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结构化:小学数学课堂的一种样态

2020-10-09 10:44程香
关键词:结构化口诀乘法

程香

摘要:结构主义认为,教学具有整体性的原则。由此,应着力于打造生态结构化课堂:“生态”追求的是自然和谐,“结构化”追求的是整体联系;强调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追求儿童视角与学科视角的和谐统一,力求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建构方法,促学生思维自然发展、智慧自由生长。生态结构化课堂教学策略包含:提炼方法,促结构自然生长;摈弃零碎,让个体完整经历;直面难点,自发多元表征;问题引领,应用巩固所学。

关键词:生态结构化《7的乘法口诀》数学课堂

结构主义认为,教学具有整体性的原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教材编写应体现整体性,注重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但因为实际教学的需要,教材只能逐知识点、分课时地零散呈现。又由于教材的静态呈现方式、个体解读教材能力的欠缺,一些教师不能发现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故仍采取“离散达成”的教学方式,将知识整体割裂,寄希望于将若干“零碎”组装成“整体”。这显然无法助力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由此,我们着力于打造生态结构化课堂:“生态”追求的是自然和谐,“结构化”追求的是整体联系;强调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追求儿童视角与学科视角的和谐统一,力求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建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自然发展、智慧自由生长。下面,以《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为例,分享我们探索的生态结构化课堂教学策略。

一、提炼方法,促结构自然生长

“从原有认知结构走向目标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在这一过程中,认知结构并不是纯粹显性的静态存在,而需要师生提供适宜的环境,使其自然生长。

【片段1】

(课始,教师通过“参观乘法口诀城堡”的情境引入,帮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1—6的乘法口诀。)

师这些口诀你们是怎么研究出来的?

生老师教的。

生用加法加出来的。

(教师课件出示教材中“6的乘法口诀”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片提炼出编制乘法口诀的步骤:找几个几相加—写乘法算式—编乘法口诀。)

师“乘法口诀城堡”里又来了新的成员,猜猜看,会是谁呢?

生7的乘法口诀。

……

【片段2】

(课尾回顾总结环节,教师课件展示填入了1—7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城堡”图片。)

师“乘法口诀城堡”还会来新的成员吗?

生8和9的乘法口诀。

师8和9的乘法口诀,你打算怎么学呢?

生我已经会编8的乘法口诀了。只要先找几个8相加,算出结果,然后写出乘法算式,就能编出乘法口诀了。

乘法口诀有着独特的韵律,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对比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乘法口诀的教学都安排在二年级上册,分两个阶段进行;而“7的乘法口诀”都被安排在第二阶段。所以,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乘法口诀学习的经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激活这些经验,引导学生在对“1—6的乘法口诀”的复习过程中提炼方法、摸索规律。

“记得来时的路,方能知晓前行的方向。”新知的学习需要教师引领下的“瞻前顾后”,每一次学习都是为整体添砖加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提炼帮助学生埋下了学习之“根”,只需和谐氛围的“浇灌”,学生的认知结构之“树”便能自然生长。

二、摈弃零碎,让个体完整经历

经验是把“双刃剑”:基于经验的学习更易于展开;但若完全遵照以前的学习轨迹,兴趣却不易被激发。

《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前,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乘法口诀学习经验,而且因为获取知识渠道的多样性,学生已经部分知晓(甚至个别学生已经熟记)7的乘法口诀。基于这样的学情,第一次教学设计就定位于直接展示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表达对已有零碎认知的个性化理解,然后加以“粘连”。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

【片段3】

师7的乘法口诀你会吗?谁来说说看。(结合学生的回答,直接板书七句口诀)请选择一句7的乘法口诀,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画,表示出这句口诀的意思,然后写出算式。

生(展示图1)我写的口诀是“二七十四”,我画了三角形,每堆7个,有两堆,表示2个7相加,算式是2×7=14。

生还有一道算式:7×2=14。

生(展示图2)我的口诀是“三七二十一”,我画了圆形,我的算式是3×7=21。

生我写的也是“三七二十一”,意思是3个7,我的算式是3×7=21,7×3=21,7+7+7=21,3+3+3+3+3+3+3=21。

生我的口诀是“七七四十九”,我画的是7个7,表示7个7相加,我的算式是7×7=49,49÷7=7,7+7+7+7+7+7+7=49。

新知学习之前,学生或多或少都带着自己经由多種渠道获取的信息经验。很多时候,教师都会选择忽略,默认学生“零起点”,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展开教学。在这一次教学设计中,教师选择利用这种已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征口诀,在交流中理解口诀的意义,最后由一个个零碎的认知汇聚成完整的口诀。

如此设计思路下的教学,在不同地区的两节课上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城区学校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图形与算式表征自己已经了解的口诀;而农村学校的课堂学习进程勉强推进,练习反馈与预想相差甚远。对比反思这两种现象:虽有城乡生源之间的差异,但学生没能借助直观表象通过加法计算出几个7相加的结果,没有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完整编制过程,没能真正从理解层面建构口诀,应该是练习反馈不佳的主要原因。

鉴于此,改进教学设计:让学生借助导入阶段提炼出的乘法口诀编制方法,由具体实物出发,先找出几个7相加;再在实际计算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口诀,发现口诀中蕴含的规律。

(二)改进的教学设计

【片段4】

师(出示图3和表1)为了帮助大家研究7的乘法口诀,老师特意请来了七巧板,你能发现七巧板的奥秘吗?

图案个数1234567拼板块数7生一副七巧板有7块。

生拼一个图形要7块拼板,拼两个图形就要用14块拼板……

师你能自己找出几个7相加,计算出结果后填入表格,然后写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列出乘法算式,编出7的乘法口诀后汇报。)

师观察表格、乘法算式和编出来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生结果其实是一样的,都是7、14、21、28、35、49。

生每一次都增加了一个7。

零碎的东西经过巧妙的黏合,也许看起来与整体并没有什么差别,但细细品味却会发现缺少了整体之魂。而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完整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运用学习方法,他们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提升学习能力。

三、直面难点,自发多元表征

布魯纳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沿着动作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的顺序前进的。课堂中允许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表征概念,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内涵,获取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意义是能让学生获得能力的锻炼和素养的提升。

【片段5】

师这七句口诀,你觉得哪一句最好记?

生“一七得七”最好记,因为一个7就是7。

生“二七十四”也好记,7+7=14。

生“七七四十九”也好记,我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在炼丹炉里待了七七四十九天。

生我也看过《西游记》,孙悟空很鲁莽,看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所以“三七二十一”也好记。

师那你觉得哪句口诀最难记?请你用图形或者算式表示出这句口诀的意思,想一想:万一忘记了,该怎么办?

生我认为最难记的是“四七二十八”,(展示图4)这是我画的图。万一忘记了,就可以用7+7+7+7计算出结果。

生我认为难记的口诀也是“四七二十八”,(展示图5)但我画的图是竖排的。如果忘记了,既可以想4个7相加的结果,也可以想7个4相加的结果。

生我认为难记的口诀是“五七三十五”,但其实我只要知道“四七二十八”,再加7就行了。

生我认为难记的口诀是“六七四十二”,我觉得还可以根据“六六三十六”来记,只要再加一个6就行了。

概念的真正形成需要经过内化、吸收的过程,比如,学生虽已自主编制出7的乘法口诀,但并不代表每位学生都能准确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都能用联系的方法准确记忆。促进概念的内化,教师应摈弃一味追求热闹、好看的形式化作风,而为学生提供展现难点的平台,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表征,直面认知困难。这一过程中,学生或是借助数形结合,自主突破了难点;或是受同伴的启发,完成了自我完善。这些原生态的思考,带给学生的是学习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四、问题引领,应用巩固所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还要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乘法口诀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发明,经由乘法口诀这一桥梁,人们最初的加法思维逐步过渡到乘法思维,从而更便于解决实际问题。

《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师在“编口诀”“记口诀”之后,安排了“用口诀”环节。在“乘法口诀有什么用?”这一问题的统领下,首先让学生完成基本的乘法计算,目的既在于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意识。然后,呈现多样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自主寻找与口诀相关的信息,继而自问自答,用算式来表征问题。比如,7×4=28既可以表示4只七星瓢虫身上一共有多少个点,也可以表示一首七言绝句一共有多少个字,还可以表示4个星期一共有多少天……思维可以继续扩散,同样的一道乘法算式可以记录生活中的多元信息,从而解决多样问题。并且,教师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不同的信息与问题的实质都是求几个7相加的和,而翻倍思维相比求和思维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更为简便。同时,在交流问题“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借助乘加,可以借助乘减,可以直接从月历卡上看出这个月的天数。这既帮助学生体会口诀运用的价值,更渗透辩证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乘法口诀不一定是最简便的。

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归具体,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而且引导学生经历了模型建构的过程。学生不但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还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进而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和良好情感。

*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小学‘童化数学教学实践研究”(编号:L/2018/3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于青.运用变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生长过程——以“等量关系”教学为例[J].中国教师,2019(7).

[2] 提秀雷.“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J].小学数学教育,2019(18).

[3] 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4] 唐剑岚.数学多元表征学习及教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结构化口诀乘法
顾丽英: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借助问题情境,让结构化教学真实发生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巧记乘法口诀
关于线性变换乘法与矩阵乘法
乘法猪
三八等于多少
口诀法解一元一次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