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城市的10万只口罩

2020-09-27 23:04尚尚
当代工人 2020年13期
关键词:工友抗疫口罩

尚尚

编辑留言

一个普通民企,10万只口罩并非壮举,却倾尽人力财力。临危请命,不计成本,企业家的精神岂止是利润追求,还有超越市场功利的社会责任。

志愿请战

1月28日8:20,正在家中吃早饭的孙金义接到电话,通知马上回公司,董事长要召开紧急会议。心中七上八下的他快速赶往公司,推开会议室大门的瞬间,他听到一个坚定的声音,“捐口罩”。

此时,距离辽宁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只过去3天,省内发现36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5例就在孙金义所在的丹东市。

“形势严峻,口罩紧缺,我准备向政府申请复工生产口罩,今天开会就是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各部门赶快出想法,我们争取下午开始试制口罩。”会议室内,冀艳芹下了死命令。

冀艳芹是丹东天皓净化质料有限公司的老总。

疫情发生后,全国防疫用品告急。丹东本地没有一家生产口罩的专门企业,冀艳芹认为,自家企业拥有净化材料生产的优势经验,可以转产制作口罩,缓解本地防疫用品紧缺的难题。她的想法得到了各部门的支持。

会议室内,任务一件一件被下派。

冀艳芹联系振安区委、区政府,递交复工申请;设备部研究机器改造;技术室解决生产工艺;销售部联系口罩原材料……

任务被排得满满的,好消息也接连传来。

振安区委、区政府同意了冀艳芹的复工申请,技术室设计的防护口罩通过内部检测,可以开始组织工人试制样品,原材料也联系妥当。

孙金义作为设备部部长,却犯了难。“公司只有一台车床,设备改造需要的一些标准件,我们不具备生产能力,需要购买。可现在企业都在停工,估计购买零部件会有一些困难。”

“给我两天时间吧,保证完成改造任务。”沉默片刻,他郑重地说。

在新的设备组装完成前,企业只能先组织员工,用笨办法试制口罩样品。

兰春娥是缝纫班班组长,班里有10名工友,“改行”做口罩之前,她的工作内容是缝制过滤袋。当天下午两点,兰春娥拨通10名工友的电话,要求她们立即返岗。“听说上班都不愿意来,以为是提前开工呢。”兰春娥笑着说,“可大家一听是要做口罩,立马就说一定到,加班费啊,伙食费啊什么的,都没人问。”

缝纫班的员工住在附近村镇,接到电话后,有的骑电动车,有的求人搭车,有的步行,下午4点钟不到,全员到齐。虽然没有缝制口罩的经验,但是兰春娥和工友凭借多年的缝纫经验,以最快速度投入到口罩的样品生产中。车间的灯火,一直持续到深夜。

1月29日,又有40余名工人到岗,加入到口罩生产线,加大马力生产,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日常量仅为2000只,无法满足防控一线的需求。

压力再一次汇聚到孙金义的肩头。此时的他已经一天一夜没合眼,正带领设备部成员改造生产设备。他知道,设备的好坏直接决定口罩的生产效率,必须争分夺秒。超声波冲头、口罩压褶模具、口罩鼻梁模具等零件,企业自身不具备生产能力,必须从专业生产的企业购买。孙金义四处打电话求助,几家企业老板听后,立即联系工人复工,突击加工零部件,然后第一时间送到孙金义手中。

1月30日,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设备成功从“净化材料生产”变身为“口罩生产”,口罩日产量也升至6000只。截至2月14日,企业共生产口罩10万只,全部无偿捐赠给丹东市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

亏损无悔

随着返岗工人的逐渐增多,如何保证员工安全、避免聚集性感染,成为冀艳芹最关心的问题。

企业在车间入口处搭建了一个长廊,喷雾机24小时喷洒消毒液。员工经过长廊进入车间后,接受体温检测。食堂把饭菜做成盒饭,直接送进车间。此外,每天还有两次体温检测。在严格管理下,复工期间,没有一名员工出现感染症状。

虽然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干,但由于一线的口罩需求太大,人手仍显不足。丹东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牛莉得知情况后深受感动,为生产一线员工送去慰问金的同时,主动帮忙联系协调生产工人。

2月4日,丹东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让我们一起战“疫”》,介绍了这家民企的善举,并向社会发出招工启事。消息快速在朋友圈扩散,赢得9万多的阅读点赞。“我去帮忙,不要钱”“我可以做义工”“我是服装厂负责人,有工人可以帮忙”……得知是为抗疫出力,无数网友主动请缨。考虑到生产安全,降低病毒传播风险,企业只选择了30名附近村镇的村民。

兰春娥总算可以休息一会儿了。从1月28日开始,兰春娥和她的工友每天两班倒,昼夜不停地生产口罩。一天下来,手指、手臂、肩膀、脖子都疼得要命。“连续工作确实很累,但是想想那些在医院救治病人的医生,想想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我们必须咬着牙坚持干下去。”兰春娥跟工友相互打气、加油,有时候太累了,就跟着车间播放的音乐一起唱歌,但手上依旧不停歇地劳作着。

随着人手的增加,兰春娥将工人排成三班倒,让大家既能保证休息,又能保证产量。

孙金义却是一直没有休息,设备24小时运转,就需要他24小时待命,随时解决机器故障。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还改造出打褶机、压痕机、电模机,让口罩生产从纯手工,变为半自动化、自动化生产。

进入3月,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全面复工复产,生产秩序逐渐回归。与之一同回归的,还有商业理性。

冀艳芹将自己这几个月的心理状态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很焦虑,要想尽办法确保防疫物资和员工安全;中间一段,因为社会都在积极投身抗疫,员工也相对配合,心情会平稳一些;如今,复工复产漫漫长路刚刚开始,冀艳芹再度陷入焦虑之中。

之前两个多月,抛开行业普遍存在的营业收入损失,作为本土企业,积极参与抗疫工作,也增加了本身的资金负担。对于所有参与口罩生产的员工,企业都支付双倍工资,提供免费两餐。此外,还有口罩原材料、房租水电等其他费用的支出,都是不小的成本投资。

可冀艳芹依旧表示,如果有再次选择的机会,她依然会做出相同的决定。但她也承认,决策之初,根本来不及细致考虑会付出的代价。

“国家有难,我们不考虑成本全力以赴做成这件事情。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也到了直面账目的时候了。”冀艳芹说。

4月初,她的公司购入专业口罩生产线,正式将口罩作为企业的经营项目之一,投入生产运行。当然,这回的口罩不再免费捐赠,而是遵循市场法则,销售全国各地,出口韩国等国家。

冀艳芹知道,企业恢复元气还需时间,但随着国家多项扶持企业发展政策的出台,经济的逐步复苏,她相信,一切都會好起来。

猜你喜欢
工友抗疫口罩
“画”说抗疫
团结抗疫
戴口罩
抗疫中的“中国制造”
抗疫作品展
戴口罩的苦与乐
雾霾口罩
春·工友
下坡时会遇见他们
向“桥”里的工友们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