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北边振兴计划”浅析

2020-09-26 09:07张陶
西部学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军事战略伪满洲国

摘要:“北边振兴计划”是日伪在 1939 年正式实施的伪满洲国三大国策之一,是“纯军事性国防地带防卫工 程计划”。一切以军需为目的的“北边振兴计划”,是对中国东北的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旨在通过在中国边境 地区进行国防设施整备和产业开发,提升日军军事力量,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服务。该计划实施过程中受到 了日方资金、技术及中方奋勇抵抗等因素制约,未达到预期罪恶目的。

关键词:伪满洲国;北边振兴计划;军事战略

中图分类号:K26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6-0139-03

1931 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后,侵略野心日益膨胀, 目标逐步转向了苏联东部滨海地区、中国内地和太平洋 地区,为实现其侵略计划,日本军国主义出台了一系列使 中国东北成为其军事要塞和后勤基地的政策。“北边振 兴计划”与“产业开发计划”“百万户移民计划”被称 为伪满洲国三大国策,是针对苏联的综合备战计划,是纯 军事性国防地带防卫工程计划。日伪在我国与苏联边境 设立军事基地的同时,以“振兴”为旗帜对我国东北进 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本文将从“北边振兴计划”产 生的背景、内容及作用方面展开阐述,试图揭示“北边振 兴计划”的实质。

一、“北边振兴计划”的形成

“北部边疆振兴计划来源已久,并非迫于当时的形势 需要而制定出来的。”[1]687 日军在侵略中国东北之后,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宽容态度,与此同时,苏联正在忙内部建设,无暇顾及“满”苏国境线,采取了妥协避让 的方式。日军野心愈发旺盛,不断向北推进,苏联只好鼓 动中国东北人民进行抗日爱国运动。日军在镇压抗日爱 国运动的同时将侵略矛头指向了苏联远东地区和西伯利 亚地区。但日伪当局对大城市及交通重镇有着较强的控 制,对边境地区的控制相对较弱,如果对苏作战,日军必 须在边境地区有强大的供给能力和经济实力自给自足。 从战略大局出发,日军必须增强综合实力,加强对北满 的控制。因此,日军以 1933 年制定的《1933 年度对苏 作战计划》为蓝本,在我国东北部边境地区进行所谓的 “国境阵地”军事建设。1934 年,又进行军事要塞工程 等一系列工程的建设。1936 年,日本关东军又制定《对 苏战争指导计划大纲》并抛出了《满洲开发方案纲要》, 期许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苏作战准备。《满洲开发方案纲 要》决定为使日本民众与经济融入伪满洲国,伪满政府应当与日本政府配合;日本政府应该订立持久投资计划, 同时,伪满政府要对应订立长远的开发计划。日本还与 德国签署国际反共协定,这一举动即表明其反苏反共的 真实目的。“关东军鉴于中国事变的发展,以第四课为中 心,继续制定了《自昭和 12 年度至昭和 16 年度满洲国战争准备指导计划》(1938 年 3 月 15 日部分订正)”[2]624, 其中心思想为“伪满洲国‘政治经济诸方面要以其組织 的运行尽量接近战争态势为第一要义,迅速地完成物质 和思想两方面的战争准备”[3]258。1938 年,“张鼓峰事 件”中,日军损失惨重,亟需在边境建设综合性军事基地, 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和控制,通过深度加强边防建设弥补单一依靠国境要塞的不足,妄图实现称霸东亚这一 长远战略目标。

同年 12 月,关东军秘密制定了《关于在国境方面国 防建设的要求事项》,要求以黑河、牡丹江、佳木斯等边境 地方重点建设能够达到各项要求的军事要塞等设施并进 行劳动力募集以及保障设施建设工作,并且根据关东军 指令,以总务厅为中心,以关东军第四课为直接参与者, 对伪满东部和北部的伪牡丹江省、伪三江省、伪黑河省等 边境地区进行细密地侦测调查,根据要求成立了包括军 需、防空设施、物资供应、产业政策、劳动力募集与分配、 国境地带后方机关与防卫在内的二十个国境建设方策准 备委员会。

“1936 年 3 月 16 日,由片仓衷代表关东军要求伪 满洲国尽早决定关于国境建设的基本纲要和年度计 划。”[4]1021 伪满政府 1939 年 5 月 11 日制定《国境建设 基本纲要》,随后便发布“北边振兴计划”声明,正式抛 出了“北边振兴计划”,为更方便筹措实施计划所用资金, 伪满洲国还发行公债以保证计划顺利施行,并将其纳入 “三大国策”。

二、“北边振兴计划”内容

“北边振兴计划”于 1939 年 6 月 1 日开始实施,计划投资总额为 10 亿元,三年为期,集“国防”整备建设、 民生保障、“产业开发”于一体,计划与“产业五年计划” 一同完成。按照部署,该计划“由伪满政府投资两亿元, 满铁会社 6 亿元,其他特殊会社两亿元”[5]520,在伪北安 省、伪间岛省、伪黑河省、伪牡丹江省、伪三江省、伪东安 省、伪兴安北省七个省份施行,范围极广。其中,伪东安 省和伪北安省是为实施此计划新设立的省份。伪兴安北 省主要是海拉尔地区,伪三江省主要在佳木斯、宝清、富 锦、饶河地区施行,伪间岛省主要为珲春县,伪黑河省包 括爱辉、孙吴、奇克、逊河各地,伪牡丹江省主要实行地方 为牡丹江、虎林、密山、东宁、穆棱。“北边振兴计划”耗资巨大,涵盖军事与民生多个方面,内容庞杂,具体设置 铁道、航空、人事、劳力、道路及汽车、通讯、保健、供水及 城镇计划、电气等十七个部门,以期完成军事基地建设和 殖民统治向军事体制转变。

(一)“国防”整备

行政方面,为便于统治,采取了通过新设立伪东安省 和伪北安省的方式缩小边境省份行政区划、缩小其他地 区管辖范围等诸项措施。最能体现日本侵略殖民目的的 手段在于其改变以往“中国人为长、日本人为副”的群 众模糊视线的暧昧的傀儡统治方式,“直接由日本人担任名符其实的地方长官”,这些地方“一把手”直接受控于日军地方军队,这样一来,地方政府便能够积极响应军队的各项部署,这一计划实施的特定范围便完全掌 握在日军手中,日军也由此对各地施以更有效的掌控,利 于“北边振兴计划”开展与实施,同时,极大地方便了战 备设施建设和移民安置措施推行。

建设交通、通讯方面,主要包括铁路、公路、航空、通 信装备建设。铁路建设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负 责,包括对已有铁路改建及进行新铁路设施建设。“满 铁”按照既定计划进行了规模宏大、投资巨大的交通运 输方面的建设,新修建图们到东宁、东宁到河西、龙井到 和龙、绥化到佳木斯等军事路线,还修建了特殊道路等作 为保障,同时进行主干线的复工养护改良等。“1939 年 确定第六次线,除梨树镇至鸡西等地总长 620 公里的新 线建设外,重点是复线工程,项目包括:长春至哈尔滨、 哈尔滨至绥芬河、图们至新兴、鸡西至虎林、奉天至锦西、 安东至奉天等线,总长 1448 公里,投资 2.865 亿元。在 这些工程进行期间,1941 年 3 月又决定修筑第七次线, 共为阿尔山至伴达盖等 7 条线,总长  698 公里,和滨州线昂昂溪至牙克石复线工程 395 公里,总投资为 1.9 亿元。”[7]531     同时加强公路尤其是军用公路建设,按照计划要新建 7000 公里的公路和复修 5800 公里旧有公路,总计为 12800 公里。为满足军事基地建设及军事运输需求、 增强汽车运输能力,新增加一批汽车和加油站,在重要地 区设立汽车修理厂。由政府和会社负担,在边境要塞等 地区修建 74 个飞机场并增设飞行物等基础设施。通信方面加强通信线路的建设,增设 40000 公里有线通信线 路,积极推进通信干线的电缆化建设,增设电台,建设广 播站台,投入使用大量通信设备与广播设备。

除此之外还有电气、供水等方面的相应措施。水电 是军事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根据计划,日军耗资约 1 亿元新建 30 个发电站,增设电力供应设备保障电力供 应;设立供水企业,修缮供水设施,增加供水设备,完善地 下水的供给,投入大量预算,力图使主要城镇设施齐备。

(二)“产业开发”

在进行国防设施整备的同时日军还在进行“产业开 发”,但其开发主要目的绝不是為了“振兴”东北经济, 而是为了掠夺我国东北的林业、矿产等资源以期发展自 身经济、提升日军的综合实力。农业上,按照计划新开垦 了 370000 公顷土地,进行移民并增设农业合作社达到粮 食增产之目的,“实行农产物的检查、贮存搬运、加工销 售。农业仓库级农产物交易场的经营,各种利用设备的 设置,储蓄的接纳和通融资金等。依靠这种有机经营,期 望临近互助、相扶合作的实现。还要实行优良种子的增 殖和普及,病虫害的预防和祛除以及种植法的改良。进 行小麦、大麦、燕麦、谷子、干草、水稻、蔬菜和其他日常副 食农作物的增产。”[2]624 畜产、水产方面,增加及改良牧 场,培育优良品种;利用江、湖、河等自然地理优势开设渔 场,以产出 2500 吨为目标发展相关产业。林木工矿业方 面,“计划大量采伐原始森林,增设林业加工业。矿业重 点是采掘密山……矿产资源,开采黑河……间岛的金矿 以及铝、亚铅、铜等有色金属。”[8]844 在工业方面,为满足 当地自给自足的供应,伪满政府扶持发展一般手工业、修 理工业以及农林牧渔加工业等,另外还谋求通过移民政 策来吸引日本手工业者,刺激当地工业的发展。

日军还设置卫生防疫所,配备卫生员,探索传染病 源;设立红十字医院,开设诊疗所,提供药物;修建住宅, 完善公共设施等。表面上看,这些公共设施建设在中国边境地区,建设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存条件,但实质上,  “给水事业,东宁、绥阳完成 49.9%,有多少中国劳苦大众能够真实享受到这些设施是值得商 榷的,“这些设施绝非为了边境地区人民的生活需要,而 是以服务数十万驻扎边境地区的日本关东军为目的”[9]。

为解决日本侵略过程中遇到的兵源、军备、物资等困 难,须大量军事人员力量与劳动力,移民便是最主要方法 之一。日方在九一八事变前就进行过附属地移民试验 即附属地退伍兵移民。事变前的日本农业移民,是以大 正 3 年满铁退伍兵移民和大正 4 年的关东厅爱川村移民为开端的,昭和 4 年还设立了大连农事株式会社,制订了 500 户的移民计划,昭和 7 年 2 月以后暂停招募以从根本上改革移民计划。1935 年 10 月 23 日创立了日本 移民执行机构满洲拓殖株式会社,负责移民必要的设施 经营、管理移民用地、贷款等事宜。1936 年 5 月 11 日, 关东军司令部颁布《向满洲移入农业人口百万户计划方 案》,计划在 20 年内由日本内地向满洲移民 100 万户,人 员构成方面综合考量农业、渔业、山村以及城市失业者的 状况,移民用地考虑“国土”开发、“国防”要求、交通、 治安等关系,主要由伪满洲国政府加以整备。“北边振兴 计划”与“百万户移民计划”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通过民手段以实现“国防”整备与“产业开发”,侵占中国 东北三分之一的土地,掠夺农业资源的同时为战争军需 提供后勤保障,进而达到日本对中国东北长久侵略统治 的目标。

三、“北边振兴计划”的实质

1939 年是日本战时经济严重失调的一年,并且因为 物资和劳动力的短缺、技术水平低等问题而使计划的实 施遇到困难。“构成东北满地区的伪三江、东安、牡丹江、 间岛四省,第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也很坏。实绩很坏的 原因是,和去年(第一年度)一样,在当前时局下,物资、 劳力、技术不足是最大的障碍,尤其是东满的特殊情况和 技术行政等方面的问题,是雪上加霜,阻碍计划顺利进 行,这是不能不看到的。”[7]535 虽然日伪通过一些努力完 成了一些计划内的工程建设,如驱使中国人完成绥宁线、 绥佳线、虎林线等铁路的建设,但是由于当时的恶劣环境 及计划持续周期过长、涉及多方面,日本国内人力、物力 问题以及中国东北人民的奋力反抗,计划最终并未完全 实现。根据“北边振兴计划”特别会计决算表 [1]701  显示,1939—1943 年间,岁出决算额均小于岁入决算额,同时,1944 年起废除特别会计,以此可以推论,“北边振兴计 划”每年完成情况并未达到预定计划。实际上,公路方 面完成了 8500 公里即该计划的 70%,电力建设方面镜 泊湖水电站的建成以及相关电力设施的投入使用都使得 电力有所改善,但是其建设的重点在保障军需不在民用,牡丹江尚未着手。伪间岛省,架桥工程未能着手,农具修理工厂,因材料关系 延期进行”[7]535。

“北边振兴计划”与“产业开发计划”“移民百万户 计划”相辅相成,以“振兴”为幌子,加强对边境地区的 掌控,改变自身军队在边境地区后勤补给供应不足的现 状、解决自身兵力机动不便问题,把边境地区打造成对苏 作战的军事基地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部分计划是为 战争需要而进行的:首先铁路公路的修筑为调动兵力提 供便利条件,农业开发可解决驻扎部队口粮供给问题, 增加军用机场、飞机数量,增强空中作战力量,解决军队 后勤保障问题包括后勤的补给等;其次是移民侵略,至 1944 年,移民占地高达 152.1 万公顷;最后是经济掠夺与 殖民统治,开发与掠夺东北地区工矿产品以及奴役东北 地区人民等行为都是强有力的证据,“仅在虎林、密山、 穆棱、东宁、绥阳等地就有  4000 多户在冬季被强行赶出家园,其中有 400 多老人和幼儿因冻饿而死于途中”[10]319。 日伪虽标榜“开发”,却在计划之初强行发行公债,最后并未兑现,将财政危机转嫁给东北人民,造成了东北 人民巨大的经济损失,进而对东北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 响,并且在日偽建设的边境地带,将中国人强制迁离禁止 居住,使得大批人流离失所,“日伪推行‘国策的本质 是攫取战争资源,把伪满洲国变成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 的战略基地、经济掠夺基地和笼络人心的道场”[11]。“北 边振兴计划”完全是因战争需要而制定的,其所有内容 均与战争息息相关,目的纯粹为战争服务,实际上是日本 为防苏反苏而实施的移民侵略、殖民统治与经济掠夺计 划,是其围绕着侵略称霸这一目标采取的军事侵略手段。

参考文献:

[1] 日本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 .《满洲国史》总论 [M]. 黑龙江 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 . 哈尔滨 : 黑龙江省社科院内 部发行 ,1990.

[2] 苏崇民 . 满铁档案资料汇编 ( 第一卷 )[M]. 北京 : 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2011.

[3]( 日 ) 松江哲成 . 日本法西斯的对外侵略 [M]. 东京 : 三一书房 ,1938.

[4] 步平 . 黑龙江通史简编(下)[M]. 哈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 ,2017.

[5] 史丁 . 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 [M].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2005.

[6] 苏崇民 . 伪满洲国《北边振兴计划》初探 [J]. 现代日本经 济 ,1988(2).

[7] 解学诗 . 伪满洲国史新编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

[8] 徐占江 , 李茂杰 . 日本关东军要塞(下)[M]. 哈尔滨 : 黑龙 江人民出版社 ,2006.

[9] 王希亮 . 日伪统治时期的“北边振兴计划”及大型军事要 塞群的修筑 [J]. 溥仪研究 ,2016(1).

[10] 关捷 . 近代中日关系丛书之三·日本对华侵略与殖民统治(上)[M].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1] 李淑娟 . 战争与“国策”:七七事变与日本对东北殖民政 策的调整 [J]. 军事历史研究 ,2018(5).

作者简介:张陶(1994—),男,满族,黑龙江人,单位为哈 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 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军事战略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语境中东亚连带的正题与反题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伪满中医文献旨要与特色探析
伪满洲国时期农产品价格变化及其影响
抗战初期党的军事战略转变的深远意义和伟大作用
浅析伪满洲国工业统制政策的影响
美国新军事战略瞄准中国
论任弼时对党的军事战略的历史贡献
从日军海拉尔筑垒地域看其对苏军事战略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