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引领学校新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0-10-09 11:15高新桥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培元课程体系学会

高新桥

2016年海淀区启动“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学校在分析政策内涵的基础上,立足校情,提出了科研引领学校品牌建设的新思路,并以此为主线,着力重构课程体系,大胆改进课堂教学,积极推进教师队伍能力建设。

1.科研引领开展新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学校实施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学校以科研为先导,依据办学特色、教师情况和生源情况,深入研究适合学校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稳步推进学校新课程体系建设。

第一,把准课程体系建设方向。

首先,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和管理等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本着“开发潜能、发挥优势、鼓励创新”的原则,实现每个学生的幸福成长,并为其幸福人生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聚焦学校育人目标。学校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及学生特点,将育人目标确定为“六会一特长与国际眼光”,即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新,在艺体科技等方面掌握一至两门特长和具有国际眼光。其中,学会做人、学会创新指向社会参与,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指向自主发展,学会审美、在艺体科技等方面掌握一至两门特长和具有国际眼光指向文化基础(见图1)。

第二,构建特色“培元”课程体系。

在育人目标体系总体框架下,学校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多元智能开发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培元”课题体系(见图2)。

第三,精心组织、实施新课程体系。

为了切实组织实施好“培元”课程体系,学校研制了极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聚焦育人目标系统建设课程实施指南》,阐述了包括家庭养成、课堂习得和活动促进等内容在内的新课程体系实施方法和路径,引领和指导全校开展相关工作,并通过学校层面、年级层面、班级层面等逐级落实,使“培元”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开花结果。

2.课题研究推动教学问题有效解决

学校教学工作常常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组织广大师生参与课程研究,不断研究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第一,做好学情分析,改进课堂教学。

以学定教是精准施教、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早在2016年9月,学校就提出加强学情分析,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开展《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行动研究》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研讨,深入课堂和反思,提出“三维度学习者分析法”,并研制了若干个对话切入点及对话范式,形成《学情分析对话模板》,引导教师做好学情分析,精心设计基于学情的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二,深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发展需求不同,不能用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简单的学业标准来教授和衡量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和个性化评价指导,已是学校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2017年,学校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开展了“培元项目”研究,借助科技手段,检测课堂等真实情景下学生的心率、皮电等数据,分析神经生理信号与学生学业表现的关系,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3.科研引领“立德树人”系统工程建设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学生优良品行的养成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和方向。

早在2012年,学校就申报了全国规划课题《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并立项。通过近四年的教学实践和深入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荣获2017年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积极进行成果转化,提升了学校的 育人质量。

第一,编写幸福读本,树立积极心态。

学校组织力量编写了《幸福学校学生读本》《幸福学校教师读本》《幸福学校家长读本》三本幸福读本。读本内容注重层次性、递进性、发展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教师、家长愿意读,读有所获。初步实现了德育课程化、课程生活化。

第二,丰富生涯规划教育,激发学生明确自我发展目标。

学校在原有生涯规划教育(模拟招聘、走进企业体验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用校外专家学者讲座、班级承办的方式,开展社会领航大讲堂,拓展学校课堂,为学生的生涯发展领航。生涯领航让学生在做好学习规划的同时,了解社会的职业特点和要求,让自己的学习目标更清晰,激发个人的职业兴趣,使学生从学业规划到专业报考,再到职业选择,水到渠成。

第三,强调知行合一品行养成教育,探索自我教育实践模式。

学校十分注重养成教育。例如,为引导学生健康自律使用手机,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开展了《新时期中学生利用手机媒介培养自律行为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研究,形成“五步举措”管理模式:育人目标、年级管理、班级落实、心理辅导、校园文化。建立了从学校、年级、班级,并结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体化的自我教育实践模式,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发展。

4.科研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从教师“教”到学生“学”,需教师从学的角度去构建新型教学及育人模式,这对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需要再学习、再实践、再思考。为此,学校提出在常态化教育现场中开展教学研究,以研究的方式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第一,以理论学习为先导,打好研究基础。

教师开展研究,首先要掌握理论工具。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向教师推荐《可见的学习》《批判性思维工具》《聪明教学7原理》等书目,并组建若干“学习理论”学习小组,制定学习小组学习计划,由领读人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以此提升教师自身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教师科研的理论水平,为教师开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组织系列学习论坛,激发教师的思维活力。

从2017年至2019年,学校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做有关“教”与“学”的系列报告。如北师大郑葳教授做“走向深度学习的有效教学设计”报告,梁国立博士做“教师—学习关系的构建者”系列学术报告等。组织教师开展以“学习与学习者再认识”等为主题的研修活动,引导教师从脑科学、学习科学等多个角度,对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通过学习、研讨、实践,教师们对思维结构和思維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如何培养学生思维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教师改进教学能力也得以提升。

第三,借助批判性思维工具,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通过调研发现,批判性思维水平是制约教师反思能力的关键。为此,2019年9月,学校申报《运用批判性思维工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区级校长委托课题,组织教师参加批判性思维培训,现已有五十多位教师参加过批判性思维研修。

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了《以课题为载体,运用研究方法探索课堂教学关键因素》系列研修活动。学习、研讨、交流等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教师反思能力,对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之,科研引领教学改革和学校新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校先后完成一项国家课题、一项国家实验项目、五项市级规划课、四十多项区级规划课题,出版了多部著作,教师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5.着眼于学校未来品牌建设的思考

在创建新品牌学校的过程中,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还任重道远。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其一,科研能力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学校继续将科研植根于实际工作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研究的力量。让科研成为促进教师提 升、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强劲内驱力。

其二,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驱动力量。学校的“培元精神”已历百年之久,如何更好地发挥“培元”文化在学校特色发展中的作用,是我们下一步思考与挖掘的重点。

猜你喜欢
培元课程体系学会
幸福就是跟你走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学会分享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The influence of wave surge force on surf-riding/broaching vulnerability criteria check*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学会分享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