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0-09-22 22:49曾博闻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0年8期
关键词:科任心理健康交流

曾博闻

如今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们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关爱,久而久之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他们遇事容易焦虑不安,特别是面对学习压力。因此,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学校、班主任乃至各个学科的科任老师也都负有此项任务。那么,如何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是一种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连平时不爱动脑筋和极少动手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也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从而积极参与,为小组的荣誉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数学老师在教“圆的周长”这节课时,可在课前让学生各自准备圆硬纸片,并在上课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共同协作,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彼此帮助,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与互动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性格孤僻的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沟通中,既学会与他人交流,又弄清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及来龙去脉。这样既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又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运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在教学中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分层评价”。让每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找到自己的位置。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 “孩子需要赞美,正如植物需要水分。”用赏识、激励的语言去挖掘每一个可以赏识、激励的对象。恰当的语言评价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在进行即时语言评价时更应该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条理清晰,教师便可用欣赏的语气进行评价:“你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你太棒了!”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可对其进行鼓励:“老师看得出,你很积极地思考,相信你一定行!”学生做题时压力大,有时会表现出紧张、烦躁、无奈的情绪,教师可走到学生的身边,温柔地安抚学生:“没关系,我来帮你,我们共同完成。”这样既能使学优生勇于展现自我,又防止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或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在课堂中恰当的评价语言,有利于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每一名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例如,科任教师在课后可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针对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作业,制订符合每个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对学生的成長和进步及时采取奖励措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分科设立“一帮一”学习小组,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让学生们在相互帮助中关爱彼此,共同成长,让需要帮助的学生感受到来自集体和老师的关爱。

只有爱孩子才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责任编辑/潘静娴

猜你喜欢
科任心理健康交流
科任教师的课堂纪律,谁维持?
一拉二挂三点赞,让学生爱上科任教师
如此交流,太暖!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秉持五个“一” 形成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