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夹脊穴注射配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肩背痛的临床观察

2020-09-30 10:18王国平董倩倩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3期
关键词:颈源夹脊背痛

王国平,董倩倩

(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 外科,山西 长治)

0 引言

颈源性肩背痛是常见的疼痛性疾病,由于本病为颈椎的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局限性肩背钝痛或隐痛,放射性肩背或上肢剧痛。常多以牵引、理疗、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等治疗为主[1]。对于急性期或神经根性疼痛上述治疗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奏效,而且一般治疗时间也较长,易复发,病人要忍受长时间的痛苦[2]。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山西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采用颈夹脊穴注射配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肩背痛患者60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的患者120例,按患者首次就诊次序、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按1:1入选,各60例。120例患者中,观察组平均年龄(49.25±2.32)岁,对照组为(48.87±2.19)岁。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本研究采用《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颈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要求;②患者年龄在20~65岁,无禁忌证者;③VAS评分6分以上者;④自愿接受颈夹脊穴注射配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并签署治疗及研究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未达上述纳入标准者;②合并有严重骨质疏松症、骨结核、骨肿瘤、心肺部器质性病变或伴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③由肌筋膜炎、胸廓出口综合征等其他原因造成的肩背痛患者;④对本研究方案中所使用的药物过敏者;⑤有出血倾向者;⑥局部或全身感染者;⑦心理或精神障碍者。

1.5 脱落标准

凡自行退出研究者,为脱落病例。

1.6 剔除标准

凡出现安全性意外情况,不能继续完成本研究者。

1.7 评分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尺度(Visional Analogue, VAS)作为主观疼痛感觉的评分标准。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观察组

先予颈夹脊穴注射,随即予颈椎旁神经阻滞术。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1~4次。颈夹脊穴注射方法:依据影像学检查,明确责任盘或椎体,选取病灶对应的双侧夹脊穴,平病灶所在颈椎棘突下两侧旁开0.5寸(同身寸)。操作:取5 mL针筒配长5号针头,根据注射的穴位数,抽取相应量的复方当归注射液,消毒穴位皮肤后,右手持注射器垂直刺入选中的穴位1.5寸,上下提插,当针下出现酸麻胀感时,回抽无回血后,再将药水缓慢注入,每穴1 mL。切忌向内方刺入,以防刺入椎管内。颈椎旁神经阻滞方法(采用颈后入路法):取俯卧位,头部略低胸下垫薄枕,可以使颈部微后凸。确定神经阻滞相应之棘突,距棘中线旁开3 cm处确定穿刺穴位,并做好标记。戴好无菌手套行常规皮肤消毒后铺巾、穿刺点局麻成皮丘,采用长9 cm、7号腰穿针,持针从皮丘处稍斜向中线(5~10°)刺入皮肤,进针后触骨感,为颈椎椎板外侧。将套在针体上的深度标记物移至距皮肤1 cm处,将针退至皮下,改针尖稍向外进针,沿第一次触及椎板外缘,继续缓慢进针直至标记物触及皮肤,注射器注入空气,感觉阻力消失时拔出针芯,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即可注入消炎镇痛液10 mL(2%利多卡因2.5 mL+曲安奈德20 mg+甲钴胺1 mL加生理盐水至10 mL)。拔针后创可贴粘敷穿刺部,并嘱病人取健侧卧位40 min,无不良反应后方可下床离开。每周1次。

2.1.2 对照组

仅予颈椎旁神经阻滞术。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1~4次。方法同观察组。

2.2 观察方案

两组均在入组当天及入组后 7 d、14 d、21 d、28 d、90 d分别由专人进行VAS 评定并记录(均在治疗前进行)。治疗频次设为1~4次。在治疗过程中当VAS评定为“优”时即结束治疗。最多治疗4次,无论VAS评定为何等级,均结束治疗。

2.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依据 VAS评分设 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9~10分为差。本研究只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14、21、28、90天的优良率以及治疗总次数进行观察对比。

2.4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入组120例,在试验过程中脱落7例,剔除1例。其中观察组剔除1例,脱落4例,共55例;对照组无剔除病例,脱落3例,共57例。符合方案要求的112例患者纳入分析。

在治疗结束后,进行观察组和对照组优良率的比较,在第7、90天,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5)。在第14、21、28天,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2~4)。表 6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缩短了治疗时程。

表1 两组病例治疗7 d时疗效评定[n(%)]

表2 两组病例治疗14 d时疗效评定[n(%)]

表3 两组病例治疗21 d时疗效评定[n(%)]

表4 两组病例治疗28 d时疗效评定[n(%)]

表5 两组病例治疗90 d时疗效评定[n(%)]

4 讨论

祖国医学把颈源性肩背痛列入项痹病中的痛痹之范畴,认为其发生与感受风寒湿等外邪,留于督脉和太阳经脉而致经络闭阻,或长期伏案,劳损过度,或闪挫损伤,伤及筋脉,项部气血瘀滞,气血运行受阻而致,不通则痛[3-4]。治宜疏通经脉,活血行气,通络止痛为主。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出,夹脊穴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夹脊穴沟通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起调控二脉的桥梁作用,刺激夹脊穴可条畅二脉从而调和阴阳。实验证明,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通过刺激产生针感,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又通过激发神经元活动释放神经介质而达到止痛作用。而颈夹脊穴注射同时具有了针刺作用和持久的药物作用,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水肿,解除肌痉挛,改善组织缺氧状态,促进炎症消退。加上药物在穴位处停留时间长,增强并延续了对机体的作用,达到了针灸和药物治疗的共同作用。穴位注射中用的复方当归注射液中富含川芎、红花、当归三味中药提取物,其功效为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该药注射于颈部夹脊穴,可将针感、药效、穴位的特性结合起来,可以活血消肿,祛瘀通络,改善循环和疼痛症状,从而使“通则不痛”。颈椎旁神经阻滞是指将较低浓度、较小剂量的局麻药和少量糖皮质激素,注射到患侧椎间孔脊神经根附近,局麻药可调节疼痛局部环境,阻断疼痛传导通路,达到止痛效果。取健侧卧位可以通过重力作用,将药物弥散至颈椎椎管硬膜外间隙,使受压的神经根、脊膜返支神经减轻或解除组织水肿、炎症,改善血液循环,达到减轻或解除该部位神经支配区疼痛的目的[5-6]。

由于本病为颈椎退行性病变,临床实践中发现发病率、复发率较高,且各种疗法的中、远期疗效不尽如人意。将颈夹脊穴注射疗法与颈椎旁神经阻滞相结合,充分应用了中医学理论中的夹脊穴以及中药对颈源性肩背痛的治疗优势,加强了夹脊穴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该病的近、远期疗效,明显减少了注射治疗的次数,缩短了治疗时程;且充分发挥了现代医学的解剖优势,对受损颈神经进行精准治疗,安全性得到保障。本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增加疗效,缩短治疗时程,更适用于基层医院开展。

猜你喜欢
颈源夹脊背痛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肩背痛竟然也是肺癌信号
超声引导下C2 C3脊神经后支注射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疼
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51例临床观察
背痛, 你需要 了解更多
索罗斯的背痛和梅西的点球
头痛,您查颈椎了吗?
后背痛怎么办
针推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