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的音乐探微

2020-09-27 01:31
北方音乐 2020年16期
关键词:光荣民歌东北

王 睿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一、剧本特点

文艺作品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形象在戏剧艺术中居中心地位,而剧本的主题思想也要体现在人物形象之中。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加以刻画,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这是戏剧创作的规律,剧种人物在环境中显现出来的性格,体现出剧本的主要思想。东北解放区的秧歌剧创作主要是在“东北文工团”的带领下展开的,体现出集体创作、群众参与创作的特点,将延安的秧歌剧与东北当地的真人和真事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各种类型的东北小型秧歌剧,也成为了东北解放时期凝聚人民群众力量的宣传工具。解放时期的东北秧歌剧吸收了东北民间艺术并加以改造,创造出了许多鼓舞人民群众的秧歌剧剧本,可分为几种类型:(1)翻身秧歌剧。如朱漪的《争年画》,体现出的是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的主题思想。(2)生产秧歌剧.如朱漪、沈贤的《送公粮》,体现出的是新社会人民努力生产劳作的思想。(3)惩奸除恶秧歌剧。如塞声、于永宽的《自卫队捉胡子》,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如何齐心协力与敌人做斗争的主题思想。(4)拥军秧歌剧。如李之华、罗正的《光荣灯》;罗立韵、于永宽的《姑嫂劳军》等反映的主题都是歌颂人民军队,老百姓无私支援前线的主题思想。

东北秧歌剧的剧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百姓的生活,如秧歌剧《土地还家》,描绘的是新社会背景下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题思想。老张头一家五口与地主人家斗争,最后争得自家地照的故事,剧中的“不靠天来不靠神,就靠穷人一条心,大家动手大家干,从今后永远不受穷”,就是当时农民百姓心中的真实写照。如《全家光荣》,描绘的是农民群众拥军爱军,歌颂人民解放军英勇精神的主旨,张老汉一家翻身之后,大儿子当上了屯干部,二儿子参军上前线,与敌人战斗,立了战功,把立功状送到张老汉的手上。女儿张秀兰当了妇女会主任,嫁到了七区聚和屯,夫妻二人和睦相处把地种,女儿回家拜年,在路上碰到了爹爹张老汉,于是便与女儿分享这全家的光荣。剧本表现了农民拥军,参军保家卫国的主旨思想。又如《光荣灯》,描绘的是农村干部为一名军人家属王二嫂家送“光荣灯”,挂“光荣匾”的故事,农妇王二嫂是一名军人家属,但是不想被村民们照顾,坚持为部队筹捐物资,表现了人民群众拥军,军属爱人民军队的社会风貌。这些秧歌剧剧本都呈现了东北秧歌剧的政治宣传功能的特点。

同时,东北秧歌剧呈现出方言化的特点。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东北地域的风土人情,把东北地区的生活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通过剧本唱词展现出来,承载并展现出了东北文化。如《土地还家》中台词今儿格、干啥、老了鼻子啦、弄埋汰了、这玩意儿、白瞎了、疙瘩等词,形象生动的东北方言,通过剧本唱词表达出东北人民豪放直爽的性格,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1]

二、音乐创作

东北秧歌剧的音乐创作形式主要以东北二人转、东北民歌、东北大秧歌作为曲调素材,还有的直接运用东北二人转的曲牌,反映出东北地方性的音乐特点。如:《自卫队捉胡子》运用的是【旱船】等形式,《送公粮》运用的是【绣纱灯】【绣灯笼】等形式,《土地还家》运用的是【放风筝】【绣耳包】【绣锅台】等形式,《全家光荣》运用的是【文咳咳】【胡胡腔】【大救驾】【喇叭腔子】【喇叭牌子】等形式。

东北秧歌剧是延安革命文艺工作者将陕北秧歌剧带到东北后进行“东北化”改造而形成的,特点是把陕北民歌转变成东北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音乐形式——东北二人转音乐。而东北二人转音乐是在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音乐形式。这些东北民歌被吸收入二人转之后被称为东北二人转的小帽音乐,或叫小曲音乐。比如东北秧歌剧《姑嫂劳军》就是运用了东北民歌“捡棉花”的音乐形式,商音下行四度到羽音之间加入了“变宫”这个偏音,构成自然级进。[2]东北民歌调式大多建立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但七声调式多于五声调式,而在东北民歌中大部分则是不完整的七声调式,或者可以说是加入“清角”或“变宫”的六声调式,如果在“宫商角徵羽”的五声音阶中加入“清角”或“变徵”,“变宫”或“闰”,就构成了民族调式的七声音阶,而东北民歌的七声调式中多采用的是清乐音阶,并且以宫调式、徵调式居多,羽调式和商调式次之,宫调式和徵调式的音乐色彩明亮,在东北民歌调式中较多使用。

东北二人转音乐是在东北民歌的基础之上发展的,它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音乐形式,充分显现出了东北地区的区域性特点。而在东北秧歌剧之中也充分借鉴了东北二人转的音乐曲调,如东北秧歌剧《全家光荣》,第三曲中的第一曲运用了文咳咳的唱腔,它是二人转中经典的曲牌之一,整曲由上、下句曲牌构成,上、下句曲牌又分成四个小分句,在每一个分句的最后都有一个小的拖腔,第一句落音落在主音上方五度支持音“商”,第二句落在下方五度支持音“宫”,第三分句暂时转到“羽”调,第四分句落音到主音“徵”上。第三曲中的第二曲则借鉴了东北二人转中【头版胡胡腔】的基本音乐结构形式,整曲由上下句构成,上句落在“2”音上,下句落在“1”音上。整曲演唱四句唱词之后变换曲牌或者转入【胡胡腔】的其他板式,第三句的前半句曲调上有一些变化,因此可以说整曲由两个上下句构成。东北秧歌剧《光荣灯》运用了东北二人转中的【喇叭牌子】【绣门帘】调和【抱龙台】等形式,第一曲运用了东北二人转的喇叭牌子,词格一般以十字句为主,曲子的上句由商调式构成,下句唱腔由五声音阶组成的宫调式,上下句的过门落音都落在“2”音上,这是喇叭牌子其中的一种落音方法。东北秧歌剧《土地还家》第一曲最后的两小节,两个徵音后面接偏音“清角”,然后作为音阶上行到羽音上,最后回到调式主音徵音上结束,这样的表现形式很具有东北地区的音乐风格。[3]东北秧歌剧《光荣灯》运用了【喇叭牌子】等形式,王二嫂一登场便用喇叭牌子唱了:“早先咱们穷人怕过年哪,大粮户要账催得咱们眼发蓝哪!”后面主任用东北二人转中的绣门帘调领唱“光荣灯上五彩描金的四句戏”(《参军镇光荣》《土地还家》《送公粮》《捉拿卖国贼凶》),最后集体在锣鼓声中跳着秧歌舞结束整曲。[4]在音乐表现形式上体现出了东北地区人民的热情奔放、群众歌舞性的特点。

在音乐的伴奏形式上,东北秧歌剧的音乐伴奏主要是由管弦乐与打击乐组成。文场的戏主要以声乐、管弦乐伴奏为主,伴奏乐器主要以唢呐、竹笛、二胡、板胡等管弦乐为主;武场的戏主要是以打击乐伴奏为主,伴奏乐器主要以锣、鼓、镲、钹、鉢、竹板等打击乐为主。在音乐节奏上,东北秧歌剧中的曲子一般以2/4拍、4/4为主,也有1/4或者散板的,节奏多变,并且切分音运用的比较多,体现出了东北地区的音乐特点。

三、演唱形式

东北鲁艺文艺工作者在延安秧歌剧的基础上创作的东北秧歌剧保留了东北秧歌里的部分“浪”和“逗”,通过戏剧化的处理,将演唱形式去掉了原有的“搔首弄姿”和“挤眉弄眼”等男女调情的演唱和旧戏的内容。东北秧歌剧里的道白,是根据角色的台词加以筛选、分析组成具有音乐性的读法,并且要有地方性风格,要根据地方方言、演员的表达来处理。比如《土地还家》里的一段唱词:“灶王爷,我供了你几十年,还是房屋一间,地无一垅,连放柴火棍的地场都没有,现在共产党领导咱们穷人翻身,分着了房子地,这张地照就叫穷人一条心,我供你还不如供它了。(正欲供上)啊呀,不行,供在这疙拉,供不了几天就燻的黑不溜的啦,不行不行,(想)哦,有了。”[1]这一段道白里面体现出了东北人民的直爽性格,通过东北地方性的语言能表达出在解放时期东北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强烈愿望。

由于地理环境、地方方言和风俗习惯的特点,东北民族音乐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地方音乐风格和演唱韵味。首先是要有唱功技巧,是演唱者对唱功的熟练程度,这直接影响音乐风格的表达。其次是演唱者要注意唱情,需要演唱者既要注重技巧的处理又要注意情感的处理,要理解内涵,做到韵味十足,体现出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

演唱时的发音、衬词、吐字等都形成了东北秧歌剧特有的演唱风格,在唱腔上主要体现的是衬词的处理,比如东北秧歌剧《姑嫂劳军》中的唱词:“腊梅呀呀咦呀”“啊哎哎哎呀”“哎”“呀”等衬词在东北地方音乐上则较多使用。[1]

在演唱方式上,东北秧歌剧中有独唱、对唱、合唱等方式,独唱可以直接表达人物所想表达的情感,对唱可以通过人物之间的唱词交流来传递情感,合唱可以通过众人物的集体演唱整体烘托气氛,突出主题音乐风格。

东北秧歌剧的演唱对气息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有的音乐具有紧凑性的节奏,需要运用“偷气”的方式进行换气,还有运用“提气”的方式,在语气加重的地方进行换气,是在表达一种特定的情绪时使用的一种换气手段。[3]

东北秧歌剧是一大批来自延安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将革命思想与东北的地方戏曲相结合,形成的具有东北特色的新艺术形式。[5]东北秧歌剧主要是在东北民歌、东北二人转音乐的基础上发展的,而东北二人转是在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东北独有的音乐形式。可以说,东北秧歌剧、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和东北二人转相互之间具有血缘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解放时期的东北秧歌剧主要反映的内容是当时东北解放区的真实生活。艾青在《秧歌剧的形式》中论述秧歌剧音乐时说:“一个秧歌剧演出效果的好坏,音乐的配合有很大的关系。剧本写得再好,情节再生动,语言再活泼,假如没有很好的音乐也是枉然。音乐要与剧情融合一起,要贯穿全剧,即使所有器乐在停止时,也要使人觉得有未尽之音在耳际鸣响——就是说全剧要有音乐的气氛”。[6]所以说,在东北秧歌剧中,音乐是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要素。秧歌剧传入东北以后,出现了像《全家光荣》《光荣灯》《土地还家》等一系列为东北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以二人转为基础的东北秧歌剧。正是因为有像王大化、安波、张庚等鲁艺文艺工作者们对东北地区戏曲艺术的改造、创新,还有像胡景岐、郭文宝等一些东北民间老艺术家们对东北民间音乐的创作和编排,对东北地区艺术事业做出了贡献,才使得东北秧歌剧的音乐更加具有地方性的色彩,在解放时期东北秧歌剧成为了人民群众们所喜爱的文艺形式。在演出形式上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喜好,符合大众百姓的审美,这才是解放时期秧歌剧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而东北秧歌剧于1953年以后在东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是因为东北秧歌剧并没有形成相对稳定成型的声腔,基本上以东北民歌、二人转等东北民间曲调为基础加以改造的,而剧本演出形式是以延安秧歌剧作为基础。虽然东北秧歌剧未能延续至今,但是它为之后的东北地区形成地方性戏曲剧种做出了贡献。作为一名艺术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眼光,不断吸收优秀的文化养分,为传承文化艺术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猜你喜欢
光荣民歌东北
东北铁锅炖
Make ’Em Laugh
光荣升旗手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劳动”最光荣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