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旗渠讲好中国故事的四维逻辑与实践

2020-10-09 18:02郭晓会
文存阅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红旗渠中国故事逻辑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新时代宣传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诞生于上世纪60年的红旗渠,因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传承实践,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教材。新时代,红旗渠干部学院不断挖掘红旗渠资源,探索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机制。

关键词:红旗渠;中国故事;逻辑;实践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新时代宣传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因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传承实践,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教材。近年来,红旗渠干部学院作为弘扬红旗渠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挖掘红旗渠精神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一、红旗渠的诞生

林州,原称林县,地处河南省最北部太行山东麓,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在红旗渠建成前,“荒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是当时林县的真实写照,“掘地尽石,凿井无泉”是林县人民求水无果的惨痛记忆。“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据史料记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500多年间,林县曾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其中大旱绝收30多次,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对水的期盼成为林县人祖祖辈辈的梦想。直到20世纪60年代,十万林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苦战十个春秋,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于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大兴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二、用红旗渠讲好中国故事的四维逻辑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講清楚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深入阐释中国发展进步的路径、轨迹和原因,用事实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民生安排的正当性、合理性。修建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旗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风格、文化底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教材。

(一)内在理论逻辑

红旗渠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典型成果。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红旗渠修建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实事求是,在长达10年的修渠岁月中,林县县委始终把让人民早日喝上红旗渠水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实处,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执行,一以贯之的坚持为了人民的原则。红旗渠的修建体现了“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其蕴含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先进理论的成果载体。

(二)内在政治逻辑

红旗渠的修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旗渠能够成功修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1965年《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党的领导无处不在》写道:“林县人民的革命精神,是在林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树立起来、坚定起来的。”红旗渠修建的初衷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的吃水难题。尽管修建过程历尽曲折,依然坚持奋斗十年,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终成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是做不到的。《人民日报》曾两次发社论称赞“林县县委是全县人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核心”。红旗渠的成功修建体现出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在组织领导人民谋取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强大的政治优势。修建过程中林县县委坚持实事求是,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通过理论学习、宣传教育、广树标兵等方式加强思想引领,依靠坚强的组织堡垒、发挥县委领导核心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千军万马汇集到修建红旗渠的战场上凝聚起磅礴力量。

(三)内在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向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林州人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修建红旗渠、弘扬红旗渠精神建设家园是中国建设、改革、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了改变生存困境,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经过10年“战太行”艰苦奋斗,引来漳河水,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与大庆、大寨一起被称为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一个典范,载入中共党史。80年代,林县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凭借修建红旗渠锻炼的技能,组建建筑工程队,十万大军“出太行”,稳定地解决了温饱问题,林州建筑遍布全国,成为响亮的品牌。90年代,林县人民以再造一个“红旗渠工程”的伟大气魄,开始向工业化和小康进军的“富太行”目标,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全面进步。进入新时代,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清洁家园、乡村振兴、县域治理三起来等各项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美太行”的征途使林州建设成为一个山清水秀的人文山水城市。

(四)内在实践逻辑

红旗渠的建成,在当时成为了国外人士了解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一个宣传窗口。1970年林县获得中共中央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当时很多到访中国的外宾都莅临红旗渠参观。1971年至1980年先后来林县参观的外国党政领导人、驻华使节、国际知名人士、海外著名华侨华人等多达一万多人,涉及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1974年2月25日,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来林县参观,称红旗渠是“中国的又一座万里长城”。197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率团参加联合国会议,在联合国放映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红旗渠》,引起了很大震动。从此,红旗渠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红旗渠的故事在世界范围产生了积极而巨大的影响,提供给世界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中国故事,作为一个创业成功的范例丰富了中国经验。

三、新时代红旗渠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实践探索

进入新时代,红旗渠干部学院紧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探索红旗渠精神走向世界新途径,经过实践探索,学院创建了一套适合外事培训的课程体系,并在已承接的外事考察团组中获得应用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一)丰富课程内涵增强针对性

红旗渠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学院创设了“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感受中国文化;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突出党的领导;讲好红旗渠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奋斗故事,突出中国发展”的涉外培训课程体系。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领导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党带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让考察成员认识红旗渠,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认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感染力

学院结合考察实际,按照“即时即景、随地随景”的理念,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展示出来,创新方式,多维度、多方面、多视角组织设计,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展示出来,创设了“流动大巴课堂”“考察即景课堂”“文化情境课堂”等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做到无处不课堂、无处不知识、无处不变化,让考察成员能在细节中感受中国文化,在细节中做到真思真学真悟,真正达到了“眼见实景、身处实境、互动交流”的教学效果。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全面诠释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让考察团组感受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三)健全教学机制确保高质量

学院始终把外事培训工作作为重点工作、重要工程、重點项目来抓,成立外事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与省市组织部、省市外办及合作院校建立领导支持、资源共享、全方位服务等机制,形成了上级领导、合作单位、地方政府“三位一体”沟通协调机制。并制作翻译多国版本的外事教材,确保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做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营造形良好氛围。

红旗渠不仅仅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和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下一步要不断在内容上寻找契合点,在形式上寻找融合点,在服务上寻找亲情点,积极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红旗渠志[M].三联书店,1995:7.

[2] 张福海.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J].求是,2018(21).

[3] 李妲,张衡.红旗渠精神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启示[J].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6(3):94.

[4] 宋铮.党的领导无所不在[N].人民日报,1965-12-18.

[5]郝建生.新中国经济70年·大规模农村水利建设|亲历者郝建生:叔伯们修出了“人造天河”.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EB/OL].2019(18).

[6]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决定[N].河南日报,1993-8-30.

[7] 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红旗渠志[M].三联书店,1995:407-412.

作者简介:

郭晓会,红旗渠干部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红旗渠精神。

猜你喜欢
红旗渠中国故事逻辑
逻辑
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
河南省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发挥地方红色资源作用 培育新一代红旗渠精神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