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部编教材 实现学科育人

2020-10-09 11:15闫立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部编蔺相如圆明园

闫立华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遵循“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单元组合方式,通过听说读写,不断发展与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有效发挥部编教材的优势,使之成为语文学科育人的重要载体呢?

1.明目标,育情感

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篇章。然而,无论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还是毁灭,仅仅通过文本,学生是无法体会其中的含义和情感的。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整理与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此铭记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这样的学习目标定位,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树立理想信念。

2.重过程,育思维

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将相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非常好的素材。

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总结成三个字——骗、逼、让,学生自主批畫、讨论交流,在将文本读“薄”的同时,激活思维。接下来走进三个故事,体会人物形象。一是在对“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的深度研读中,领悟“骗”的智慧;二是在对“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的朗读指导中,体会“逼”的勇猛;三是在对“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的反复斟酌中,感受“让”的情怀。这样,文本从“读薄”又到“读厚”,在学生心中,丰厚起来的是具象的情感,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学生在基于思维的探讨中,逐渐获得成长。

3.优学法,育习惯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发现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这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基础。

在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文的教学中,我抓住课后第一道阅读思考题提出学习要求:“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为了让学生体会“独特”,我引导学生与“通常”互为比照。学生首先发现了文章选材视角的独特:一般人写四季,往往只写事物,但是作者写的是四个时刻,是一种时空的视角。接着,又发现了表达的独特:“夏夜”一段,作者其实写了三种夜——明亮的月夜、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这三种夜中蕴含的画面非常丰富,不但有层次,而且很简洁。这样的自主发现式学习,让学生转向建构以学习表达为导向的学习,久之形成习惯,提升表达能力便不再是一个难题。

在部编教材全面推行的背景下,教师应以育人为起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个性体验,变革传统教与学方式,把“教”和“育”打通融合,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形态。

编辑 _ 汪倩

猜你喜欢
部编蔺相如圆明园
梦回圆明园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例谈部编高中教材基于价值观立意的确定方法
游圆明园有感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圆明园里过大年
浅谈部编历史教科书中插图的选取和使用
大还是小?
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国家认同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