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安全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0-09-22 08:43张振伟黄露
科技智囊 2020年4期

张振伟 黄露

摘  要:文章根据科技安全的研究现状,形成对区域科技安全的认识和界定;以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长期目标为对照,基于科技安全的内涵,从科技资源投入、科技成果产出及效率、科技成果支撑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北京科技安全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进而构建了北京科技安全监测的模型框架,设计了包含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以对北京的科技安全进行长期监测。

关键词:科技安全;监测指标;科技创新中心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urity Monitoring Index System

Zhang Zhenwei   Huang Lu

(Beijing Decision-making Consultant Center,Beijing,100089)

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statu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urity,this article forms the recognition and definition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urity. Taking the example of constructing a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with global influence in Beijing as a long-term objective,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ree aspects i.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inpu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output and efficiency,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suppor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isks and challe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urity in Beijing;and then constructs the framework of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fety index monitoring system with three dimensions so that to monitor the secur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Beijing for a long term.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urity;Monitoring Index;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一、前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指出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领域之一。科技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置嵌于经济、工业、国防等各安全领域,并为其提供技术保障[1]。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已经步入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的历史性阶段[2]。科技安全越发显得重要,对科技安全的监测也越发显得迫切。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既引领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又处于科技安全风险的一线。北京创新人才聚集、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成果富集,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创新优势相比,在顶尖人才、颠覆性创新成果、科研装备水平、技术创新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构建科技安全监测指标体系,对北京科技安全进行监测,预判可能发生的重大科技风险,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科技安全内涵

科技安全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较为权威一致的阐述。梳理已有文献,科技安全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理解,马维野对此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与阐述。

狭义的科技安全立足于科学技术系统自身的安全性,表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体现了在国际大环境下,国家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等手段,使国家科学技术系统既通过与国际环境的开放式作用和系统内部的协调运行达到功能优化,又保证该系统不招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并以此维护国家利益[3]。该定义是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特定的系统,以该系统自身的安全状态来确定科技安全内涵[4]。安全状态既包括系统内部的运行机制与效率,还包括本身系统与区域外部其他科学技术系统的协同机制与效率。

广义的科技安全是从国家利益分析高度给出的一种定义,表示由科学技术因素以及科学技术与国家安全因素的相关性所构成的国家安全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描述了国家利益免受国外科技优势(因素)威胁的能力、国家发展科学技术和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的能力、国家以科学技术手段維护国家综合安全的能力,以及健全高效的科技安全预警与防范系统[5]。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科技安全是指(国家)科技体系完整有效,国家重点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国家核心利益和安全不受外部科技优势危害,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6]。广义的科技安全不仅关注科技系统本身,还更加注重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外部大系统,以及与内外部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果。

从狭义视角来看科技安全,是将科学技术视为单一系统,并确保其自身安全[7]。从广义视角来看科技安全,是将科学技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视为一个大的复杂的系统,并确保科技系统自身及其相关系统的安全。笔者基于以上认识,遵循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思想,从广义视角界定其内涵。科技安全有两个方面:一是科技系统自身安全,二是科技支撑相关领域的安全。科技系统自身安全指整体科技实力足够强大,使得科技系统自身的运行、发展等不受内外部威胁;科技支撑相关领域的安全指科技确保经济、社会、国土等不受内外部威胁。科技系统自身安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技系统运行机制、科技系统运行效率、科技资源投入、科技成果产出及效率等方面。其中,科技系统运行机制及效率决定了科技成果产出及效率,科技系统运行机制及效率和区域经济规模及水平决定了科技资源投入水平。科技支撑相关领域的安全,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国防等各个方面,从国家和区域角度考量,核心是科技支撑经济发展,因为经济发展是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经济强、质量高,其他各项事业才有安全的保障。因此,笔者的分析基于科技安全的内涵,从科技资源投入、科技成果产出及效率、科技成果支撑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展开。

三、北京科技发展面临的风险

北京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力争成为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科技创新中心的本质要求北京集聚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产出国际一流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不断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占据产业高端环节。北京是我国智力资源最丰富、科技力量最集中的区域,但是就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需求而言,世界级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和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仍然匮乏,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仍然突出,科技创新的环境仍存在诸多问题。对北京科技安全的风险分析要从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的高度出发和认识,北京科技安全的核心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实现问题。

(一)科技资源投入的风险

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参与科技活动的人、财、物以及组织、信息等各类要素的总称。从五要素论角度,可分为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装备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科技政策与管理资源,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科技人才、科技经费,而科技政策与管理资源一般作为科技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制度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在成果的产出及效率方面得到反映。本部分仅分析科技人才和科技经费的风险问题。

科技人才的风险。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引领我国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必须要有全球顶尖的人才队伍,这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所在。科技人才的风险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引进和培育顶尖科技人才的自身基础风险。聚集和形成数量众多的顶尖人才队伍,需要科技财力的基础支撑,特别是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如果科技经费投入、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得不到保障或保障效果不佳,顶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保持就会遇到困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会遇到困难。二是引进和培育顶尖科技人才的国际环境风险。北京各类机构科技创新快速发展,从全球引进各类高水平科学家、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从引进地来看,西方主要国家是主要来源地。但是,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西方主要国家已开始实施“人才出口管制”和“人才进口管制”,极力封锁人才流动渠道,限制人才学术与技术交流。新的国际形势的变化,无疑会对北京科技人才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需要密切关注和防范。

科技经费的风险。科技经费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决定了其他科技资源的投入规模和潜力。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各项目标都力争瞄准世界领先水平,无论是科技人才,还是研究与试验装备,都需要巨大的科技经费投入,因此需要保持科技经费的稳定。科技经费的风险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科技经费增长的风险。历年来,北京地区R&D研发经费部门来源结构为政府和企业双主体。2018年,北京地区R&D研发经费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分别占49.21%和44.39%,其中,政府资金中中央财政资金占93.97%,企业资金中地方财政资金占74.23%。随着中外贸易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放缓,以及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减量发展,中央及地方政府均面临长期财政增长减缓的压力。财政收入减少意味着政府资金支配能力下降,致使科技经费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存在不确定风险。此外,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也会导致基础研究投入总量不足,如果基础研究经费得不到保障,则难以构建起支撑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所需的科学知识储备。二是科技经费使用效率的风险。近年来,北京科技投入总量大幅提高,随之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也显露出来。在科技经费持续稳定增长面临风险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科技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实现科技经费的高效使用,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课题,需要对此进行监测。

(二)科技成果产出及效率的风险

科技成果是科技创新活动形成的有形和无形的知识产出,可分为三大类: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软科学成果。基础理论成果主要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取得的新发现,成果形式表现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等;应用技术成果主要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等,主要表现为专利、软件著作权、新产品等;软科学成果主要指对政策管理、管理方法等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主要表现为研究报告、论文等。

科技成果产出的风险。北京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数量众多,科技资源密集,每年产生大量的科技成果,科技论文和专利产出数量位居世界主要城市前列。虽然成果數量较多,但是成果质量仍有较大欠缺,特别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颠覆性科技成果仍然数量较少。如果不能持续产出大量的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对科技成果的关注,既要关注科技成果的数量,更要关注科技成果的质量,需要将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作为监测对象,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科技成果产出效率的风险。科技成果转化是近30年来讨论和探索的重要问题,与此相关的另一重要问题也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那就是科技成果产出的效率问题。北京每年R&D经费投入规模持续增加,2018年已达到1870.8亿元,经费投入的持续增加带来了科技创新活动的繁荣,科技人才数量持续增加、科技成果大量产出。那么,产出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和应用效果是否与巨大的科技经费投入相匹配?换言之,巨大科技经费投入产出效率如何?众所周知,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不仅仅是科技资源投入的竞争,还要在科技资源投入的基础上乘上科技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与世界主要科技创新城市和区域在科技前沿层面进行直接的竞争和较量,更要注重科技成果产出效率的问题,需要监测这种效率的变化情况。

(三)科技成果支撑经济发展的风险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本质是经济行为,目的是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竞争力,在科技创新竞争力通往经济竞争力的这一过程中,科技成果应用于产业发展是关键环节,成果水平高,成果应用到产业的机制顺畅,产业竞争力就会提升,经济竞争力则不断增强,反之则经济竞争力增长缓慢或衰退。由此,可以从相反的角度考虑,产业竞争力发展较快、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成果应用到产业发展的效率和效果较好,反之则效率和效果不佳,虽然产业竞争力也受地区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政策环境、国际产业梯次转移等方面的影响。

从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角度看,北京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绝不是简单地促进地区产业水平提升和经济增长,而是要引领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参与全球新兴产业、颠覆性产业的竞争和控制。那么,科技成果支撑经济发展的风险,就可以理解为科技成果支撑全国经济转型发展方面的风险、经济发展层次及受国外技术力量支配的风险两个方面。

科技成果支撑全国经济转型发展方面的风险。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引领我国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也要引领和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引领和支撑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将科技成果向全国范围内转移转化,将各类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产业创新、产业竞争力提升,进而支撑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这方面的风险点在于科技成果能否有效向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实体、技术创新实体进行转移应用,即技术扩散的效率和效果。从北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的实际看,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科技成果的庞大产出角度考虑,科技成果支撑全国经济转型发展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需要对此进行监测和研究。

经济发展层次及受国外技术力量支配的风险。从国际上看,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和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产业发展一般具有知识密集、资本密集的特点,且产业发展具有技术控制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控制产业的发展态势。北京产业实现了较快的提升和发展,但从全球产业价值链看,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水平;从技术控制力角度看,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北京的集成电路、无人驾驶技术、人工智能、脑科学、生物医药、石墨烯等行业技术仍依赖于主要发达国家。在当前及今后的国际形势下,这无疑具有较大的技术封锁风险。

四、北京科技安全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从内涵出发,基于三个方面的风险分析,构建北京科技安全监测的模型框架和指标体系。

(一)模型框架

从科技安全内涵出发,基于北京科技发展面临的风险,科技系统自身安全主要指科技资源投入安全、科技成果产出及效率安全,科技支撑经济发展安全主要指科技成果应用于经济的安全。科技系统自身安全与科技支撑经济发展安全有时表现为互为因果的关系,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科技资源的投入,科技资源投入决定了科技成果的产出及应用,科技成果的产出及应用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对区域科技安全的监测,要系统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这是区域科技安全的核心部分,缺一不可。一个方面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方面的风险会引起另一个方面的风险。同时,这三个方面还受外部其他环节和条件的影响,本文暂不将这些因素纳入监测范围。

基于以上分析认识,构建了北京科技安全监测模型框架,将北京科技安全的监测分为两个维度三个方向。两个维度:科技系统安全、科技支撑经济发展安全;三个方向:科技资源投入、科技成果产出及效率、科技成果应用。在三个方向层面之下,具体分解为监测科技人才、科技经费、科技成果产出、科技成果产出效率、科技成果支撑全国经济发展、经济水平及技术控制力等内容(图1)。

(二)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框架思路,构建了北京科技安全监测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2个。3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科技资源投入、科技成果产出及效率、科技成果应用(表1)。

科技资源投入。在“科技资源投入”一级指标中,设计了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R&D经费支出比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世界占比。前两者反映科技经费投入的发展变化,后两者反映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发展变化。

科技成果产出及效率。在“科技成果产出及效率”一级指标中,设计了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高被引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数/基础研究经费支出、PCT专利申请量、PCT专利申请量/企业R&D经费支出。前两者反映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产出规模,后两者反映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产出效率。

科技成果应用。在“科技成果应用”一级指标中,设计了4个二级指标,分別是:国内技术合同输出额、国际技术收支全球占比、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进口额、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反映北京自身的经济技术水平,国内技术合同输出额反映北京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国际技术收支全球占比、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进口额反映了北京在国际产业技术分工中的位置和影响程度。

以上指标体系旨在从关键环节或关键因素方面发现区域科技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和趋势,由此发出预警,并由此向其他因素扩展,综合分析区域科技安全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指标体系并非能完全说明科技安全的综合状况,也无法用少量指标说明这一综合状况。预警的方法各指标因素应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区域的发展目标、现实状况、外部竞争等综合考虑。笔者在此不对预警方法做更深入的探讨,仅对从哪些方面做出预警提出以上思考。

五、小结

在科技创新呈加速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国家和区域科技安全问题越发显得重要,对科技安全进行监测也越发显得必要和急迫。笔者根据科技安全的研究现状,形成对区域科技安全的认识和界定;以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长期目标为对照,基于科技安全的内涵,从科技资源投入、科技成果产出及效率、科技成果支撑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北京科技安全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进而构建了北京科技安全监测的模型框架,设计了包含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以对北京的科技安全进行长期监测。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科技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不仅包括科技系统、科技经济结合,还包括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笔者设计的监测指标体系仅涉及科技系统、科技经济结合的部分针对性要素,未能涵盖更加广泛的各类因素,这些方面还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展。另外,对区域科技安全的认识与国家层面科技安全认识也有一定区别,特别是区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国家具有全面性,区域的独特性究竟有何不同,如何从部分与整体的角度看待科技安全问题,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巍.维护科技安全的三维驱动[J].人民论坛,2018(26):92-93.

[2]《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编委会.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马维野.科技安全:定义、内涵和外延[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2):13-17.

[4]劉则渊,杨春平.科技安全预警系统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6(1):124-127.

[5]连燕华,马维野.科技安全:国家安全的新概念[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8(11):20-22.

[6]游光荣,张斌等.国家科技安全:概念、特征、形成机理与评估框架初探[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9(2):5-10.

[7]连燕华,马维野等.科技安全的定义与概念[J].科技管理研究,200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