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监测研究现状与管理建议探讨

2020-09-26 09:58马娟
中国卫生产业 2020年18期
关键词:管理措施

马娟

[摘要] 食源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重点研究项目,目前全球各个国家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食源性疾病,并针对食源性疾病创建了网络监控体系,能够及时发现、控制疫情,从而保障人类生命安全的要求。另外,有效防控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是挖掘出致病因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防控能力。由于各个国家与食品相关的领域都处于不断发展中,致病因素也处于不断更新,因此,需要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研究力度,将新致病因素融入主动监测内,从而实现食源性疾病有效防控。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20)06(c)-0172-03

Discussion on the Status of Foodborne Disease Surveillance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uggestions

MA Juan

Zibo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Zibo, Shandong Province, 255026 China

[Abstract] Food-borne diseases have become a key research project in the world. At present, there are serious food-borne diseases in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a network monitoring system has been created for food-borne diseases, which can detect and control the epidemic in a timely manner, thereby safeguarding the requirements of human life. In addition,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odborne diseases is to identify the causative factors and develop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address them, thereby achiev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apacity. As the food-related fields in each country are constantly evolving and pathogenic factors are constantly being updated, there is a need to strengthen foodborne disease surveillance and research and to integrate new pathogenic factors into active surveillance in order to achiev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odborne diseases.

[Key words] Food borne diseases; Surveillance management; Management measures

我國从古至今流传着“病从口入”的说法,而食源性疾病与“病从口入”密切相关,指的是患者因为饮食而引起人体罹患中毒性或者是因为食入的食物而受到感染,从而引发的疾病。分析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可知,具有病原广泛、较高管理难度的特点,已经成为国际中高度关注的病症之一[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结果,全世界5岁以下儿童每年发生腹泻的次数可以达到15亿次以上,在这些儿童中每年有300万以上由于腹泻导致病死。在由于腹泻病死的儿童中,70%以上是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导致的,所以针对食源性疾病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均不能忽视。在探究怎样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时,确定只有通过不断研究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再根据致病因素采取相应的监测管理措施,才能够有效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该文分析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现报道如下。

1  我国食源性疾病研究现状

1.1  食源性疾病引发因素较为广泛

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食材种类要显著性多于西方国家。所以,从种类数量角度分析,我国食源性疾病发生率要显著高于西方国家。从袁蒲学者[3]针对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的研究可知:我国存在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除了包括常规的细菌与毒素之外,还包括寄生虫因素、原虫因素、病毒因素、有毒动物因素、有毒植物因素、特殊化学污染因素、真菌毒素因素等。虽然食源性疾病研究领域总结出了多种致病因素,但是在我国已经发生的食源性疾病中只存在种类较少的致病因素,因为我国居民饮食习惯熟食,食物只有经过高温烹饪,才能成为居民的食物。食物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在高温下死亡,未对人类机体造成威胁。

1.2  致病率较高,致死率低

从上述内容可知,我国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较广,虽然这些致病因素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但是从我国统计的食源性疾病数据可知,致病因素导致人类产生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致死率低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发生食物中毒概率要比其他国家高,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是由细菌感染导致。我国以往还发生过甲型肝炎食源性疾病,引发因素是食入未完全煮熟的毛蚶。由于我国出现制造假酒现象,导致居民饮用工业酒精制作而成的假酒,从而导致甲醇中毒病症。针对这些食源性疾病,国家实施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增强,医疗服务水平也处于快速提升中,使食源性疾病引发的病死率逐渐降低。虽然监管力度、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也不能因此忽略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因为我国与食物相关的行业都处于不断发展中,食物种类也随之不断增加,对人体存在哪些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加强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避免发生大规模食源性疾病暴发,影响我国居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4]。

2  导致食源性疾病的病因类型

2.1  食品原材料存在的致病因素

分析食源性疾病的病因类型可知,食品原材料存在着引发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深入研究食品原材料可知,包括2类:一是动物源性食品,二是植物源性食品。分析动物源性食品可知,动物源性食品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因素、大肠杆菌因素、肉毒杆菌因素、沙门氏菌因素、产气荚膜梭菌因素等,这些因素进入人体内会作用于机体,引发疾病产生。鱼贝类食品也是人类经常食入的食品类型,而此类食品中包含细菌、寄生虫、毒素等内容,也是人类发生疾病的重要致病因子。另外,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近些年来存在肉食动物饲料中加入禁用的盐酸克伦特罗药物,人类食用摄食有毒药物的肉食动物后,会受到此药物的影响,产生中毒现象。所以,违法添加行为也是造成动物源性食品存在致病因素的重要元素之一。分析植物源性食品可知,植物食物如果发生霉变,食入人体内会引发人类中毒现象,如霉变甘蔗。蘑菇具有毒性,如果人类对蘑菇认知度低,误食毒蘑菇也会产生中毒。土豆如果发芽,生长出来的芽存在大量毒素,食入人体内引起中毒。这些植物食物是人类经常食入的食品类型,如果发生上述问题会引发食源性疾病。另外,为了促进植物生长,作物生长过程中会使用大量高毒农药,也是引发人类中毒的重要因素。

2.2  工业化生产中存在加工污染

食品原材料需要经过加工成各种食品后销往各个地区,在加工过程中,存在滥用食品添加剂或者存在非法添加行为,比如以往发生过的奶粉事件,在奶粉中加入了三聚氰胺。在食品生产中,还存在使用低劣的加工原料、工业化工原料,人类食入后,会产生中毒事件,影响人类健康。另外,由于我国存在监管薄弱现象,食品加工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操作人员卫生条件差,使加工过程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使微生物未有效杀灭,造成中毒事件。

2.3  食品流通与管理缺陷造成污染

食品流通过程中,由于仓储与运输未达到相关标准,使食品在流通过程中会发生腐败,人类食入腐败食品引发中毒事件,比如需要冷藏与冷冻食品类未达到冷冻标准发生腐败问题。另外,管理是实现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而部分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由于职业素质低下,食品安全知识匮乏,制造假冒伪劣食品流入市场,导致食源性疾病产生。

3  我国食源性疾病管理建议

3.1  建设全国性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是精确掌握食源性发病区域、流行特点、流行规律的重要技术手段,它为预防、控制、评价食源性疾病特点提供数据及理论支撑,通过掌握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发病特点,有针对地进行预防、控制,可以有效抑制疾病发展,降低因食源性疾病造成的伤亡。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功创建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且具有较高的完善性。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较晚,但发展迅速,已逐步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体系,国内每个地区都设有哨点医院,针对当地出现的食源性疾病有效监控,再上报给国家卫生组织,从而实现掌握国内引发食源性疾病的根本性因素,并根据掌握的因素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国家创建的监测网络体系工作核心是:以疾病找食品、以食品找食品,并通过实际应用实现防控疾病措施。虽然我国创建的监测网络体系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具有滞后缺陷,需要对监测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创建监测预警网络,不断完善重点监测与疾病调查体系,能够使食源性疾病监管系统更快捷与更高效。另外,要采取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疾病报告体系相结合的形式创建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的适用性体系,实现加强监测管理的要求[5]。

3.2  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主动监测力度不断加强

从我国目前的主动监测行为来看,主动监测的病原種类较少,未及时加入新的病原种类监测工作,会导致主动监测质量不断低下,因为我国与食品相关的领域不断发展下,会产生更多的食源性疾病致病根源。付萍学者[6]针对目前我国食源性疾病新致病因子进行了研究,近些年来我国至少发现了15种微生物致病因子。而我国开展的主动监测内容中,却未加入这15种微生物致病因子,一旦发生疫情,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我国需要加强主动监测力度,实时掌握研究进展,将新研究出的微生物致病因子纳入主动监测内容中,再根据新致病因子制定相应解决措施,从而实现有效管控的要求。

3.3  加强监测人员队伍建设

监测人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是决定监测质量的重要元素,只有监测人员具备专业能力,才能保障监测准确度与效率,还能够有效监测新致病因素与具备检验水平,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新致病因素的解决策略。另外,监测人员具备较强能力,能够指导基层开展致病因素监测工作,从而实现基层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3.4  监测信息处理能力不断加强

实现防控食源性疾病目标,需要通过信息数据作为判断与处理依据。从此可知,信息处理能力决定着监测时效性与防控效果。因此,在监测管理工作中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完善监测评估信息,共享数据信息库,从而实现及时分析中毒事件与主动监测信息内容,达到防控质量要求[7]。另外,还要创建科学的监测工作计划与合理的实施策略,与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相结合后,能够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安全隐患。

3.5  多部门协作能力有效加强

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质量与多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质量与效率密切相关,从上述分析内容可知,引发食源性疾病的因素来自于不同领域,需要各个领域、部门、行业之间共同为防控食源性疾病工作而努力,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防控食源性疾病的目标。因此,要加强多部门协作配合能力,还要与地方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机构交流、合作,从而掌握更多的信息数据,为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8]。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源性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和很多的疾病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致病因素非常广泛,在进行防御时难度较大,所以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均要重视食源性疾病的危险性,做好全面、科学的防御政策,避免由于食源性疾病危害社会安全稳定。所以为了保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需要加强监测管理工作,通过建设全国性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加强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监测力度、加强监测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监测信息处理能力、加强多部门协作能力等方面,有效推动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质量,从而将食源性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陆姣.国内外食源性疾病防控的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7(2):23-24.

[2]  刘飒娜,张静.食源性疾病研究现状与控制策略[J].山西医药杂志,2014(20):32-33.

[3]  袁蒲.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研究现状与管理建议[J].2018,(6):136-137.

[4]  梁红云.基层疾控机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策略的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8):20-21.

[5]  白莉.中美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比较研究[J].首都公共卫生,2018(2):36-37.

[6]  付萍.2015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9(1):26-27.

[7]  刘灿.我国公众食源性疾病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9(7):28-29.

[8]  叶艳华.南京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结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8(5):15-16.

(收稿日期:2020-03-17)

猜你喜欢
管理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及管理措施研究
电厂设备运行管理的探析
浅谈变电站变电运行的管理措施
浅析机械加工质量影响因素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