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020-09-21 08:41丁惠平成婧
群众 2020年14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管理体系应急

丁惠平 成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应急管理制度,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和要素间关系的总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未来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应进一步科学合理界定政府、社会、公众等相关主体在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权力、职责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型应急管理格局,形成一套多方协同、运行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抓住重点,找准发力点,提高成效。

建立多方参与的应急监测预警机制。监测预警是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响应的第一步,及时高效的监测预警是降低损失的关键步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一是确立未雨绸缪的风险管理思维。风险管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全过程管理思路,将应急管理的关口进一步前移,通过风险分析、风险评估捕捉突发事件发生的前兆和各种危险因素,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风险源和致灾因子的产生,从而有效降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基本建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但多数预案属于原则性和一般性的规定,若能以全面的风险分析为基础制订应急预案,则可以进一步提高风险处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建立多方参与的预警机制。在风险发生后,尤其是在早期阶段要坚持专家的专业判断与相关部门的综合研判相结合,构建多方参与的、高效的预警机制。遵循“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建立上下互通的危机信息动态收集、上报、预警系统,完善预警多点触发机制。三是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专家委员会。探索行业专家应急研判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前沿警示作用。

构建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中枢神经”,涉及应急管理领导体系和基层行动建设两方面。领导体系既包括纵向的综合性应急管理组织层级,也包括横向的专项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还包括日常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及专家组。在领导体系建设方面,遵循中央高位统筹原则,建立党委领导、政府集中指挥、部门响应的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领导体系,以确保指令清晰、传递迅速、条块畅通、执行有力。构建同级政府之间的联防联控机制,保障资源的合理流动,形成突发危机事件响应的“一盘棋”状态,构建不同政府部门的职能协同体系,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积极作用。基层行动的成效则关系到应急管理的成败。在基层行动建设方面,强化应急状态下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力,使得垂直纵向的管理体系扎根于平行横向的基层网格,直接链接和赋能基层网格,避免形式主义式的应付任务与层层加码式的过度执行,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指挥体系高效运转。

优化应急资源的保障体系。人力、物力、财力等应急资源的充足储备,为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提供坚实可靠的后勤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应急保障机制的短板,亟须一个多方协同的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一是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应急物资是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基础性保障,是决定突发事件处置成败的关键。应按照集中统一、平战结合、采储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融合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并加强地区、部门之间的协调,推动应急物资保障的科学化、标准化、优质化。同时,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物流系统,满足应急物资的调配需求,重点解决应急物资运输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确保应急物资调配的高效性。二是建立财政应急保障机制,加大突发事件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建立政府专项应急资金、捐助資金、保险资金等多渠道的应急资金保障体系。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救助制度,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各类社会救助基金在突发事件中的使用。三是强化技术保障。完善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省级应急突发信息数据库,实现多部门信息联动,在保障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健全医疗数据、健康档案、移动数据、交通信息数据等资源的共享机制。四是构建应急人力资源保障库。发挥江苏科研优势,构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灵活合作的应急科研机制。完善专职应急队伍和辅助应急人员相结合的应急人才保障制度,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基层应急人员储备队伍,加强应急队伍的战斗力,确保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

强化应急管理中的政府能力建设。应急处置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尤其是政府能力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说,政府是突发事件处置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提升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是拧紧应急管理中的责任链条,明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责任,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合力。二是提升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与舆情处理能力。构建政府权威发布、专家与公众人物引导相结合的信息发布网络,以及完善高效的突发事件信息传递与披露机制,增加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增强政府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力。三是创新应急管理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府应急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构建覆盖全省的应急服务信息网络,并强化区域间合作,用技术化手段提升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响应速度和效率。四是完善突发事件处置中的问责免责机制。加快出台应急响应过程中的科学精准问责办法,增加政府应急管理在地方绩效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对应急处置不力的干部坚决问责,同时建立突发事件中重大决策事项豁免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护航。

搭建应急管理的政社联动机制。一个良性有序的应急管理体系需要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构建政府、社会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还可以大大提升政府的应急能力。一是将更多应急管理领域向社会开放,吸纳社会力量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应急防控,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应急物资调配、志愿服务、社会救助、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与社会的优势互补。二是全面摸清社会应急力量的基本情况,制定突发事件中的社会力量征用和补偿机制,搭建政府与社会应急力量的互动交流平台。三是提升应急管理过程中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联系,搭建链接双方需求的信息网络平台,并明晰定位与责任,以化解社会组织各自为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要有序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分享应急管理中的经验教训,使各类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四是明晰应急管理中政社合作的权责体系。政府依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监督,确保社会组织承担应有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责任,防止社会组织行为失范侵蚀政府公信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孙秋香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管理体系应急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