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李渔

2020-10-09 11:32庄向阳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李渔

摘 要:用一个头衔介绍李渔是困难的。早年,当人们称他为著名包装设计师时,无疑忽略了他的艺术家身份;如今,当人们称他为艺术家时,则又忽略了他作为设计师的重要经历;若因为他的作品参与了当代艺术展览“看见未来”的展出,称他为当代视觉艺术家,又似乎忽略了他沉浸在传统艺术里的悠长岁月……毕竟,李渔是如此多元的一位艺术实践者,他的艺术探索是多面向的。

关键词:李渔;艺术角色;艺术探寻

一、作为艺术家的设计师

李渔(图1)年少成名,他二十五六岁便成为中国包装设计师的代表,进入世界包装设计领域的前沿。1988年,他获得香港龙杯包装设计金奖,开始步入国际包装设计界的舞台。同年,他以“黄龙玉液”“湖之酒”的系列包装设计第一次获得“世界之星”包装设计金奖,该奖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世界包装组织设立的全球包装设计领域的最高成就奖,有全球“包装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1989年,他又以“中国金酒”“名茶套装系列”获得“世界之星”包装设计金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累计21次获得该奖项,成为全球获得该奖项次数最多的中国设计师。

即使李渔在包装设计领域获得的巨大荣誉有偶然因素,也不能否认李渔在艺术上的积累与修炼为他的包装设计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养分,使他的设计出类拔萃。如今再回头看李渔当年的获奖作品,会发现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相当自觉、自如、娴熟。譬如“湖之酒”(图2)的包装设计,外包装是由数根竹简形状的竹片串联而成,上书篆体的“湖之酒”三个字,竹片由两组绳子捆扎着,犹如待打开的竹简古册。绳子解开后是内衬,一方印有李渔手写的黄酒源起与特色的古诗词黄色小巾。解开内衬,一个造型古拙的陶瓶才现身,商品相关的文字均以一种介于篆隶之间的文字书写。瓶颈封口以笋叶外包,系上中国古代的方孔钱。这样的设计在各种新潮设计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不算新鲜,但在当年,中国商品几无包装,这款“湖之酒”的包装设计效果不啻是轰动性的,令来自国际包装界的评委们不由得刮目相看,并给出了“神秘东方的再现,龙文化的最高结晶”的高度评价。

李渔接触包装设计并進入这一领域,有两个重要节点:一是1981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现为长沙理工大学)工艺绘画专业,二是1984年大学毕业,分配至当时的湖南省外贸厅工作。到外贸部门报到后,社会的期望、领导的嘱托都使李渔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湖南是农业大省,各种农产品的出口额却非常有限,而包装正是限制出口的瓶颈之一。单位也为他的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选派他连续参加了三届由联合国组织专家开展的援华特训项目,他因此有缘见识国际设计大师们的品牌设计,从大师们身上学习现代设计理念。经过培训以及跟境外同行的交流,李渔迅速进入了角色,完成了从艺术家向知名设计师的转变。

但若因为李渔在包装设计领域的成就便忽略了他的艺术家角色,恐怕也无助于更好地理解他。1981年升入大学当年,18岁的李渔便以版画作品《擂茶》参加了全国美展。擂茶是李渔故乡益阳桃花江一带的风俗,人们家中来了客人,便会擂茶待客。可以说,这幅作品是李渔此前十年艺术探寻的证明。

大学三年是李渔生命中一段重要的艺术时期,李渔学的是国内大学里较少开设的工艺绘画专业。20世纪80年代初,新生的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学习对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设有壁画系,主张振兴中国当代壁画的大家正是国徽的设计者、艺术大家张仃先生,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工艺绘画专业也是在他的建议下开设的。工艺绘画专业的开设,既体现了绘画的专业性,又呼应了时代对人才的需求。1981年,工艺绘画专业首次招生,李渔是第一届,全班同学一共才15人,可谓凤毛麟角。学校不仅汇集了李天玉、李立等湖南艺术名家,开放的教育环境也让年轻的李渔能与诸多艺术大家零距离接触,张仃、吴冠中等名家都不时应邀来给他们授课,张仃后来还成了李渔的忘年交,亦师亦友。李渔说,大学三年是奠定其终生艺术基础的时期。这一阶段老师们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向他们传递了中国传统的艺术观,李渔也偏重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和研究,从很基础的科目和训练开始,逐渐沉入到艺术的每一领域。正是在大学的黄金时间里,李渔完成了必要的艺术修炼。

二、作为设计师的艺术家

在湖南省外贸厅工作的数年时间里,李渔实现了从设计新锐到著名设计师的飞跃。那几年,也是李渔生命中的激情岁月。李渔说:“那些日子,我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上班,满脑子都想着怎样把工作做到最好;晚上,他沉醉在书法、绘画的艺术天地里,写意画、工笔画、版画,甚至瓷板画,此外还有书法、篆刻(图3),每一领域他都有尝试。

身为设计师的李渔,从来不曾忘记艺术,哪怕是出国考察,他的行李里也打包有笔、墨、宣纸等绘画工具,无论行程多么辛苦,旺盛的创作激情总会使他留下自己喜欢呈现的作品。1986年,李渔作为湖南省经贸团50名成员之一,前往北美开拓出口市场。行程的第一站是纽约。一个飓风天的下午,李渔从酒店窗口向外望去,看到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纽约远远近近的建筑都显得又小又矮,他立刻铺平宣纸,用水墨画下了这一时刻的纽约。纽约每天都接纳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一个来客都有自己的纽约印象,但李渔笔下的纽约印象却能以其独特的视角流传至今。

1991年是李渔艺术生涯中又一个重要节点。这年湖南省在深圳设立一家国有设计公司,李渔成为这个公司的负责人和首席设计师,深圳从此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一站。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工作节奏快,这些都使李渔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变化,艺术创作成为他精神的出口,表达更成为他的内在需求。当李渔的设计走向更开阔的市场之时,也意味着他的艺术将迈入新的天地。

“鱼系列”作品(图4、图5、图6)正是李渔在这一阶段突然迸发的、让他充满激情的题材,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渔创作了各式各样的鱼。“年年有余”是无数代中国人内心的向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鱼代表吉祥如意,代表一种生活的幸福。李渔从小生活在洞庭湖畔,在他日常生活中能经常看到鱼。在生活困难的年代鱼更是弥足珍贵,不仅弥补了食物的不足,而且保证了人们的营养。对于鱼,李渔一是见得多,二是吃得多,对鱼的情感可谓深厚。画鱼,正是李渔对一个时代的怀念,对一种生物的致敬和感恩,此外,对于学佛的李渔而言,画鱼还是一种精神上的省思。正因为李渔在“鱼系列”作品中寄托了太多的东西,这套作品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甚至全部作品都被一位纽约的藏家所收藏。

三、在传统中淬炼,但不停驻

在传统的窠臼里

在李渔的艺术辞典里,传统与现代是两个不容忽略的高频词,两个词常常纠缠在一起。对于李渔而言,他来自传统,在传统中淬炼过,他的艺术观念首先是从传统中生长出来的,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传统的窠臼里终究无法容纳下他的现代艺术理念。

在李渔看来,艺术是无法复制的,哪怕是艺术家自己,也没办法将自己的作品复制得一模一样,即使能复制得一模一样,也没有任何价值。早在年轻时,他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自觉。他常常说,第一不能模仿老师,第二不能全听老师。要听谁的?听从传统的召唤,一定要去研究传统,沉进去再跳出来,这样才能明白自己应该走什么路。

来到深圳以后,遇到不少同學旧友,大家围绕在一位老师周边成立了一家工笔画研究会,时间长了,大家便酝酿办一场艺术联展,每人限交10幅作品。多数会员纷纷按照老师的艺术风格提交作品,清一色的工笔画,但是李渔却提出交3幅工笔画,7幅写意画的设想。经过老师的特许,李渔按照自己的设想提交了作品。作品展出,听到的是一片质疑之声:谁这么画过蜻蜓?工笔画的尺寸通常不大,历来画蜻蜓,画中的实物也多保持原物大小,但李渔却把蜻蜓画成了整张宣纸一样大。在李渔看来,传统工笔画画得再工整,画得再仔细,也不敢把一个细小的物体放大来画,害怕放大以后不知道怎么处理,但李渔却偏偏这么画,因为他坚决不做传统工笔画的“复印机”。

坊间的一位爱好者看了李渔的《仙人掌》(图7)——一幅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的作品,质疑道:“自己老家在广东沿海,那里有很多仙人掌,但我们老家的仙人掌不是这个样子”。李渔答道:“你说得太对了,我画的不是你老家的仙人掌,画的是我老家的仙人掌。”以像与不像来评价作品,以古人或老师的艺术尺度来进行绘画创作,在李渔看来,这些还远未触及艺术的真谛,每一位艺术家都出自传统,但只有冲破传统,才可能有创造,才是艺术的正途。

四、以现代艺术对话传统

2017年12月31日,李渔个展“心画——李渔当代水墨艺术展”在深圳保利艺术空间开展。这既是以往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一个新的艺术时期的开启。“以心入画,画自心生”,展览的主题里包藏着李渔的初衷,他希望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的形式与现代艺术理念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8是在该展览中展出的金鱼装置作品。

李渔的艺术探索从材料开始。古人说“墨分五色”,意指墨和水调和后可产生丰富的色彩,古人在艺术探索的同时,也在进行材料的探索。李渔把古人的做法扩大到矿物色、植物色,他一向喜欢藤黄和曙红,在李渔看来,这两种颜色在宣纸上表现得特别干净,通透明亮而沉稳,可爱而柔美,似山,像水,更像舒缓流动有温度的气息,有时会像瑟瑟跳动的音符,像缠缠绵绵的爱。有人说,五色的墨似乎成了李渔水墨绘画表现的“个人品牌”。

“有人画了一辈子的画也不明白在画什么”,李渔曾经如此批评。他说:“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创作者其实都是在画自己,创作是内心生命和思想的表达,艺术就是人,艺术就是内心,没有别的东西。”对李渔来说,画就是他的“日记”或沉思录。他曾经创作了一批以“日记”为主题的作品,例如《心经日记》《大海日记》《荷日记》等等,这些作品记录了李渔艺术创作时的所思所想,甚至心态,每一幅作品都是他彼时内心的“波”谱。

2019年7月,由招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联合深圳非标题艺术文化有限公司策展的“See the Unseen看见未来·国际当代互动与沉浸艺术展”在深圳前海蛇口价值工厂开展,展出了包括中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美国等多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展出作品中,李渔的当代水墨画《易经心得》引来了很多观众驻足。大约20年前,李渔开始研习《易经》,《易经心得》(图9)正是他研读《易经》之后的创造。

看了《易经心得》,不少人会疑惑:这是水墨画吗?这幅作品用油画布做底,上面裱上宣纸,看似不伦不类。可是对李渔而言,这正是他研读《易经》的心得,这是他作为现代艺术家与古代经典的对话,与伟大思想传统的对话。正如他所言,我们不是研究古典绘画的表达,我们要表现的是一个当代艺术家对一个思想、一种观念的新的表达,而且这种新的表达必须是前无古人的,理当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可以说,经历了数十年的艺术探索,李渔早已建构了自己的艺术天地,在这片天地里,他就像国王一样自在,拥有着无限自由和至高的权力。

作者简介:

庄向阳,博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媒介话语研究。

猜你喜欢
李渔
李渔的“不可诠解”
学学李渔的养生经
李渔防盗版
不敢不乐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倚帝客
李渔保健有“怪招”
李渔的“行走坐卧”养生法
李渔保健有“怪招”
嗜好可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