为湖广黄州府蕲水县人,该袁氏调入时为副千户,但副千户为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也即“革除年间”所升[13]“袁应龙”,16,后仍袭替原职百户,故仍视之为以百户调入者。百户陈氏为南直庐州府无为州巢县人,宣德二年(1427年)调平溪卫右所管事,为靖难新官之裔[13]“陈天表”,45。百户贺氏为山东兖州府鱼台县人,宣德三年(1428年)调平溪卫之前属凤阳卫,为新官之裔的可能性较大。

永乐及此后调入武职,在卫所中高阶武职的群体规模和整体职级上都稍高于洪武时期。比较洪武与永乐及以后调入平溪卫武职,副千户以上职级者,永乐以后调入者与洪武时期调入者在整体数量上相当而稍强。从整体职级上看,洪武时期调入的4例指挥中指挥佥事达3名,永乐及此后的5例则有指挥使、指挥同知共3名;正副千户中,洪武时期已副千户为主,而永乐以后调入者则以正千户为主。不仅如此,又永乐及其后调入武职,除个别属旧官尤其是罪遣而来的旧官外,绝大多数皆属靖难新官之裔。

(三)调入时间与籍贯

统计选簿记载的69例武职,其籍贯不详者7例,虽载籍贯但调入的具体或大概时间无法判断者2例,洪武时期调入武职41例,南直隶30例,接近3/4的武职来自该地区。他若北直隶、河南、湖广、陕西等省区各2例,福建、江西、山东各1例,来自南直隶以外7个省区的武职呈零星分布的态势,体现出南直隶在武职规模上的绝对主导地位。洪武年间平溪卫武职虽严重不足额,却体现出淮右势力在卫所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以该卫指挥为例,在设卫之初的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仅指挥佥事1名滁州许氏;至二十五年(1392年)再调入指挥佥事1名李氏系扬州府江都县籍贯;又至二十九年(1396年)调入指挥佥事、指挥同知各1名,分别为和州含山、滁州来安县人氏。4名籍贯所在滁州、扬州、和州及其属县,皆系南直隶长江迆北沿岸地区,表明淮右势力在平溪武职中卫居于领导地位。

统计永乐及此后的宣德、正统年间调入平溪卫武职19例,来自南直隶、山东、北直隶及山后者分别为8例、5例、4例,余2例分别以河南、浙江为原籍,分布范围减少到5个省区,南直隶武职占比42%,南北直隶及山东山后地区占比接近90%,其中又以靖难新官之裔占绝大多数。从朱棣“靖难”者除仍以南直隶职役占主体的燕王护卫、调守北平地区其他卫所外,还有相当部分系北平、辽东及山东等地区裹挟地方青壮年而来,故新官群体中以南直隶为原籍者仍为主要组成部分,而来自北直隶及山后、山东等地区的新官也不容忽视,乃至形成南直隶、北直隶及山后、山东等三个主要来源区域。

(四)调入时间与原卫分布

据平溪卫选簿统计,在调入平溪卫的武职中,有47例对武职调入该卫之前的原在卫所有记载,该47例武职来自40个不同的卫或守御所,其中有28例系洪武时期调入平溪卫,19例在永乐及此后调入。无论洪武时期还是永乐以后,来自同一卫所者最多亦不超过2例,原卫所的分布相当分散,与该卫旗军充役者集中来自蕲州、黄梅、广济等一州二县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28例洪武时期调入者之中,亲军卫及南直隶地区卫所占13例,分别有飞熊卫、金吾前卫、府军右卫、虎贲右卫、羽林左卫、锦衣卫、旗手卫、凤阳卫、泗州卫、徐州卫、江阴卫等,其中飞熊、金吾前等两卫分别有2例,洪武时期调入平溪卫的武职几近一半来自这些卫所。其次是湖广地区的卫所,来自当时湖广都司诸卫所者有安陆中护卫、茶陵卫、靖州卫、沔阳卫、瞿塘卫、永定卫与五开卫,五开卫有2例,共8例,有近三成来自湖广地区诸卫所。其他约占四分之一的武职又来自平越、阳和、燕山前、永平、永清左等卫和杨林、宜良等千户所,每卫所各1例共7例,这些卫所大体属于当时云南、贵州、山东、北平、山西行等都司。

19例永乐及永乐之后调入者,分别来自金吾左、留守中、豹韬、大兴左、济宁左、密云中、玉林、凤阳、庐州、定海、盤石、台州、太原右、孝陵、信阳、兴隆等卫,其中大兴左、密云中、玉林等卫各2例,余皆1例。这些卫所主要是经永乐元年前后重新整顿之后的亲军卫和北直隶地区卫所,这些卫所大抵以靖难新官为主体。其调自兴隆卫1例武氏,山东兖州府峄县人,本为靖难新官之裔,原为事调兴隆卫,天顺元年(1457年)遇例回卫,改平溪卫[13]“武安邦”,50。永乐及此后调入平溪卫的武职,除个别系旧官外,余皆靖难新官之裔,他们大部分来自新官占主体地位的卫所,也有少数武职如武氏者,先调到其他非新官占主体地位的卫所,再次改调平溪卫。

从平溪卫武职在调入该卫之前的卫所分布看,洪武时期以京卫及南直隶地区卫所占主导,湖广地区卫所次之;永乐及以后,以靖难新官之裔的调入为主,相应的原卫所也以经整顿之后的京卫、北直隶及近裔地区新官卫所为主,间有并非来自这些卫所的武职,除个别旧官外,仍有相当部分系靖难新官之裔辗转调入者。

大概而言,平溪卫在开设并规模初定的洪武时期,武职整体上不敷设定额数,但籍贯南直隶地区的武职在卫所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永乐以后,具体来说即永乐、宣德、正统年间,通过新官之裔的逐步调入,新官逐渐能与旧官相颉颃并在中高阶世袭武职中占据优势。

三、旗军役来源

平溪卫充“役”者主要包括总旗、小旗与军,为卫所的主体力量。考察平溪卫新晋武职群体可知,其“役”主要来自湖广黄州府蕲州及所属广济、黄梅等一州二县地区,间有属总旗、小旗而来自南直隶地区者,但案例极少。下文就平溪卫总小旗役及军役来源予以讨论(以下论述平溪卫旗军来源,未标注出处者,皆参见本文《附表2平溪卫旗军信息统计表》)。

(一)通过新晋武职群体讨论旗军来源的可能性

利用选簿讨论卫所旗军来源问题,首先应重卫所新晋武职群体。明制卫所“职”则世袭,“役”亦世充,卫所诸武职及总小旗等,他们的“洪永”之功在职役袭充过程中具有最权威的合法性。其“洪永”时期编定卫所时仍充“役”而后于“洪永”期间及以后陆续历功升授武职者可视为新晋武职群体。他们在调入卫所时仍充“役”,因此可以用来作为讨论卫所旗军来源的依据。

从逻辑上说,新晋武职群体包括“役”调入卫所之后旋于“洪永”期间历功、洪熙宣德年间及以后历功升授武职两种情况。据检阅平溪卫选簿,除记载不详无法判断外,相对明确的记载都未能表明有前一种情况的存在。选簿记载永乐至宣德初交阯历功诸“役”仅2例[13]“田时秋”,33;“成天爵”,36,然皆未因此晋入武职阶层。换言之,所有有记载的平溪卫新晋武职群体,皆洪熙、宣德以后历功者,更具体地说,属于正统年间调征麓川及此后历功升授武职。

总小旗军诸役虽世代充补,然有参加军事活动获功晋升进入武职阶层的机会。据平溪卫选簿统计调入该卫始祖充总小旗及军役而后裔渐次历功晋入武职阶层者,其正统及以后各朝各处历功而升级的次数为:正统年间征麓川历功者最夥,见于记载者有18例;其次为景泰香炉山、弘治武靖、正德镇筸等处历功者,各有8例至9例;再次为正统及成化西堡、弘治都匀、弘治及正德思石等处,历功者各有3例至5例;他若广西及嘉靖以后各处历功者,亦各有其例。其中,由于选簿记载缺略,虽有少部分历功升级者未予记载,但并不影响对各朝各次战役历功规模的大致判断。平溪卫诸“役”历功而升授诸“职”,反过来也可以成为讨论该卫总小旗及军役最初形态的依据。

平溪卫新晋武职51例。包括“年远事故”诸例在内,以完整选簿“脚辈姓名”及“年远事故”选簿最后一辈选条为节点,统计平溪卫选簿,其诸“役”晋升武职者共51例。其中,试百户25例,百户20例,冠带总旗、副千户、正千户各3、2、1例,百户、试百户占到新晋武职的88%以上,而新晋武职在整个平溪卫选簿127例武职中占到40%。平溪卫新晋武职群体数量较大但却以百户、试百户等低职级为主,因其整体数量较大,就为我们研究该卫总小旗及军士等诸“役”的来源提供了可能。

(二)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垛充旗军

检索平溪卫选簿,记载调卫始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垛集充军并编入平溪卫的所有案例,皆来自湖广黄州府蕲州及州属黄梅、广济二县。尽管诸选簿贴黄记载详略有异,大体皆都指向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前后湖广大练兵及平溪卫开设的背景。

其记载稍详者,如:蕲州人田官音保,“洪武二十二年垛充平溪卫左所小甲,二十三年并充小旗,二十八年并枪充总旗”[13]“田世学”,34;“燕名,洪武二十二年垛充平溪卫后所总甲,二十三年并充总旗”[13]“燕荣召”,79;成海,“洪武二十二年充平溪卫左所小甲,并枪升小旗”[13]“成天爵”,36;“胡宪,洪武二十二年充平溪卫左所总甲,并充总旗”[13]“胡正”,80;王林,“垛充平溪卫左所总甲,二十三年并枪充总旗”[13]“王尚贤”,68;孙文受,“垛充平溪卫左所小甲,并充小旗,年深,并充总旗”[13]“孙承祖”,40;韦经,“垛充平溪卫左所小甲,二十三年并枪充小旗”[13]“韦天爵”,39;熊天富,“充总甲,洪武二十三年充实授总旗”[13]“熊世傑”,83;“倪思胜,洪武二十三年充平溪卫后所总甲,二十四年并枪充总旗”[13]“倪养正”,77;郑原五,“充平溪卫左所小甲,二十三年并充小旗”[13]“郑臣周”,77。黄梅县人朱铨,“洪武二十二年与户名高隆四垛充平溪卫前所总甲,二十三年隆四并枪充总旗”[13]“朱缨”,69;“陈宝,洪武二十二年充平溪卫后所总甲,二十三年并充总旗”[13]“陈尚策”,75;李宗五,“洪武二十二年垛充小甲,二十三年并充小旗”[13]“李廷洁”,69。广济县方原美,“洪武二十二年垛平溪卫小甲,并充小旗,二十三年阵亡”[13]“方寸公”,48。这些案例除倪氏1例,言二十三年(1390年)充总甲,次年并枪充总旗外,其余皆言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编充平溪卫总甲、小甲,旋于次年并枪充总旗、小旗。

其记载稍略者,如:蕲州人邓回儿,“原与头户陈恬垛充平溪卫总甲,陈恬并充总旗,故绝”[13]“邓位”,33,头户陈氏故绝,邓氏遂顶该户充役;广济县人贺荣,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以户名贺伏三充平溪卫中所总旗”[13]“贺天锡”,54;黄梅县人冯兴七,“洪武二十二年垛,小旗”[13]“冯相”,67。又有蕲州人田胜四“洪武二十二年故”[13]“田时秋”,33;“汪得,洪武二十二年军”[13]“汪朝东”,29;蕲州人程文“垛充总旗”[13]“程万里”,46。这些案例,其籍贯亦皆蕲州、黄梅或广济县,或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垛充军役、小旗或总旗役;或仅载“垛充总旗”数字,记载虽稍简略,大体同样为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垛充总小甲及军役而于次年并枪充总小旗或仍充军役者。

统计前述籍贯蕲州、黄梅或广济县且明确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前后垛充总小甲或军役,并于次年并枪充总小旗或仍充军役者共19例,其他28例虽然选簿记载不详,但皆没有证据表明不属于此类情况。结合前述平溪卫设置之前湖广大练兵的背景来看,可以判断平溪卫旗军主体来自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湖广黄州府蕲州及所属黄梅、广济等一州二县的垛集军。 此外,平溪卫建卫之初调卫百户有2例直接记载他们调入的直接目的就是管领垛集军。如南直淮安府盐城县单氏,原任所镇抚,“为卖军受赃调管垛集军百户,不支俸”,故后子辈仍袭所镇抚[13]“单廷勋”,72;南直庐州府合肥县高氏,原除某王府仪卫司典仗,亦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做百户,“管领蕲州三户垛集土军,调平溪卫后所”[13]“高楠”,23。调平溪卫百户为管垛集军百户,直接表明平溪卫军役系垛集而来。军役之长壮有力者,选充总小甲,又并枪而充总小旗役。平溪卫军役及绝大部分总小旗役皆来自蕲州、黄梅、广济等一州二县,而又有个别总小旗役,或非来自该一州二县地区,如来自南直隶太平府当涂县的总旗刘氏[13]“刘存恕”,76和来自庐州府六安州的小旗周氏[13]“周邦”,81。

(三)旗军来源的籍贯分析

平溪卫旗军主体来自湖广黄州府蕲州及所属黄梅、广济二县应无疑义。但是,从该卫选簿记载看,该卫仍有极少数来自南直隶地区而充总旗、小旗者。

首先,平溪卫武职籍贯湖广但并非前述一州二县者,其调卫始祖皆已经是武职而非总小旗军之类充役者。平溪卫选簿记载该卫武职籍贯湖广者共计49例,其中48例来自黄州府,1例来自襄阳府均州。来自黄州府的武职,又有47例来自蕲州及所属黄梅、广济二县,除调入始祖职役身份未明确记载者外,余皆总旗、总甲、小旗、小甲、军等身份。其来自黄州府而非该一州二县者仅蕲水县袁立1例,该袁氏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归附朱元璋势力,历广洋卫、京山卫、府军后卫、孝陵卫,以“革除年间”所升副千户于永乐八年(1410年)调平溪卫左所,后仍世袭洪武年间原职百户[13]“袁应龙”,16。来自黄州府以外而籍贯属于湖广者仅1例,为襄阳府均州陈氏,该陈氏曾于永乐间调征交阯,拨入交阯都司新平卫,后仍回平溪卫右千户所,世袭副千户职,可推见其在洪武时期已经调入平溪卫,且任职副千户[13]“副千户一员·陈兴”,89。该2例表明,即便始祖同样来自湖广地区,但蕲州等一州二县与其他地区仍存在显著不同,其他地区调入时已为武职而该地区皆充旗军之役。

在共计47例籍贯为黄州府蕲州及所属黄梅、广济二县的武职中,18例明确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垛充总小甲,1例为二十三年(1390年)垛充总甲。11例虽未记载始祖调入平溪卫的时间,然记载直接或间接记载始祖为总旗及以下充役者。此外,还有17例因系“年远事故”或贴黄留白的选簿,其始祖职役身份不详。17例中,有15例脚辈职级为百户、试百户,虽选簿记载不详,但可以从前述有明确祖役身份及调入时间,以及仅有祖役身份记载的案例中推测,该15例之始祖,亦当为总小旗军等充役者。又其中有正、副千户各1例,其为正千户者,“原系功升试百户”,成化至正德方因广西、思南等处历功升正千户[13]“马负图”,62, “原系功升试百户”之“功”字表明,该例的调卫始祖也为总小旗之类充役者。

总小旗役籍贯并非前述蕲州、黄梅、广济等一州二县者2例,1例南直隶太平府当涂县刘氏,1例庐州府六安州周氏。六安州周辅原系小旗,调征麓川获头功一次升试百户[13]“周邦”,81;当涂县刘琮,“原以总旗天顺二年征东苗斩首功升试百户”,至该刘琮时已为第四辈[13]“刘存恕”,76,则其第一辈刘斌或在平溪立卫时已调入且充旗役。

此外,又有籍贯不详者2例。1例胡氏,至崇祯四(1631年)等年方在贵州牛场等处地方斩苗级获功由总旗升实授百户[13]“胡献琛”,41。1例刘氏,为该卫“应合照旧存留官旗”,属于当时(约正德至嘉靖初年)得以“存留”的平溪卫8员试百户之一,其在升授试百户之前,应属该卫充旗军之役者。因为从选簿记载来看,该卫开设之初并无试百户调入者。选簿仅载洪武、永乐时期试百户1例,属平溪卫带管平溪站试百户,系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老军除试百户[13]“王应鳌”,83,平溪卫带管站堡与本卫的开设情形不能等同,其职役来源也与该卫指挥及所属左右中前后等五所职役不同,这些应合“存留”的试百户皆“洪永”以后从旗军之役中升授而来。设若这些武职“洪永”时期即授试百户,鉴于该时期职级的绝对合法性地位,则几乎不存在“应合照旧存留”的疑义。又因仅有2例由旗役获功晋级的南直隶南直隶武职,由所获麓川头功或东苗斩首功升试百户皆无争议,该8员有争议且最终得以存留的试百户,最大可能仍来自蕲州等一州二县地区。

结 语

洪武时期的平溪卫,其处于领导地位的武职主要来自沿江迆北地区,且整个武职群体也以来自南直隶诸府州县者为主体。从武职来源的卫所看,以亲军卫及南直隶地区其他卫所为主,而湖广地区诸卫所次之,而来自湖广卫所之武职,仍以来自南直隶地区者占多数。永乐以后的平溪卫武职,其调入者以靖难新官之裔为绝大多数,以旧官及罪遣而调入者为少数。调入的新官武职,又以正千户职级者为主,在卫所处于中高阶世袭职级,其规模与洪武时期调入卫所的中高阶武职相当,而在职级上又稍高一筹,逐渐取代旧官而在卫所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从洪武、永乐到英宗时期,平溪卫调入武职的情况,实际上也是以朱元璋为代表的明开国军功集团逐渐被以朱棣为代表的篡国军功集团取代的过程在地方卫所的体现。 大体而言,平溪卫旗军以来自湖广黄州府蕲州及州属广济、黄梅二县者占绝对主体地位,该卫总小旗大多原充总小甲,经并枪比试获胜而充总小旗,包括军役在内,绝大多数为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垛集而来。所谓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前后的湖广练兵,主要表现即垛集民丁编伍,并在对编伍新军进行初步训练之后,充实到云南、贵州等地已设或新设卫所之中。其中,又或有极少部分总旗、小旗来自南直隶的部分地区,他们的来源形式又或与来自蕲州、黄梅、广济等州县垛充者有异,具体情形仍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讨论。

附表1 平溪卫武职调入信息统计表

(续附表1)

(续附表1)

2.表中各氏排列顺序,大体以调入职级高低为序,调入职级相同时,以调入时间先后为序,只能确定大概时间者,再列各朝之后。其永乐十一年贵州布政司设立之前袭职为平溪卫各职级者,除非有明确调入时间记载,余皆归入洪武时期;之后则计入永乐及此后时间段。)

附表2 平溪卫旗军信息统计表

(续附表2)

(续附表2)

2.平溪卫选簿中调该卫始祖职级或役级缺载,而籍贯为蕲州、黄梅、广济等州县者,或历功履历亦缺载,或如蕲州张氏、黄梅马氏等至成化、正德年间方以试百户、百户历功升副千户、正千户,故类比其他有记载始祖皆原充诸役的情形,在无证据表明始祖已为武职的前提下,一概归之于总小旗军等充役者。)

注 释:

①本文所引平溪卫选簿资料,皆以《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64册所收平溪卫选簿为据,文中主引出处仅标出选簿脚辈姓名、页码。

猜你喜欢
湖广小旗洪武
书法
书法作品
和王安石一起过年
书法作品
春满人间
湖广“苗疆”地区“改土归流”进程考论
明清湖广鱼鲊贡杂税研究
清代“湖广总督”为何只管湖南湖北
抄作业大王
品京味文化 听戏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