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的3种误读

2020-09-21 08:45马光远
商界评论 2020年8期
关键词:城镇化启动制造业

马光远

自从国家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针对“国内大循环”一词就产生了很多误读,主要有这3个方面:

其一,认为内循环就是启动内需;

其二,认为内循环只是应对美国打压中国的权宜之计;

其三,认为启动内循环会打压房地产。

这3种误读虽然不难反驳和辨识,但还是有必要予以澄清。

第一,认为内循环就是启动内需完全矮化和窄化了“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意义。撬动国内庞大的市场,的确是“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内循环作为和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一样的战略性举措,其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远远超过内需。

在笔者看来,作为下一个周期中国经济的最大战略,“国内大循环”旨在打通影响中国经济竞争力的“任督二脉”,要在生产、消费、投资、技术等领域弥补中国经济的薄弱环节。比如在技术层面,如何在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在技术环节实现内循环。

过去,由于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上选择了一条成本优势最明显的领域发展,导致“卡脖子”的不仅仅是芯片领域。根据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显示:32%的关键材料领域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终端处理器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高端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超过95%的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

在技术创新层面,“内循环”的关键就是彻底告别过去引进技术、模仿发展的模式,而必须要在高端技术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在生产环节,中国的工业门类是全球最全的,但低端化、缺品牌以及主要设备依靠国外的情况也必须通过“内循环”来突破。

第二,“内循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战略。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到“内循环”的同时,还第一次提到了“持久战”的概念。会议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我认为这段话本质上是为“十四五”规划定调,而且从“持久战”的角度对“内循环”予以界定。这意味着“内循环”绝非很多人理解的应对美国打压的权宜之计,而是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持久战”,是战略性的举措。

第三,“内循环”可以理解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制造业的“创新”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是国内消费市场的启动,二是新型城镇化。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制造业的创新,是因为美国打压中国的实质在于打垮中国的制造业。从全球大国兴衰的历史看,得制造业者得天下。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美国人发现,在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之后,美国创新的基础便荡然无存。所以,中国未来的创新,一定要围绕制造业的创新展开,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复杂性。

而消费和城镇化是未来“内循环”的两个轮子,也是“内循环”的最大动力。特别是城镇化,中国未来能够真正利用的最大红利就是城镇化。城镇化的进程一方面带动消费,一方面带动创新,未来城市的建设是中国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动消费不是要劫富济贫,而是要把穷人变成富人。把穷人变成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农民成为市民,一旦农民真正成为市民,其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力至少会提升3倍。

既然新城镇化是“内循环”的两个轮子,而城镇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仍然会是大城市的房地产。那么,启动“内循环”就不会打压房價,因为“内循环”需要一个健康的房地产市场,而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是带动新基建、创新和消费的动力。

猜你喜欢
城镇化启动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雾霾来袭 限产再次启动
安发生物启动2017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俄媒:上合组织或9月启动扩员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