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新闻传播环境与中国对策思考

2020-09-26 19:58肖万宁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5期

肖万宁

摘 要:在新时代的引领下,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发展势头向好,对国际新闻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同样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在国际新闻传播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充分发挥国际传播的优势,有助于国家形象的展示以及带来更大的经济机遇,通过国际新闻传播扩大宣传和影响力。因此,我国国际新闻的传播策略亟待研究和创新。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迅速推进,我国政府通过大力推进国际传播巩固了同他国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宣传着中国理念和经验,开拓国际宣传的新格局;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同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差异,在国际新闻传播中也存在着一些误解和质疑。本文重点探讨了国际新闻传播环境下中国对策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国际新闻;传播环境;中国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5-0032-02

一、当代国际新闻传播环境与中国对策思考策略探析

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重点强调的内容,尤其是在新时代的创新思路引领下,如何对外展现立体式的中国形象,讲述好中国故事,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是非常关键的。唯有积极思考国际新闻传播环境,争取国际话语权,是国际新闻传播的精髓所在。立足于国家新闻传播的发展战略方针,思想与国际前沿保持高度一致,从根本上扩充国际传播人才的储备,提高培养质量,与国家“一带一路”的开放倡议相吻合。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坚持我国的国际立场,让世界深入了解我国的外交

我国国际新闻工作者承担着向世界报道中国的使命,需要站在全世界的高度上表达中国的立场。对于传播人才的要求必须具有国际范,能够将国际的思想和国策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在国际舆论场上,新闻内容的表达必须恪守我国的政治立场,了解全球化的政策外交立场,始终围绕党、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出代表中国的声音。在政策立场和方向上,与党中央的宗旨高度契合,面对复杂的国际化环境和形势,我国的国际传播要遵循初衷,沿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国际化的议题。因此需要将国际化的新闻观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国际新闻工作的教材革新,将国际新闻的人才培养体系、价值观以及新闻的传播方式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多个环节。强化国际新闻工作者对国际新闻环境传播的认知,培养其国际化的报道能力。

(二)激发国际新闻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强化国家意识

于我国的国际新闻工作者而言,首先要心系祖国,以此来激发新闻工作者的爱国情感,更要掌握我国国情教育的命脉。在国际的舆论环境中,既要对国际新闻如实准确地报道,还要尽最大的能量阐释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在国际的高度上,了解受众群体的民生和民意,发挥我国新闻在国际中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力。国际新闻工作者不僅是内容的传输,更是以国家大局为己任,面对国际形势的挑战,国际传播事业需要更尖端、更优秀的人才作为新闻领域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培养国际新闻工作者的全局观及新媒体概念,做中国在国际新闻领域的探索者和实践人,构建国际新闻全新的发展局面。国际新闻需要强化语言能力和语言功底,便于搭建起国际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通过夯实语言传播的基础,向国际传播人才的方向上进军。搭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学习平台,增强相关工作者国际新闻传播工作的随机应变能力。讲求语言艺术,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训练表达技巧。学习和借鉴其他官方媒体平台的语言风格和措辞使用,同时加大平台的宣传力度,用亲切、幽默、诙谐的语言,既合理地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同时又能通过语言的魅力达到更好的宣传目的和效果。

(三)拓展国际新闻工作者视野,适应全球话语体系观

国际新闻所面向的群体是具有全球性的,而并非局限在某一个国家。由于各国的发展道路以及文化上的相关差异,使得国际新闻工作者掌握的知识面必须广泛,了解需要传播国家的文化,做到“知己知彼”。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胸襟,了解受众国家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以及接受心理,让更多人热爱中国化的新闻体系。国际新闻工作者在语言表达上,也要大胆地尝试并走出国门。对话语转换体系运筹帷幄,国际新闻传播者的传播要领包括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宣传策略等。在中西方话语体系中做到融会贯通,擅于应用“讲故事”的方式,比如我国在外交中应用到的“礼之用,和之贵”,而这一理念也贯穿到了一些细节事件中,通过实际事件和案例勾起同观众之间共鸣情感。以叙事性的细节事件为切入点,凝聚共识,抓住细节,用一个个微小的事件打动受众。同时还要具备明确的思辨能力,与受众的接收心理相契合,在国际新闻传播中赢得更多的话语空间。

(四)培养专业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渐提升,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覆盖面积愈发广泛。培养对中国文化了解,能够深入走访到我国各个区域,包括偏远地区,去采集中国故事素材。在国际新闻传播的专业素养上,要着眼于“四力”,分别是眼力、脑力、笔力、脚力。眼力具体指的是积极观察,寻找新闻灵感和发散思维的点,通过观察力的呈现,洞见得准、洞见得深、使新闻内容更丰富,更多样化。脑力指的是通过眼力的合理化运用,碰撞出创新元素的思想,让故事线连贯。笔力是眼力、脑力相结合,让内容掷地有声,让文字更有态度和力量,让作品有温度、深度和思想的高度。脚力则是要付诸实践,奔赴现场,抵达一线。让新闻内容价值感更强,更饱满,更具有传播的意义,魅力更强。在国际新闻传播中,记者的角色是双面性的,既是专家,又是杂家。在网络的具体传播中,可以同用户之间形成一个双向交流和沟通的联系,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强化知识储备量,要做到“一人拥有多项能力”。培养独具优势的“国际新闻人才”,比如说,一个优秀的国际新闻工作人员不仅要会采访,还要会撰写内容、整理资料以及采访提纲等。既要娴熟地掌握报道的相关技术,还要具备采编技能,同时也要有国际新闻传播的法律知识,对于一些媒体的相关规定以及工作中需要的注意事项进行梳理和统计,利用专业技能做好国际新闻传播,懂协调,懂沟通,在细节上,保持洞悉事件的能力,同时又懂得随机应变,揭秘事实真相,推出有观点、有价值、具有国际宣传意义的新闻。由于互联网背景下国际新闻传播与传统意义上新闻传播有所不同,一些传统性的新闻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要明确国际新闻的区域界限,时间界限,按照不同时间段发布新闻内容和进行月度、季度的消息更新。明确信息传媒方式的界限,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短视频等综合形式的结合,强化传播效应和结果。而不是拘于传统,新闻就是只以电视的形式或者纯文字的形式呈现。建立和丰富互联网平台数据库,结合传统报刊、广播以及各类新闻媒体特有的优势,做一种全新类型的信息传播方式,推动我国国际新闻在全球化的环境下稳中求进。

(五)顺应新型技术传播趋势,开拓创新尝试

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强,辐射的领域愈发广泛。同时,在国际传播中,也需要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主动权,加快建设新媒体发展格局,力争赢得“弯道超车”的机遇。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创新信息化、矩阵化、 互动化的尝试,拓展国际化的传播平台,对话语体系进行重塑,推动国际传播新秩序形成。使用新技术,拥抱新媒体、新变化。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的杠杆作用,推动国际新闻传播朝着更高的层次迈进。互联网具备了现代化传播的相关特征,与传统媒体有区别也有共性。积极利用互联网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因此,在网络传播方面,积极开拓新的尝试,有效甄别假新闻、假消息。建立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国际新闻传播的理论体系,培养国际新闻传播的相关人才,推动我国在国际新闻领域中的快速发展。建立健全互联网国际新闻的传播系统,打通国际新闻的传播深度与广度,冲破传统式的多种信息传播的局限,既能保证面对面传播的效果,也能实现点对点传播的形式。互联网的传播更是一种融合性的传播,形成网状的传播结构,将多种传播模式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展开。发挥互联网交互性的优势,在国际新闻中,可以根據受众对于新闻的反馈及意见,通过网络化的手段,及时收集和处理,对待重点新闻要做到重点宣传。通过互联网开通用户专属的信息获取通道,让客户比较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获取自己想要寻找的信息,同时也有发布的权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定义。通过系统分析出用户对于新闻的观看时长以及不同内容的受众群体,将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交还给观众。但依然可以通过互联网引导和吸引用户关注某一想要宣传的新闻。在新闻信息的编排上,除了一些重大事件必须采用同步直播以外,一些其余类的新闻信息可以采用异步直播的方式,任何时候用户都可以随时点击,而且会不定期更新,保证内容是最新的。

二、结论与建议

在当代国际新闻的传播背景下,互联网传播对传统传播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与此同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也让我国的新闻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因此,国际新闻传播于我国而言,也是重中之重的发展课题。首先,我国需要明确自身的立场,让一些对我国新闻传播有偏见的国家,深入了解我国的外交。其次要紧紧围绕着国情展开国际新闻传播,培养专业的新闻人才,同时顺应新型技术的传播趋势,与互联网高度结合起来,开拓创新,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胡钰.大众传播效果 问题与对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3]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村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