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五重维度

2020-10-09 11:01刘培路
克拉玛依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新时代

摘 要: 文化是立国之基、民族之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实践基础、牢固的理论根基,能够形成强大的道义力量,有力抵制错误思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既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思想认知,赋予人们智慧和力量,又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而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61;G122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0.03.01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刘培路.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五重维度[J].克拉玛依学刊,2020(3)3-9.

文化既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又是一个民族内在价值的灵魂。文化自信对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具有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仅有利于提升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形成无穷的精神力量,还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一、文化自信的起源及内涵

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所创造与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文化自信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的形成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丰富的内涵。

(一)文化自信的起源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对全体共产党员提出了坚定“三个自信”的要求,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在此基础上,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角度,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首次提出了“文化自信”,他强调,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多次论述坚定文化自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坚持“四个自信”,特别阐释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特质,首次将文化自信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于2017年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载入党章。文化自信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结构得以升华和完善,由“三个自信”拓展到“四个自信”,不仅说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也凸显了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寻根溯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是对坚定文化自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可以为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治国理政以及“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滋养,要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使我国在世界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

从广义角度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自信是指人们在对自己客观评价基础上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因此,文化自信就是人们对于“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4]的充分肯定及认可。可见,文化自信实质上折射出了人们对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高度认同的心理状态,反映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它要求文化既要具有科学性,能够正确反映主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规律,为实践活动提供科学指导;又要具有价值性,体现人民的利益诉求;还要具有普适性,在多元文化中体现开放包容且为人民大众所信服和向往的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了文化科学性、价值性和普适性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了我国当代的主流文化。因此,新时代,文化自信不仅是对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自信,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究其本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二、历史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民族5 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來170多年的发展史,近百年建党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年的探索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是一脉相承,紧密结合的。

(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自信的民族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说:“缺少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6]“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融通百家之优势,兼具八方智慧之特点。”[7] 这种特点不仅体现在它的形成之际,也显示在它的发展之中。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它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很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自信。近代,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外族入侵和内部动荡,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传统文化遭遇了重大挫折。但是,中华民族在屈辱与抗争中表现出了自信自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斗争,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源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祖先们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2 000多年前,我国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与仁学、仁政相对应的道德观念、人伦规范、国家政治制度等思想。中华民族在“修、齐、治、平”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精神、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不仅强调“革故鼎新”“民惟邦本”“安民富民”的治国理念和“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还倡导“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和“孝悌忠信”的荣辱观念等。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这个母体中产生,植根于中华大地,汲取着母体的丰厚营养,其“根”深沉而牢固,其“魂”坚韧而鲜活,其“路”广阔而辉煌。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9]。

三、实践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理论来源于实践,形成于实践。马克思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0],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革命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革命实践活动的历史凝结与现实延展,熔铸于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革命实践之上,凝结于中国革命文化之中。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却遭受到了多次失败,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建立了为中国人民争取独立与解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从这时起,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1]。中国共产党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核心力量,也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确立并实现“文化现代启蒙”的关键力量,进而使中国文化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转变。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革命实践,不仅意味着中国“救亡图存”历史任务的成功,也意味着中国政治与经济意义上的独立与发展,更意味着中国文化建设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此,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2]在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创造了诸如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气节。中国革命文化是我们党的政治底色,它像红色血液一样深深地凝聚在党和人民的血脉里,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之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历史性成果

改革开放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觉醒,又是中国历史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在极大地解放思想的同时,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文化热情与发展创新意识。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表达,属于‘文化自发阶段,[13]为文化自信奠定了历史基础。面对新世纪和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末,人们超越了“文化自发”转入“文化自觉”阶段,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巨大改善的实践基础之上,人们更为务实地从我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角度,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将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和把握历史大势,推进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力推动“文化自觉”向“文化自信”转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文化的演进是一个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自信”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文化不断发展与繁荣,成为中华民族“富起来”征程中的重要精神动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支撑

文化来源于实践,发展于交流。文化在我国民族交往、民族认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处于“从富到强”的历史转折期,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馆时,第一次阐述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意味着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意味着由中国社会“最大公约数”连接而成的共同体的奋斗目标,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的真诚意愿。[14]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着这种精神,在我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实践中,不仅呈现出了强大的内生源动力,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我国下一阶段“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15],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历史转折时期为坐标基点,承担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任务,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让“中国梦”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土壤之中,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了当代中国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培植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实践证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前行的精神力量。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文化自信的价值源泉。只有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16],才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其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筑了中国精神。爱国主义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是鞭策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向前的精神动力,二者是兴国强国之魂。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了诸如铁人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时代楷模,凝聚成了抗震救灾、载人航天等民族精神,这些楷模和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将民族特点与时代特征高度融合,既是实践的需要,又是时代的诉求。最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传统文化转化为社会文明、个人文明,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体现当代的价值观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四、理论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牢固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蓝图作了总体的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并从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文化产业等方面作了战略部署,而其前提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理论,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以及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特别是突出强调了哲学对社会变革的重大作用,论述了“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10],先进的思想与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能在社会变革中转化成强大的力量。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完成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筑牢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遵循理论发展延续的逻辑。实践中,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相继形成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蕴含了丰富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要求和方针原则,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国的文化建设,契合了世情、国情和党情,反映了时代的诉求。新时代,党和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出发,紧扣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深刻揭示了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原则和方法途径,它将引领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贡献当代真理。

五、价值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真理的力量与道义的力量相结合,文化才能行之久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牢记远大理想,坚定共同理想,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大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同时,发扬中国高尚道德精神,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共产主义理想与道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共产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高的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并始终坚信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这既是一个必然趋势,又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前者是阶段性理想,后者是最终理想,两者是相统一的,只有逐步达成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共产主义理想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它所倡导的“自由”与共产主义理想所追求的“自由”之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一种现实与理想、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共产主义理想在根本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文化环境和道德基础,而共产主义道德又为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人们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养分,才能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最终形成共产主义道德。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源泉

新时代,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世界变革调整,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7]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而提出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尤其是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参与。在实际行动中,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事务,开展国际医疗救助,抗击新冠疫情,进行非洲援建等,发掘中国文化中的积极思想同当今世界与时代的“共鸣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内而言,可以从文化传统的层面唤起群众共识,与中国的文化强国战略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共同体的认同感;对外而言,可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挖掘中华特色文化理念,使其上升为国际文化交流以及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规则”,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说明中国、演绎中国,让世界人们感受到中国人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总之,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更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人是在凭借自身的文化优势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打造覆盖全球的“朋友圈”,[18]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六、意识形态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武器

“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19]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也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文化方面,既面临着诸多机遇又面临着很多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抵制错误思潮的有力武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张一元主导引领多元文化

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理念,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信的底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所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最根本原因“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2]。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载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枢和支柱。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和执政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各民族的思想、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存在多样化特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特征表现为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造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甚至导致部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20],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批判西方错误思潮的有力武器

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中国作为“假想敌”,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压制和渗透,大肆宣扬所谓的“社会主义失败论”“意识形态终结论”“中国威胁论”等谬论,竭力向中国甚至全世界传播西方“普世价值”,宣扬以多党制、三权分立、议会民主为核心的西方所谓的民主政治理论,加紧对中国的“西化”“分化”。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利用其资本、科技、市场优势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实行文化扩张,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利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批判和防止全盘西化的最有力武器,支撑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释放自身的文化信号,从而在各种文化思潮激荡中保持高度的文化清醒和文化定力,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蚀。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牢固的理论根基,又能够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形成强大的道义力量,有力地抵制西方错误思潮,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精神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4、40、171.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

[4]耿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2、169.

[5]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2).

[6]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82.

[7]马福贞.文化的信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7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9.

[1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12]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

[13]冯鹏志.改革开放40年与当代中国文化自信[N].学习时报,2018-12-10(1).

[14]张涛甫.“中国梦”的文化解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3.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

[1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領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22.

[1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92.

[19]陈辉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243.

[20]张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113.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新时代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