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2020-09-26 12:35俞华东
读与写·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家国情怀改革创新

俞华东

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笔者认为,应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其育人内涵,论从史出、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关键词: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7-0220-02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接下来,笔者将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1.通过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先民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灿若星河,都可以作为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載体。例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甲骨文的发现,标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造就了我国古代思想学术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福全人类;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作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这里,笔者就以教学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为例,谈谈如何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关于本课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教学时,笔者将“孔子和儒家学说”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论语》中孔子关于为人处世(“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教育教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方面的观点,思考:这些观点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后,笔者指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不仅对中国,还对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孔子,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通过中国先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更需要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历史上,体现改革创新精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俯拾皆是。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隋唐科举制的建立与完善到近代化的探索,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改革创新精神。比如,在教学部编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时,笔者设问:与洋务运动相比,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内容有什么变化?学习的深度有什么变化?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认识到: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经济),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新派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有创新;并且由学习器物(经济)到政治制度,由表及里,学习的深度上更进一步,也是创新;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这场维新变化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签定《马关条约》之际,说明他们身怀忧国忧民、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出示梁启超的名言:“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认识维新派的改革创新精神。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发挥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而在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后,笔者再引导学生概括出:中华民族向来具有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是使我们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绵延至今的民族之魂。因此,我们今天更应秉承这种民族之魂,积极深化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3.通过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

培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除了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中汲取营养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明确当前我国的国情:即我们的国名是什么?是怎么建立的?是什么制度的国家?国家的建设发展情况如何?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和建设史。

比如,在教学部编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学生知道了:新中国的国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后建立的;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建国初的七年是过渡时期,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接着,笔者设问: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列强欺凌,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说明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道路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于此,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对当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而后,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其它内容后,综合工业化的起步、改革开放、港澳回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重大科技成就等史实,笔者设问:中共领导下,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后,认识到: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积贫积弱,落后被挨打、弱国无外交。但是,中共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今,中共正带领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通过历史与现实地呈现,更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增强了学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笔者以教学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先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为例,简要探讨了如何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总的来说,就是要结合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挖掘其育人内涵,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论从史出地得出相关认识,潜移默化地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从而达到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目的。“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信念系统,决定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家国情怀信念系统,使学生成为热爱中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2018.

[2]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S].2018.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家国情怀改革创新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