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教育重点,都在故事里

2020-10-09 10:57孙蒲远
父母必读 2020年9期
关键词:柿子小姑娘教室

孩子一年级,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成了父母要面对的新挑战。让我们从故事里汲取智慧,学着做合格的小学生父母吧!

孙蒲远老师1961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是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北京市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等荣誉。她从北京史家教育集团退休,把自己摸索的很多教育成果和教育智慧留在了这里,其中就包括“用真实的故事教育孩子”这一点。

这次,我们想用孙老师讲的这些故事来加深父母对教育的理解,激发父母自己的教育智慧。

学校里的故事

学校里、教室里每天都在发生故事,这些故事是孙老师当年拿来教育孩子、说服孩子的例证,也是她现在和父母分享教育智慧的载体。

帮“对手”辩白的小男孩

有一年,孙老师带一年级。一天课间,她听说教室里有两个同学打了起来,就赶紧往教室跑。一进门,看见两个面红耳赤的小男孩,一人拽着一把雨伞的一头各不相让,旁边围了不少同学在劝说他们。看见老师来了,两个孩子结束了“战斗”,但是他们好像都很委屈,眼睛里含着泪,低着头。孙老师问他们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打架,他们也不回答。这时候,旁边的一个孩子喊了一句:“老师,胡刚骂了赵彤。”两个孩子都同时抬起了眼泪汪汪的脸,尤其是赵彤的脸上,表情还有点吃惊。孙老师刚要转过头去质问胡刚为什么骂人,赵彤说话了。他说的居然是:“老师,我离胡刚最近了,我证明,他没骂我!”听完他的话,孙老师心里特别感动,也和周围所有的同学说道:“赵彤真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虽然他和胡刚闹了矛盾,但还帮胡刚辩解。”这么多年过去了,两个孩子当时到底为什么闹矛盾,孙老师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是当时赵彤眼泪汪汪地抬起头替“对手”辩白的场景却一直留在她的心里。

多年执教中固定的第一课

孙老师从教几十年,带过太多班,包括很多的一年级的班。她说自己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节课,从来都不是讲新课,而是要在黑板上写两个词:诚实、善良。然后,她会给孩子们讲很多真实的关于诚实的小故事,其中就包括赵彤与胡刚的这个故事。孙老师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基础、做人的根本就是诚实,而诚实的种子是要最早种进孩子心里的。

校园里的柿子熟了

史家教育集团的校区之一,即本校区史家胡同小学,原来就在北京一条典型的胡同里,校园里有着两棵柿子树。每到深秋,柿子挂满枝头,树枝都被压得弯弯的,有的甚至马上就伸进了教室里。放学的时候,老师、孩子们在关窗时,经常需要小心翼翼地将柿子树的枝杈扶好再关合窗子。在整个柿子成熟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摘柿子,更没有人会把柿子带回家或者吃掉。当时的史家胡同小学有开“分柿子大会”的传统,学校统一摘了柿子后会在升旗仪式上给孩子们分柿子,当年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每个人都会分到一个红彤彤的柿子拿回家,高年级的同学则要根据当年可分的柿子多少进行分配,有时候一个班可能只能分到5个,但是所有的孩子都非常开心,每年都期盼着这一天的“分柿子大会”。

听懂故事,也就懂了规则

孙老师说,孩子们捧回家的这个校园里的柿子,也许会成为他们记忆里最好吃的食物之一,更重要的是,这是他们享受到的遵守规则的成果。孙老师认为对一年级孩子规则的培养特别重要,而在给孩子制定规则和让孩子遵守规则之间,不是几句话或者几次提醒就能完成的,需要反复强调、强化,才能让规则有效。

还有一个故事,孙老师也经常讲给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们听。当时,一个摄影家在北京的各个学校进行“黄河万里行”的摄影原片展。他发现,只有史家胡同小学的孩子们在排队参观的时候,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没有一个人伸手去摸他的照片。他对这所学校的孩子们能如此遵守规则特别震惊,而这个故事被孙老师写进了校刊,让孩子们在倍感荣誉的同时,强化了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和自律意识。

当知心奶奶的故事

孙老师现在还给两个小学做着知心奶奶的工作,孩子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和知心奶奶视频聊天。所以在孙老师这儿,可以听到很多把一个特别让人头疼的小家伙改变了的故事。

爱磨蹭的小姑娘

这个小姑娘是孙老师学生的孩子,每天写作业特别磨蹭,妈妈怎么说、怎么管都不听。无奈之下,妈妈只好请孙老师出山了。孙老师到了这个家庭之后,先是和孩子聊起了天,因为孩子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所以在聊天中形象地告诉了孩子什么是时间,时间是一种特殊的财富,它公平,人人拥有,给每一个人的馈赠都一样多,但是如果不珍惜它、没有用好它,那可就要吃亏了。然后,孙老师说:“我相信你能做到珍惜时间,现在我给你5分钟时间,看看你在这5分钟内能做什么,5分钟后我再来看你。”说完,孙老师就离开了小姑娘的房间,去客厅找小姑娘的妈妈聊天了,而小姑娘则一路跑着去客厅拿了书包,回自己的房间去了。5分钟之后,孙老师打开门,看到小姑娘已经在作业本上写完了一道应用题,正在写下一道。孙老师大声地赞扬小姑娘学会了珍惜时间,说她5分钟之内做了好多事!比如跑着拿了书包,而且打开了书包,拿出记事本,决定做数学作业,打开数学书、数学作业本,找到要做的题目、读题审题,把过程写在本上、算出答案……这个小姑娘这时候也才意识到,自己居然可以在5分钟之内做这么多的事。

不进教室的一年级新生

这就是去年9月的一个一年级学生的故事。学校里来了一个不进教室的孩子,每天上课的时候,他就往教室外面跑。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都没办法改变现状,只好求助知心奶奶。孙老师选择和这个孩子进行视频对话。但是视频开了之后,孩子也不见踪影,只剩下孩子的爸爸尴尬地坐在视频的另一端。不过孙老师也不着急,她招呼着孩子过来,等孩子稍一露面,她马上和孩子说:“呀!我看你可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的样儿啊!”说完这句话之后,孩子又跑走了,不过这次没过一会儿,他就挪回到镜头前。孙老师马上说:“我看你很像一个好学生的样子。来,你像我这样坐好吧!”孩子居然和孙老师面对面地坐下了,好奇地等着孙老师继续说话。孙老师问了他的名字、年龄等一些信息后,又称赞说:“我看你可是个明白孩子!问题回答得多好啊!上学了,上课时,别人都在教室里坐着,你也应该在教室里坐着。你一定可以做到!”这次对话之后,孩子第二天沒有再跑出教室,但是也没有完全改变,孩子说,他只是在教室里溜达,孙老师肯定了他的进步,提出新的要求,又和他沟通了好多次,最终这个孩子神奇地改变了,表现得非常好,学会了自制和自律。

这两个小故事中蕴含了很多教育技巧,也许对于家长来说有难度,但是孙老师想通过这两个小故事告诉父母一个简单且根本的教育原则,就是必须要有一双能看见孩子成长、进步的眼睛,抓住孩子做得好的瞬间表扬、强化,孩子就能越做越好。相信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向上的,就是对孩子真正的尊重。父母要少抱怨,少指责,多指导,多鼓励。

最后,一个重要的提醒:

“好好听讲”也许是句废话

要上一年级了,所有的父母都会告诉孩子一句话:“好好听讲。”有的可能会加上:“听老师的话。”这在孙老师看来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孩子虽然点头了,但是并不理解什么叫“好好听讲”。应该怎么说孩子才能懂“好好听讲”的意思并且做到呢?孙老师有一个小口诀分享给父母——

老师讲课看老师,

老师板书看黑板(屏幕),

老师提问快举手,

老师让写赶紧写。

别看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口诀,其中蕴含了很多教育智慧。比如,如果孩子能做到“老师提问快举手”,其实就能做到上课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积极思考,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孙老师认为,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的感官越多,知识学得越牢。

孙老师提醒父母,其实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在说一些没错也没用的废话。所以,如果父母发现给孩子提的一些要求孩子做不到,或者跟孩子讲道理但效果不好,也许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提的要求,父母给孩子提的要求要具体,让孩子能够操作。

在这次采访中,孙老师一再告诉我们:真实的小故事最能打动孩子,最能说服孩子。所以,孙老师讲的这些真实的故事也最能打动父母。我们在记住这些小故事的同时,其实也记住了它们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在孩子上学的过程中不断遇到教育难题的时候,可以想想,怎么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故事。

孙蒲远

北京市特级教师。荣获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北京市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等。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专家。

猜你喜欢
柿子小姑娘教室
春天小姑娘真好
不要在教室打闹
春天的小姑娘
秋落柿子红(油画)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捡柿子
来自柿子的烦恼
采蘑菇的小姑娘
自己熟的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