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火热的生命 谱写时代激情

2020-09-24 03:11
北广人物 2020年36期
关键词:顶天王选雪峰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杨雪峰:用生命守护一方安宁

2018年2月18日,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分局交巡警察支队勤务十二大队副大队长杨雪峰,在执勤时突遭暴力袭击,因伤势过重牺牲,年仅41岁。他用鲜血和忠诚诠释了人民警察的责任和担当,守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宁和祥和。

杨雪峰,1976年6月生,重庆渝北人。他从警21年,始终扎根基层、奋战一线,不怕工作辛苦,不嫌岗位偏远。有10年时间他是在马路站岗执勤,重庆是出了名的“火炉”,一到夏天便骄阳似火,可杨雪峰总是像钉子一样钉在工作岗位上,每年夏天他都要被晒脱几层皮。一到冬天,空气潮湿,加上经常碰到阴雨连绵的天气,站在大街上又非常寒冷。但无论寒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从不叫苦叫累。工作调动时,领导找他谈话,他说:“无论在哪儿工作,都要把工作干好。”

从中心城区到偏远乡镇,从基层到机关再到基层,杨雪峰站过岗、办过案、当过内勤。他执法公正,一心为群众排忧解难,生前被当地群众称为“暖警”。他曾为解决没有班车上学孩子的交通问题与交通运管部门协调,促成开通了一条客运专线;他曾与同事在48小时内行程800多公里,往返5个乡镇,调取10多条道路沿线的监控视频,成功追查出摩托车剐撞行人致死逃逸事故的嫌疑人……杨雪峰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守护着一方安宁,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始终践行着“老百姓的小事就是顶天的大事”的誓言。

21年的从警生涯中,杨雪峰参与侦破案件近300起,处理交通警情2.3万余起,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牺牲后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王书茂:为祖国和老百姓做贡献

爱国、敬业、助人、奉献———这是与王书茂共事的同志对他的普遍评价。

皮肤黝黑,饱经风雨洗礼;双眼有神,尽显明达干练。作为地地道道的海南省琼海市潭门渔民,他伴海而生、以海为家。在过去,王书茂为维护我国海域主权完整拼尽全力,勇担祖国南大门守护者,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称号。现在,担任村党支部纪检委员、治保主任的他,正为潭门村建设辛勤奋斗着。

对于全村发展,他总是说起一句话:“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为祖国和老百姓做贡献!”然而,发展可不是说得那么简单。作为一个以传统捕捞业为主的渔村,村民赖以生存的捕捞工作,容易受伤不说,收入还不高。群众疑惑:潭门村要不要发展,又该怎样发展?

琼海的发展,让王书茂看到了解决渔民收入上升瓶颈问题的方式———发展旅游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强烈建议:政府应该出台政策,鼓励村民走出自身路子,发展以休闲渔业为代表的旅游业。

可是,要发展、要吸引游客,就得有良好的村风家风。在这一点上,潭门村干部群众都有很深的体会———他不仅是维权先锋,更为村民办实事。一些妯娌间的小事要靠他调解,一遇矛盾,家家户户都找他。同事刘丽评价最为贴切:“他威信很高,总是能很好地化解邻里纠纷”。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村党支部成员,他承担着好几份职责:森林防火负责人、关工委成员、国庆日常巡逻人员……身兼数职的他,官衔不大,责任可不小。“他对上级镇委镇政府派出的工作任务总是不打折扣地一一落实。”对此,潭门村脱贫攻坚中队长谢清全十分钦佩。干部群众的眼睛可是雪亮的,同志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我将守护好这片海,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王书茂立下誓言。工作千头万绪,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变。王书茂的成长史,与潭门村发展的征程休戚相关。如今的潭门村早已变样,旅游休闲项目蓬勃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王选:科技顶天,市场立地

去年8月,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更名为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这既是对著名科学家、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院士的纪念,更是对发扬和传承王选精神的进一步鼓励和聚焦。秉承王选“科技顶天,市场立地”的理念,后人将奋斗不息,为国家献出更多自主创新的高科技成果。

计算机技术是应用科学,一定要经得起市场和社会的考验。王选院士曾这样描述:高科技产业应实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就是把技术商品化,并大量推广、应用。“顶天”是为了更好地“立地”,从市场获取用户新的需求,进一步推动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王选的几次选择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王选院士的夫人、北大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教授陈堃銶说。上世纪70年代,以王选为首的科研团队跨越当时欧美、日本流行的二代机、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直接选择研发当时最前沿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王选始终立足创新前沿,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術难关,自主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不仅风靡全国,颠覆性地改造了新中国出版印刷行业,还出口到日本和欧美等地。“科技顶天,市场立地”,让中国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创造了我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王选院士的这句名言,正来自于他的身体力行。如同很多人问起,王选院士留给北大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最重要的财富是什么?人们一致的回答,是“风气”。

王选生前想得最多的就是年轻人的培养。他曾说:今后衡量我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发现了多少年轻才俊。“在应用科学领域内,不能把获奖、科学引文索引(SCI)文章作为目标,而应该有持续奋斗、不断创新、让高技术产品在市场上雄踞榜首的决心”,这是王选院士对大家的要求。在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王选开创的事业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嫦娥”团队:让“奔月”梦想照进现实

去年1月,一张两代“嫦娥人”握手的照片刷屏网络。在嫦娥四号探测器落月的这一刻,74岁的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走向位于前排工作席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各国陆续向月球发射了100多个探测器,却从没有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四号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绕月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第一颗绕月卫星被命名为“嫦娥一号”。中国探月工程用“嫦娥奔月”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来命名,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表达了中国人“奔月”的决心。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论证“嫦娥一号”时,中国仅有支持近地卫星的测控网,如何实现地月之间38万公里的测控还是个难题。15年来,“嫦娥”团队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标志着我国已经跨入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成功研制嫦娥三號探测器,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成功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成功研制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从探月、落月到世界首次月背软着陆探测,“嫦娥”团队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在我国航天史上书写了精彩的一页。

中国人对于“奔月”的梦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真正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是勇于开拓创新的航天功臣们。

猜你喜欢
顶天王选雪峰
小小班干部
——王选
寻找张顶天
地方院校基于“政产学研联动”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哈尔滨青博会“顶天”“立地”服务青年
雪峰下的草场
最后一滴雨
韩雪峰的“台账”
第五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