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爱的旗帜:变革时代下的教育思考

2020-09-22 22:57谢先军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0年8期
关键词:生命孩子课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格局面临重建,大国博弈、企业突围,一浪接过一浪,扑面而来。该如何面对正在变革的世界秩序和社会生活,这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

我们正身处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新思想、新观点、新工具、新事物不断涌现,5G、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高科技正在赋能教育,教育该走向何方?其实,不管技术多么眼花缭乱,我们都必须回归文明与教育的逻辑起点,回归教育最核心的原理和规则,吹糠见米,看清本质。我们要反思教育价值系统和根本目标,高举“爱的旗帜”,扎扎实实做教育。

近期,大山里的女校长张桂梅备受人们关注。她无儿无女,12年来几乎是用生命兴办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把1645名女孩送出大山。十多年前,张校长不忍看到本应接受教育、憧憬未来的女孩,十来岁就被迫早早嫁人,一辈子走不出大山,她要救救大山里的女孩们。张校长用血肉之躯在贫瘠的大山里书写教育人的梦想,她不仅改变了一批又一批大山里女学生的命运,更是在她们心里种下了大爱的种子。孩子们看到张校长时,眼里的光芒,就是生命之光,未来之光。教育就应用爱温暖每个学生的生命,托起她们的梦想。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是爱?如何去爱?似乎许多教育工作者没有深究其内涵。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于血缘之爱,是一种感性之爱;教师对学生之爱是出于教育使命与责任,是一种理性之爱。天下父母大都爱着自己的孩子,可由于不懂爱的智慧,有些家长以“爱的名义”毁掉了孩子的一生,“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欲望”是一种溺爱,更是一种“假爱”。为人之师,大都也爱着自己的学生,可由于不懂“真爱”,用“苦口婆心的喋喋不休”压迫学生学习,这是一种“错爱”。生活中未成年人轻生的悲剧背后,大都是因为没有感受到家人之爱和社会之爱。备受社会质疑的各种教育乱象的根源就是“教育缺爱”。学会爱和懂得被爱,是教育的重大课题。

高科技时代,教师最需要具备的素养是爱的能力。爱让教育教学远离机器、数据、技术的冰冷,充满人性的温暖、温情和温度。师者有爱的基因才能“心中有爱、手中有尺、目中有光”。

有一句名言深刻地影响了无数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者。那就是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他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进一步理解,教育就是要用一个心灵,去感染另一个心灵;用一个生命,去温暖另一个生命。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大写的爱。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就是最好的教育。

在新的时代,教育“高举爱的旗帜”有三层含义:

第一,教育应唤醒每个生命自觉之爱。古希腊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任何事物都处于潜在和现实的转换之中。生命也不例外。而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生命由潜在迈向現实,教育与生命有着紧密而独特的血缘关系。教育就是要唤醒每一位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憧憬。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自我觉醒与成长,不仅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爱的首要目标。

第二,教育应营造校园无声之爱。现在的校园一个比一个漂亮,文化墙、广告牌、绿植假山,精雕细琢,美不胜收。可又有几个孩子感受到亲切和爱呢?孩子们的故事和创意,无处安放,挂出来的多是他们无处感知的经典语录。这样的校园不是他们的心灵家园,更不是他们童年永恒的“百草园”。其实学生的需求简单而朴素,他们需要有爱的校园文化,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老师们亲切和蔼的笑容,而这些也正是一所现代化学校所需要的无声之爱,是能够真正融进学生血液里的永恒之爱。

第三,教育应丰富课堂涵泳之爱。如今的课堂充斥着各种知识,知识成为学生追逐的最高目标,形成了唯知识课堂。在唯知识课堂里,只见知识,不见人;只见符号,不见生命,学生只是干瘪的“知的主体”。唯知识课堂违背了教育的规律,悬置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无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多样性。我们似乎忘记了教育实质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为此,我们必须重建一个充满爱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上,学生不仅爱知识,还要爱智慧、爱真理;不仅帮助学生在智力上有所发展,还要在培养学生个性、道德情操、审美经验、劳动实践上有所作为。只有这样,课堂生态才能重现生机与活力。

时代变革无处不在,但教书育人的初心与根本任务,从未改变。精神有根,教育有爱,未来才可期。

责任编辑/周小益

谢先军

注研究青少年“爱的教育”,提出并倡导“用爱唤醒生命”的教育理念。

础教育家协会秘书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儿童专委会副秘书长,长期关注基础教育,专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校友基

猜你喜欢
生命孩子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