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化课程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020-10-09 11:15朱竹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跨文化国际化校本

朱竹

学校将国际化课程作为实现学校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和实现途径。

1.在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學校在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综合实践和自主实践课程也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如英语组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西方各国文化、跨文化交流、外事礼仪等,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

2.开设国际化校本选修课程

一类是依托东城区教委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开设的系列课程,如思辨表达、Ja经济学;一类是学校自主引入的外教授课课程,如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生物课程、英文戏剧课程、领导力课程;一类是学校自主引入的中教授课课程,如和Intel公司合作的科学方法课、创客课程等。

在此过程中,学校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等的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进行国际人才培养比较教育研究。如冷泉港实验室DNA学习中心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国际青少年生命科学研究所,以生命科学实验班为依托,尝试培养国际化的生命科学后备人才。

3.开设境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的境外实践活动平台分为东城区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和学校自组团两级,具体分为四类:一是依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交流协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科技协会等资源单位的境外实践团组,如中俄青少年交流、丹麦科技竞赛、印尼科技比赛等;二是到世界名校学习多主题课程,如话剧团学生赴剑桥大学学习话剧课程,冰心文学班学生赴威尔斯利女子学院、哈佛大学学习文学课程等;三是参加世界高级别艺术类比赛和交流项目,如男生合唱团赴香港参加亚洲合唱比赛,赴俄罗斯索契参加世界合唱比赛等;四是到欠发达地区参加国际志愿者项目,如去肯尼亚等地开展以干净水源、收入、农业、医疗等为主题的国际志愿服务。

4.开设以友好校互访为载体的系列国际交流类校本课程

学校同美国、芬兰、肯尼亚等国家的友好校每年保持互访,通过长期互访开发了系列课程。在友好校来访中,学校开发了一套针对外国学生的由本校教师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包括中文、美术(京剧脸谱)、中国传统音乐、武术、古典舞蹈、书法(篆、隶)等。在接待家庭中,学校开发了系列家庭教育课程,把友好交流同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不仅要教中国学生如何同国际友人相处,还要承担教外宾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食物制作的任务。在活动中,学校开发了系列跨文化交际课程,学生在使馆活动、景点参观等日常活动中锻炼跨文化交际和国际交往能力。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公立中学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的中美比较研究”(课题编号BDBB17050)研究成果

编辑 _ 于萍

猜你喜欢
跨文化国际化校本
聚焦港口国际化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