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分析与协同发展政策研究*

2020-10-09 13:14李军锋向彦任
科技与创新 2020年19期
关键词:成渝两地高新技术

廖 敏,李军锋,向彦任,张 磊,冯 梅,吴 洋

(1.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重庆401147;2.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400707)

1 引言

成渝城市群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囊括四川省15个市、重庆市27个区县,总面积185000 km2,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1]。2020-01-03,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世界城市群发展实践表明[2-14],区域协同的关键在于产业协同,基于互补互促进行产业的分工配套,能够最大程度节省产业成本,提升区域竞争力。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本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纽带,深入调研成渝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城市群产业协作经验,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相关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集中和个别访谈、专家座谈、实地考察、电话咨询等,及科技部火炬统计年鉴和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

2 成渝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协同现状

2.1 高新技术产业分析

近年来,成渝两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优势产业稳定发展,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已成为两地经济增长新动能。

从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分布来看,成、渝两地在汽车制造、生物医药、信息产业、交通装备等领域发展较快。其中,重庆汽车制造业占比达到40.4%,成都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合计占比达15.3%。从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看,重庆的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迅速,成都在航空航天、计算机、医药等产业领域发展迅速。2018年,重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增长22.2%、10.0%、6.5%和13.4%;成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分别增长31.2%、29.6%和19.0%。成渝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情况如图1 所示。

图1 成渝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情况

成渝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情况如图2 所示。

图2 成渝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情况

成渝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如图3 所示。

此外,成渝两地高新区建设发展迅速,为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重庆的国家高新区数量多于成都,但在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方面比成都略低,创新能力显著低于成都。根据科技部《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成都高新区排名第7 位,重庆高新区排名第28 位。然而,在省市级高新区建设及培养上,重庆明显多于成都。目前,重庆的省市级高新区数量、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指标均高于成都。2018年成渝高新区发展情况如表1 所示。

图3 成渝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表1 2018年成渝高新区发展情况

成渝两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得到快速增长,发展效益和质量进一步提升。2018年,重庆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21.7%,主要分布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其占比分别为35.4%、23.3%、16.3%,共占74.9%;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达5816 亿元,占销售收入总额的67.5%。成都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26.9%。成渝两地高新技术企业在数量规模、生产效益、研发投入与产出等方面均处于同一数量级,但成都在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规模和研发产出方面优于重庆,而重庆在产值规模、生产效益和研发投入方面优于成都。2018年成渝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如表2 所示。

但是,与国内经济、技术发达省市相比,成渝两地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差距较大,重庆仅为北京的13.0%、上海的26.9%,成都相当于北京的16.3%、上海的33.8%。

表2 2018年成渝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

从两地区县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生产环节呈现由成渝主城向两地之间的市、区、县疏解态势,产业链在两地间出现双向延伸现象。成渝在产业转移扩散初期仍以中低端为主。随着两地相向发展进程加快,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现代制造业也呈现扩散势态。遂宁、内江、资阳、荣昌、永川、大足等区县充分利用成本比较优势,承接中心城市转移产业,并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逐步扩展产业链条,推动了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成渝作为中心城市,牵引着两地间市区县产业的布局,两地间市区县甘当成渝“配角”,通过融入成渝产业链,实现了自身的错位发展和差别竞争。成渝之间市区县园区情况如表3 所示。成渝之间市区县主导产业情况如表4所示。

2.2 成渝高新技术产业协作现状

2.2.1 成渝两地产业合作不足,尚未形成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分工与合作

长期以来,因行政区划和地域限制,成渝两地在产业发展上自成体系、自我配套、结构趋同的情况比较突出。比如重庆的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汽车产业,成都的主导高新技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二者占比均在40%以上,但两大产业链的配套均基本布局在各自行政辖区内。

2.2.2 成渝两地与周边区域产业落差大

成渝两地作为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产业差距较大,在产业梯度上存在断档。高新技术产业相对集中在重庆、成都两地,成渝两地中间地带的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落后,呈现出“两头强、中间弱”的产业分布。

成渝地区其他城市的几乎没有主导产业,产业杂散,对成渝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严重乏力。成渝两地大企业习惯单独打拼、自我配套,市场化专业协作配套不够,未能有效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区域高新区市场化专业协作不够,园区之间的关联性较弱且园内产业重合度高,尚未形成园区间的良性互动,限制了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形成。

2.2.3 成渝两地的研发优势尚未在产业链协作中充分发挥

成渝两地创新资源丰富,但研发优势尚未在产业链协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产学研协同创新比率较低。2018年,重庆实现技术交易2988 项,成交金额266.2 亿元,高等学校占比为1.0%;成都实现技术交易成交额达到1355.1 亿元,其中高校院所占比仅为4.0%。两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明显不够、辐射带动影响作用有限。

2.2.4 成渝两地高新技术产业缺少高水平合作,未能争取价值高端

成渝两地高新技术产业链短链、断链现象突出。以汽车产业为例,重庆是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具有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配套产业体系全的优势,正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正集中精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等。但是,成渝两地缺乏深层次、高水平的合作互补,重复投入多,低水平竞争现象突出,未能实现成渝两地的优势互补,拉低了整个产业链条的竞争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成渝不少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位于全球产业分工的中低端环节,没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高端品牌的加持,难以形成高附加值产业环节,区域产业链竞争力有待提升。比如重庆生产的汽车多集中在中低端车型,高端车型占比较小,在市场需求饱和和高端化的趋势下,各品牌的汽车销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下降的现象。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仍以制造业为主,多数企业处于组装、零部件生产等中低端加工环节,如英特尔成都公司主要负责封装测试,其关键环节IC 设计、晶圆制造主要仍在美国[15]。

表3 成渝之间市区县园区情况

表4 成渝之间市区县主导产业情况

3 发达城市群产业协作的经验与参考

3.1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主要包括波士顿、华盛顿、纽约等几个大城市,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面积1380000 km2,2017年,区域GDP 超过4 万亿美元,在当年美国GDP 中的占比超过20%[1-3]。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产业层级结构基本完备,基于产业链的协作分工在各城市间布局合理,其中产业层级顶层城市纽约,是全球公认的金融中心,汇聚总部经济、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形成了强大的全球服务、管理的控制中心[4-6,14],其他不同产业层级的城市都能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并发挥优势,相互合作、补充,实现了城市群产业的协同发展。

3.2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情况

长三角城市群主要涵盖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26 市,2017年区域GDP 超过2 万亿美元,占全国的约20%。主要的协同发展经验包括:①通过产业迁移实现集群化深度协作。用好廉价土地、优质劳动力资源,协同迁移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配套企业[10]。②发挥上海的区域创新优势,实现区域性产业协作。上海鼓励企业、研究机构打造“跨(省)界园区”,有效促进了产业升级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11]。③产业协同机制创新[12-13]。分层设计主要领导座谈、联席协调会议、重点合作专题组等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个层面的协同创新机制,设立区域行业协会、联盟、产业基金等,建立区域环境保护补偿、利益分享机制,联合开展能源、科技、信用、海关等领域合作[14]。

4 对策建议

4.1 聚焦重点高新技术产业,探寻区域分工与产业协作机制

基于成渝两地较好的经济产业基础、相对区域优势和重点方向的产业领域,择优遴选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探寻区域分工与产业协作机制,为跨区域产业协同积累经验。站在打造区域产业链的角度制定统一的规划,充分利用两地的产业优势,推动形成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集群。

成都在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方面优势明显,重庆在成品测试方面较为突出。因此,建议以成都为重点进行集成电路产业链分工,贯通成渝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链,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重庆是全国五大医药基地之一,在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创新优势也十分突出。因此,建议在化学药、现代中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领域,重点依托重庆国家级产业集群的优势,成渝两地相互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成都在轨道交通产业方面发展靠前,建议成都以研发设计、工程建设为主,充分整合成都、重庆在装备制造方面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做大做强,打造西南地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高地。

4.2 聚焦优势环节,推动产业功能互补和产业链衔接

加强成渝两地高新技术产业链研究,根据自身的优势环节做好产业对接,在数个高新技术产业率先实现区域分工与产业协作,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形成有各自特色的产业优势,实现区域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避免两地之间的竞争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重庆产业链的优势集中在生产制造领域,应重点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成都产业链的优势集中电子、商业等领域,科教资源丰富,应重点关注科技研发和创意环节。比如加强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互补型分工协作,把重庆优势的汽车制造业产业链条,成都优势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业链条向对方延伸,利用两地的创新资源和优势,完善产业链配套。同时,成渝两地应重点发展产业链高端、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具有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应承接成渝产业链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4.3 聚焦高新区,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链集聚

强化高新区的集聚功能,构建产业生态,引导产业、供应、价值等要素加速集聚,将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及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吸引到园区,形成集聚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产业链招商和供应链招商,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集聚辐射能力;促进区域内高新区的互相协作、互补发展,探索跨区域合作模式,做长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比如重庆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更应打开各自的产业生态系统闭环,畅通跨区域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流动渠道,实现两个国家级高新区的优势互补和双向赋能。

4.4 聚焦产业趋势,共建成渝地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成渝两地应紧跟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动态,面向产业发展未来趋势,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轨道交通等领域,跨区域打造现代化的产业创新体系和全产业链,加快大数据、智能化等未来产业布局。选择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链相对完整、有龙头企业支撑的优势产业,共同培育打造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渐培育成渝高新技术产业带。

4.5 聚焦政策协同,支撑和保障跨区域产业协作

成渝两地要共同做好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着重抓好区域科技创新协同,集中力量针对重大、重点领域,联合实施一批国家级平台建设等,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链向高端迈进。依托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现有的“互联网+科技服务”支撑平台,将成渝两地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科教资源用于服务跨区域的产业技术创新。

猜你喜欢
成渝两地高新技术
轨交项目连中标,东南两地传喜报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轨道上的“双城”之路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 建成后50分钟通达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贵州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