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欧洲露天博物馆

2020-09-21 08:41顾德宁
群众 2020年14期
关键词:农舍风车博物馆

顾德宁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强势推进,欧洲的乡村和小镇民居建筑、民俗文化以及劳动方式日渐式微。一些有识人士提出要保护好乡村文化遗产,留住人们生长的根和绵绵的乡愁,于是露天博物馆应运而生。

1891年建在斯德哥尔摩一座小岛上的斯堪森露天博物馆是欧洲乃至世界上第一座乡村露天博物馆,创办者是一位全心全意保存“古老瑞典”的历史教师。如今,露天博物馆在欧洲可谓遍地开花,不仅展现出曾经乡村生活的形态和细节,还与周围的环境、人文和生活和谐结合,营造了美丽的生态环境。它们不但是具有保护和教研功能的博物馆,也是当地人度假休闲的公园以及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同时,还是世界旅游胜地,有的甚至是国宝,成为外国领导人来访的打卡地。虽然与那些历史悠久、价值连城、维护昂贵的室内大型博物馆相比,它们没有那么娇贵和显赫,但同样蕴藏丰富多彩的内涵。露天博物馆饱经风雨,走过四季,年复一年,像一位朴质无华的历史老人,通过时光隧道,默默地把参观者带入几百年前的当地百姓生活和文化中,不仅使人长知识、开眼界,还有几多感叹和醒悟。

这些露天博物馆之所以做得好,首先是创建者对历史抱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参观布加勒斯特的乡村博物馆时,必须先经过接待中心。接待中心就是一所研究所和学校。这座博物馆始建于1936年。当时,罗马尼亚有一批负责任、有远见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建议用露天博物馆的形式,把罗马尼亚各地乡村的房屋建筑、室内装饰、生活方式和民间习俗保存起来,使后人了解和不忘罗马尼亚的传统农村文化。起初,乡村博物馆的规模不大,后来不断扩建。现在共有17世纪至19世纪的农舍、教堂、手工业作坊、风车、水磨房等建筑71座,其中有40多座完整的农家院落,还摆设着21500多件农家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家具、生活用品以及民间艺术装饰品等。在乡村博物馆里,每座农舍都是展馆,房屋、生活用品和农具都是展品,它们都不是仿制品,大都是在1936年,从全国各地拆卸后,再搬到布加勒斯特,由房主和当地的农民工匠恢复。家里陈设的桌椅、餐具、地毯、服装、陶罐、茶杯等,都是按原房主的要求摆设的,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民俗和生活习惯。现在,其中不少建筑已是珍贵的绝版,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也成了文物。

笔者走进乡村博物馆,沿着乡间小道,看到绿树浓荫下有一户户风格迥异的农舍,农舍之间有高耸的教堂和低矮的墓碑、咿咿呀呀的水车和磨坊、慢悠悠转动的风车、放在地头的犁和马车。狗儿猫儿自由自在地溜达,枝头各种鸟儿在歌唱。露天博物馆紧挨着大湖,湖水碧绿。每所房子四周都有木头或草编织的栏栅,房子建材大都是木头的,房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每座院子的大门旁,都竖立着一块牌子,上面注明了房主姓氏、家族、原住地、房子建造时间和特色等,有的还有主人一家的画像。走进室内,每间房间和家具都有标注;厨房摆着锅碗瓢盆,餐厅放好了餐具;客厅里铺着厚厚的罗马尼亚地毯,放着摇椅;卧室里,床上放着松软洁净的被褥;闺房里挂着绣花的衬衣和裙子,墙上装饰着叠成蝴蝶的手帕;农具间里放着各式农具。房子朝阳面的屋檐很宽,无论太阳暴晒,还是阴天下雨,亲朋好友都可以坐在大屋檐下喝茶聊天。这间农舍让人感觉好像走进了一位老朋友的家,主人倒屣相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然而,各家房屋的差别很大,有的门头高大,还有木雕,屋里宽畅明亮,家具考究。有的則很矮小,“玛尔达莱斯蒂家”是一个半地窖式的窝棚,又黑又湿。这是因为在建馆时进行周全考虑,选了当时罗马尼亚农村中各个阶层的家庭,有贫农、富农、乡村教师、作坊老板、神甫等,保存并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乡村小社会。一间农舍门前有食物存放处,里面放有各种食品,过路人可以随便自取享用,不必向主人打招呼,这是那时的农村民风,反映出罗马尼亚人的善良好客。

博物馆里有好几座教堂,大小不一,最高和最大的一座是从马拉穆雷什地区农村搬来的,高达60余米,建于1722年,造型奇特,3个塔尖高低不一,层层叠叠。这座教堂全部由木头建造,没有一根铁钉。房顶也没有瓦片,而是排列着整齐的小木板。整个教堂像是用积木搭起来的,精巧秀丽。这种全木教堂是世界罕见的,教堂外面没有任何华丽装饰,就像普通的农家,与乡村博物馆的朴质无华保持一致。

笔者曾参观过赫尔辛基伴侣岛露天博物馆、挪威比格岛露天博物馆和荷兰“风车村”等等,无一不是从各地小心拆来复建的老建筑,原汁原味,家私和农具等都是货真价实的老物件。博物馆的布局也是按以前的自然村落陈列,绝不凑合糊弄。

这些露天博物馆之所以好看,还因为其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风车、木鞋、郁金香和奶酪是“荷兰四宝”,要在一地把这四宝都看齐,那就去距阿姆斯特丹只有十几公里的“风车村”露天博物馆。风车村由有居民居住、开放式的保留区和博物馆组成。风车村内的博物馆包括木鞋制造厂、白蜡制造厂、面包房、奶酪和乳制品作坊以及一百多年的杂货店。

风车村是按传统荷兰自然村落布局的,小桥流水人家,田野作坊劳作,曲曲弯弯的泥土小道,虫叫鸟鸣,花草芬芳。穿着传统荷兰民族服装的男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原野和室内干着活,这不是做秀,而是谋生。大片的郁金香在金色阳光下五彩缤纷,古老的风车像巨人般站立着,勾画出一幅传统荷兰农村的美丽恬静景象。“风车村”里最显眼的是塔式风车房,这是荷兰古老的风车,也是民居。巨大的风车建在塔楼上,住家不仅有楼层,还有宽大的露台,底层住屋开了窗,通风透气。这种塔式风车,外部造型稳健宽大,远近看起来都很漂亮,进去看看,功能齐全,生活也便利。现在,大部分风车已“退休”,仅存的一千座成了旅游风光,享受着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殊荣。

这些露天博物馆都是讲故事和文创高手。德国黑森林地区,从外面或空中看,浓得化不开的绿色变成了黑压压一片,因此得名“黑森林”。黑森林孕育了《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等格林童话,成了善良矮人、美丽公主、恶毒女巫或古怪精灵的家园,还孕育出布谷鸟钟和泰迪熊。黑森林露天博物馆做足了这些文章,布谷鸟钟和泰迪熊等成了畅销世界的文创产品。大多的露天博物馆或建在市中心有大片绿地的公园里,比如,布加勒斯特的乡村博物馆就建在市中心海勒斯特勒乌公园的一角,占地150亩;或建在风景绮丽的市郊;有的还建在休闲度假的海岛上,比如,赫尔辛基伴侣岛上的民居露天博物馆和奥斯陆比格岛上的民俗露天博物馆等。露天博物馆常举办民间歌舞和手工艺表演,以及各种比赛。伴侣岛露天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几百年来芬兰农村建筑的历史,还有传统特色的小手工业作坊,有旧式婚礼表演,各种民间游戏和比赛,很多情侣选择在这里举行婚礼。露天博物馆常有农村集市,民众把自制的陶瓷器、编织物、木制品、刺绣和民族服装送到这里展销,他们身穿民族服装,当场献艺,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

(作者系新华日报主任记者)

责任编辑:贾潇潇

猜你喜欢
农舍风车博物馆
《农舍》
农舍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小风车
博物馆
纸风车
瞻仰三黄风车庙
小风车,转呀转
花在何处不清香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