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2020-10-09 11:04陈庆立
公民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西路军谢觉哉王老

陈庆立

她,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14岁被人卖作童养媳,20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入党,22岁随红四方面军三过雪山草地。25岁那年,经毛主席批准,与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结为伴侣。后来她担任第五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离休后她仍脚步不停,70多岁推动万里长城保护,88岁助力成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91岁重走长征路,99岁参加植树造林……她就是我们最敬爱的老红军王定国王老。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王老常挂在嘴边最喜爱的一首词,她一生爱党信党,对党忠诚,一心向阳、傲风斗雪的红梅精神,也正是王定国老人坚定不移跟党走的生动写照。

红军不怕远征难

2016年春节,我携家人到王老家拜年。她爱打麻将,我陪她打了三圈,遗憾的是她一把都没胡。按她的说法,她垒的是清一色一条龙“万里长城”,而我们打的都是“穷胡”。临别时,她提笔蘸墨,狼毫运转,将“不忘初心”四个大字相赠与我。我感受到这既是一位老共产党人对自己光明磊落一生的深情回顾,也寄托着这位革命前辈对我这个后来人的殷切期望。

王老从小家境贫寒,小弟自幼被卖给了有钱人家,她也在14岁时被卖做童养媳。后来父亲去世,两个妹妹又相继饿死。苦难的童年,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反抗压迫剥削的怒火在她心中燃起,她渴望翻身,寻求新生活。

后来,她主动结识了地下党组织成员,毅然投身革命。“入党令我心绪万千,心情激动,我感到自己终于有了依靠,有了人生目标。”王老曾这样感慨道。

长征途中,她在红四方面军的前进剧团工作,主要负责剧团演出的道具和演员化妆。部队行军时,剧团要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息时,剧团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剧团因此要比别人多走一倍的路。饥饿使王定国骨瘦如柴,当时她的体重还不到25公斤。在这种情况下,她随红军翻越了五座大雪山,走了三遍草地。有一篇报告文学《九趾红军》,故事主人公的原型就是王定国。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讲:“天太冷了,脚冻僵了,用手一摸,脚趾头就掉了,也不疼,也没有流血。你还得走啊,不能停,跟着队伍继续前进。”

红军到达陕北以后,条件仍十分艰苦。整个部队缺吃少穿、人困马乏。但面对困难、面对饥饿、面对强敌,根据地军民联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王老在为我2002年出版的拙作《中国农民素质论》一书题跋时写道:“当时无论官兵、无论男女老少,人人动手种田、种菜、养猪、纺线。我在大生产运动中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我养的一头猪在中央机关里最大最肥,为此,毛主席为我亲笔题写了‘再接再厉四个大字,还为我戴上了大红花呢!”

一生紧跟共产党,为了信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为了解放全中国,不顾个人安危,这就是长征精神。她相信,长征的前方就是光明。?

不忘初心写春秋

1983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王老,想起当年很多被俘的红西路军战友还滞留在甘肃一带,她便自费跑遍河西走廊寻访。当看到这些曾经的戰友因为历史原因红军身份得不到认可,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她痛心不已。据子女回忆,王老返京时,只剩下身上穿的衣服,其他的衣物全都送给了那些曾经的战友。回京后,她与伍修权同志一起呈报的《西路军流落人员的情况调查》,引起了中央的重视,财政部、民政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发文,恢复了他们的红军待遇。为了感谢王老,当时还健在的红西路军老战士,男男女女几十人赶来北京,挤在王老不大的家里,向其表示感谢。面对这些昔日的老战友,王老微笑着摆摆手:“解决了就好,是党叫我这么做的,要感谢就感谢党!”

2004年,王老91岁高龄时又重走长征路。在四川省天全县红军烈士陵园,儿女雇了架滑竿要抬她上山,她坚定地大声说:“我是红军,我自己能上去!”在大渡河边,面对湍急的河水和摇晃的铁索桥,她推开上前搀扶的人,只身在一百多米的桥上走了个来回。途中,王老还找到了长征时借住房子的房东女儿。当年16岁的小姑娘也成了老太太,她依稀记得好多女红军曾经住在她家,教她唱歌跳舞。她俩共同哼唱了一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这让在场的人潸然泪下。

在102岁之前,王老每年都要走出北京,走进长征沿线的老区百姓家中调研,把自己的见闻写成报告呈送相关领导,为老区发展建言献策。对她而言,只要走得动,长征就依然在路上。

有一次,正在北京医院疗养的王老听工作人员念她原来写的自传,当念到“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每时每刻和群众站在一起”时,躺在病床上的她立刻精神抖擞,坐起来说道:“说得非常对,就应该这样。这才是共产党能够克敌制胜、赢得未来的法宝,这就是初心!”

革命伴侣伉俪情深

1937年8月,党中央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全力营救被俘的西路军官兵。当时担任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的是谢觉哉。等见到营救回来的红军官兵时,谢觉哉一下子认出了王定国。谢觉哉曾在日记中写到,王定国就是在长征途中替自己缝过羊毛衣的姑娘。后来经过“同志们关心,组织上安排”,1937年10月,两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简陋狭小的平房里,幸福地组成了革命家庭。

1937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谢老赶写一篇文章,要王老去隔壁帮他把《民国日报》《西北日报》找来。可王老来来回回拿了几次都不对。“定国,怎么了?怎么连拿份报纸都拿不对?!”王老低着头,略带委屈地回答:“我不认识字,认不出哪个是哪个。”打那时起,为了更好地协助谢老做好工作,王老暗下决心识字学文化。在他们相濡以沫的34年中,王老不仅脱了盲,还跟着谢老学写诗词、练书法,晚年还成了书画社会活动家。

1953年5月15日,在谢老70岁寿辰之际,王老给丈夫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谢老:自从我们在一起,不觉已近二十年。互相勉励共患难,喜今共享胜利年,花长好,月正圆。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做贡献。”王定国生日时,谢觉哉也赋诗一首回赠给妻子:“暑往寒来五十年,鬓华犹衬腊花鲜。几经沧桑君犹健,俯视风云我亦仙。后乐先忧心上事,朝耘暮饲院中天。三女五男皆似玉,纷纷舞彩在庭前。”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

猜你喜欢
西路军谢觉哉王老
谢觉哉的读书之道
一条常用的御寒毛毯
弘扬红军精神 讲好西路军故事
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西路军精神的讲话座谈会在京召开
西路军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的纪念与传承
真诚面对历史
八旬“高龄青年”爱玩乐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
养生没有“铁规律”
老人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