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吉文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壳“叠加说”

2020-09-29 13:32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36期
关键词:亚东学说青藏高原

6点10分起床、8点办公、晚上11点睡觉,闲暇时喜欢听古典音乐、看芭蕾舞剧,与人讲电话时夹杂着“OK”“Thanks”等英文单词……86岁的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过着自律又时髦的晚年生活,有着超脱同龄人的硬朗身体与清晰思维。

作为首批对青藏高原进行地球物理系统观测和研究的科学家,滕吉文曾率队在高原湖中进行9次水下爆炸試验,最终得到了第一手精细数据,推翻了此前西方学者建立的“地壳叠加学说”和“地壳重力均衡学说”等理论,创建了陆-陆板块碰撞的新模型。

为“对得起院士这份名誉”,滕吉文仍在坚持每天研读国内外最新学术资料,每年坚持发表两篇论文,并将自主创新,特别是理念创新视为科技强国的根本。“越过地平线触摸地球动态脉搏”,是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奥义。

9次爆炸次次成功

时间回到1975年,41岁的滕吉文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地球物理分队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带队进藏,首次对青藏高原地球物理进行系统观测和深部过程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通过人工爆炸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状态。

在成都军区协助下,滕吉文将60吨TNT炸药运入青藏高原进行湖中水下爆炸试验,第一次爆炸试验选择在羊卓雍措进行。

此次青藏科考,滕吉文带队在水深20至50米的羊卓雍措、普莫雍错、纳木错共进行了9次爆炸试验(3吨、5吨、9吨、10吨、15吨),且次次取得了成功。通过这些爆炸,滕吉文和团队进行了亚东-当雄近500公里的长剖面观测,成功获得了地下深达100公里之内的壳、幔结构信息,这也是我国科技人员在青藏高原腹地采集的第一批宝贵的地球物理数据,后来这些数据推翻了此前西方学者建立的“地壳叠加学说”和“地壳重力均衡学说”等理论。

满口假牙的年轻教授

在首获第一手地球物理数据的背后,是青藏高原严峻的自然环境和科考队员的数次遇险。

重力测量组一次行驶在盘山道时,由于路况差不慎发生车辆侧翻,滚了几道盘山路后幸好被一块大石头拦住。进藏后不久,由于高原缺氧,滕吉文的牙齿开始松动。“到拉萨陆军医院看病,医生让我马上回北京。我说我不能回去,必须在这里,因为我是总指挥呀!后来医生建议我先到海拔相对低的亚东待一段时间。到亚东后,我一共掉了7颗牙,之后回到拉萨工作。第二年牙齿又开始松动,我就干脆把牙都拔掉,为的是持续入藏科研和教学工作。回京后,我才把牙镶上,从40多岁开始就满口假牙了。”

理念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1934年,滕吉文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此后,他随父亲辗转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漂泊。1952年,还没读完高二的滕吉文参加高考,最终选择了“服从祖国建设需要”,进入当时的东北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学习。

1956年,大学毕业填报志愿时,滕吉文再次写下“服从组织分配,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最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至今,傅承义先生的一句话还在滕吉文脑海里回响:“我这里不是幼儿园,是科学院,你将来的目标是当科学家,对一切科学问题善于独立思考才能有所发展。”

1958年,仅学习了3个月俄文的滕吉文考上了前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所研究生。

在几十年的执教生涯中,自主创新始终贯穿在滕吉文的教学理念中。“招生时要提倡学科交叉,学生毕业时也不要全留或强留。如果学术近亲繁衍,科学永远发展不了。”滕吉文认为,科技强国同样需要自主创新,而理念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摘自《新京报》9.17)

猜你喜欢
亚东学说青藏高原
耳钉
the HIGH WAY
王充痴迷读书
学问与学说
补衣
点击反证法
听风看云喝茶
学说英语
青藏高原筑“天路”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