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研究

2020-09-17 13:26乔湘
学理论·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人民群众文化自信

乔湘

摘 要:文化自信是巩固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是支撑国家精神纽带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面对国情、世情的新变化,人民对未来精神文化生活充满着新期待。推进文化自信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树立文化自信,我们要有开阔的胸襟,以包容的心态看待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应充分挖掘人民的力量,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造与革新,提高文化的竞争力和软实力,从而坚定地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综合国力;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8-0016-02

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论述树立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做出许多深刻的阐释。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表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这一思想论调,言辞铿锵有力,将文化自信归入四个自信的内容中,与中国实际发展现状相符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精神追求。而这三个“更”字,也凸显了“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次强调中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充分诠释了精神文化对于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对其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充分肯定,同时有足够的信心应对外来文化的侵蚀和破坏。但应该注意,文化自信并非凭借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提倡固守本国文化;也不是依靠经济实力,推行文化霸权;而是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本民族的文化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灿烂夺目的中华文化。文化自信不仅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立足于实践,不断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成果。

二、文化自信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1.外来文化入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优势,有目的地将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要求各国效仿甚至全盘接受其文化价值观念,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在此背景下,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建设和发展更加璀璨夺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软实力衡量综合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国家是否强大,要衡量经济、军事、科技等,这些是必不可少的,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具有增进人民福祉和凝聚民心的重要作用,是衡量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标尺。历史证明,摒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不仅是难以生存的,更不会有光明前途。只有培育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使中国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迈向世界舞台,我国必须把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国内背景

1.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理念,其自身强烈的道义力量、昭示的前进道路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国家繁荣富强、社会文明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西方国家的普世价值,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导致部分群众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文化自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更好地构筑起中国价值、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人民群众已经不仅停留于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更多的是对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向往,特别是对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充满新期待。优秀的文化产品,总能以其特定的感染力,给人精神上的鼓舞,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引领人们不断前进的旗帜,激励人民奋发向上,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是新时代面临的新课题,是党和政府要递交的新考卷。因而,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持续深入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把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期盼,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

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夯实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基础,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繁荣发展。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进步的文化根基,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力量支撑,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三、树立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承认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所以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因为它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4]。对待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学习外来文化。此外,还要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舞台。只有这样,不断吸收先进外来文化的同时,又推动本民族的文化邁向国际舞台,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民族凝聚力。

(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大力号召人民参与文化建设,人民群众既是文化成果的受益者,也是文化作品的创作主体,要积极发挥群众智慧力量,让人民群众从被动享用精神文明成果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文化创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亿万中华儿女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块使,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夯实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其次,要加强文化交流。古往今来,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注重实现经济合作共赢,更重视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中华文化自信。最后,还要把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人民的精神道德修养,为树立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撐。

(三)推动创新,提升文化影响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5]。创新是提升文化影响力的内在动力,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就国内而言,文化创新不能离开传统文化而空谈文化创新,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实践,从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中汲取精华,创造出无愧于人民的文明成果。此外,要借鉴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实现文化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历史底蕴深厚的中国,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就国际而言,要加强对外开放,搭建国际贸易往来平台,传播中华文化,无论是电子科技,还是服装、食品等,都可以加入中国元素和中国理念,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提升文化影响力。

(四)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国民文化素养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一个社会文明有序,既靠先善其心的私德,也离不开相善其群的公德[6]。社会公德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养的标准,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曾谈道:“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由此可见,在党领导人民建设和改革中涌现出的优秀道德模范具有历久弥新的感染力。因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首先,要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推动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对全国的道德模范给予鼓励和表彰,激发他们继续发扬优良品德的信心和决心。其次,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利用媒体平台播放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宣传片,让人民群众耳濡目染地感受道德的力量,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最后,大到政府、企事业单位,小到学校、居民委员会可以开展一系列社会公德讲座,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只有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国民教育,贯穿社会生活,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把提升国民素质深入到千家万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四、结语

新时代以来,文化成为国家间竞争不可忽视的一环。本文围绕“文化自信”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以文化自信的概念界定为切入点,通过深入研究树立文化自信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分析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考察树立文化自信的新路径、新举措、新办法。突出强调摆脱文化自信现阶段的桎梏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力同心,团结一致,并呼吁全体中华儿女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N].贵州日报,2014-03-10.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4]文化多样性[J].文化学刊,2016(11).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张国祚.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J].求是,2016(15).

猜你喜欢
人民群众文化自信
“行政不作为”现象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解读“四个全面”与执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