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化思维的设计驱动产业升级路径与方法研究

2020-10-11 06:23郑刚强孙嘉伟李沛钊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9期
关键词:模块化升级驱动

郑刚强,孙嘉伟,李沛钊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引言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生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设计作为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进行统筹的概念,若能够充分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协同企业创新,增强产业链的稳定性并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定会对中国经济大有禆益。设计思维融入产业并助力社会发展将会是一个长期、高效的创新型整合模式。

一、设计的模块化思维内涵与驱动产业升级概念

(一)设计系统下的模块化思维内涵

模块化设计思维最早由国外引入我国。其是以功能作为核心对不同功能特性的模块及分模块进行详细与标准化划分,用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种变型设计方法。在产品设计和生产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模块化设计的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推广,并加速了设计与生产革命性的发展。模块化以较高的互换性、经济性、整合性巧妙地将设计、功能与性能进行合理协调,同一功能模块可以在基品、异品甚至是跨系列产品中使用,这也说明了它具有在较大范围内通用化的特征,既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的功能型结构产品,又能较为经济地用于小批量产品的生产。通过设计整合多样模块,系统归纳部件特征,使最终的产品与系统合理地运行。

(二)设计驱动产业升级的概念

设计驱动产业升级,是把设计战略、策略、理念与方法植入产业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以设计战略融合各类创新要素构建协同创新赋能系统,推动产业与企业转型创新升级发展。运用设计思维从本质上改变或解决企业升级进入到深水区时所遭遇的难题。将既有的、实用的方法加以适应性调整,结合到产业升级的路子中来。以成熟推进、创新突破为基础,用设计战略为产业创新增能效补短板。具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端驱动,通过前端设计理念的融入,尽早完整规划产业链的区块分工,增强产业发展的先发竞争力;中端驱动,在产业中接入设计思维与产品创新战略,拔高既定产业发展质量,高效达成最终目标;后端驱动,引入品牌创新战略,通过新媒体传播驱动市场增长。同时,将产业的升级过程重新分析,找出可降本增效的切入点,做好备案记录为下一次的产业升级蓄力。另外,可结合产业资源,把企业改造为生态链型创业孵化平台。

> 图1 企业产业链模块协同工作框架

二、产业系统下模块化的构成要素

(一)产业系统

从宏观角度,产业体系可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的各项产业的占比各有不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产业体系主要由服务业发展比较成熟的产业组成。通常服务产业占整体GDP的70%左右。而部分发展中国家,产业体系主要是由工业化进程比较成熟的产业组成。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定上升。结合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可将产业内部主要组成的体系称之为“系统”。以工业制造企业为例,它的系统就包含了设计、研发、开模、生产、组装、包装、管理和财务等各元素。各元素的多元协调,同步有序运行,构成了工业制造产业的系统。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元素的丰富程度也会随之不断增加。所构成的产业系统也会更稳定和牢固,同时潜在的风险与日俱增。系统内部元素的活跃度与增长量难以控制。所发展的方向是否符合产业升级趋势也很难掌握。这就急需人为的管理介入,协助产业系统向着更稳健、利益更大化的目标迈进。

(二)产业模块

在产业系统下,模块化的元素清晰可见。在工业制造产业中不难发现,企业会将设计、生产、包装、物流等区块做一定的划分和管理。企业规模越大,其内部划分越详细、岗位分工越具体。因此可将各工作单元看成是每一个功能模块。根据工期的调配、任务的需求不停地运转,这也就形成了产业系统下的产业模块。通过模块化的分布对企业内部的每一块细部工作加以管理,最基本的产业工作模式就可以开始了。如何能够更高效、更经济地完成每一次生产任务,并高质量地完成产业升级又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这里可以充分利用模块化设计的理念,将设计融入产业升级,更好地管理和提升企业效益。(图1)

(三)产业部门的构建机制创新

针对我国众多的工业制造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好产业部门的构建尤为重要。可把每一个细小的部门都看作是一个功能模块来优化。通过模块间的稳定协作,自由定向组合成多元化创新型的产业体系,以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实力。

从模块化的思维来看,可将企业核心部门(即构成生产制造体系的骨架部门)先行划分开来,如产品设计部、销售部、工程部、生产制造部、产品装配包装部、仓储与物流运输部等。然后对部门之间的联系纽带和部门整体的统筹管理进行划分,如各财务部、管理团队、商务谈判团队及各部门的协商联络员。通过对企业部门的模块划分,可以清晰且详细地了解生产流程及各部门动态,更好地帮助管理企业。同时,降低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重复率,达到降本增效的设计目的。而当前的众多大型制造企业仍然受限于内部模块不完善或不成熟,需通过外部合作从而实现生产链的完整运作。如美的公司的一些设计项目与众多公司达成了合作,冰箱事业部与某著名工业设计顾问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定期推进产品更新换代。

> 图2 吉利汽车研究院组织机构及业务分工图(资料来源:吉利汽车研究院宣传册)

三、产业模块设计的运用路径

(一)模块化设计驱动产业整体升级

通过模块化设计划分和管理企业内部,可为企业升级整体赋能。通过将产业部门的模块构建进行梳理,从中可看出,创新机制产业部门的构建对各部门内部管理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有所加强。这一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进部门内部系统的完整化、标准化,降低企业管理的精力和成本。增进部门之间沟通的同时,又可以更加灵活地发挥企业的创造力和能动性,降低部门约束、及时做出需求调整,提供给企业最大柔性。通常我国的工业制造产业分工较为固定,作业时的交流协同较少,多以完成分内工作为己任,时间过久便会产生肢体疲劳、情绪懈怠的不良循环,从而降低生产的实际效益,严重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通过产业模块划分,对各部门职责功能细化,可促进内部升级、协同外部进度,带动企业整体高效运转。

例如顺德云致远金属制品公司的现行模式,是将各产业部门独立分开,同时相互之间又通过密切的交流协作、信息共享等方式展开企业生产,并定期由主管部召集部署阶段性任务,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工作封闭、效率低下等难题,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模块中的活跃要素,齐心协同产业发展以达成企业预期内的高额盈利。通过模块化的设计达到在效率和效益上为企业升级整体赋能的作用。

(二)模块化设计驱动产业各端分区

产业各端的模块化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各端部门来讲,做好项目对接、信息共享、经验传输时其承用模块化理念的重心,同时界定好自身的作业功能也必不可少。让自己的部门更具特色,更具鲜明的工作能力与协作优势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系统。只有对接好各生产部门并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能体现出模块化在设计驱动产业各端的分区赋能。充分发挥企业整体性能的前提是做好产业内部各单元的本职工作。通过内部各纽带紧密联系,同心用力,方可推动企业整体行稳致远。而产业内部的模块化要求正可以给予分区能量,铸造牢不可破的产业运行基础。

以吉利汽车为例。吉利设计院共分为5大职能模块,25个部门,85个科室。综合管理模块、整车开发模块、总成开发模块、开发支持模块和产品工程模块,在每一个模块中都设置了与设计相关的部门。这里的产品战略策划部既是研究院内所有设计项目的起点,又是企业与外部资源对接的重要节点,并把握着汽车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这种通过设计驱动产业各端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吉利汽车的生产效益。(图2)

> 图3 企业间并进生存的协同共生法框架图

四、产业模块设计驱动方法

(一)高效运行的前端设计法

在产业生产的前段时间,通过系统的设计充分规划产业链的运行模块和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沟通、生产的效率。“凡事预则立”,如何去做好“预”,是需要前端设计考虑的事情。划分好各从事部门,安排好相应的工作人员,通过运行、预测和实验筛选出相应的适合人选,并取消掉一些冗余员工,适当调整,方可在最基本层把握企业运行方向,确保生产高效运行。这与项目中的设计先行不同,作为一个产品从概念到落地确实需要很长一段流程,设计也正是处于生产链的前端,这里需要对产品的市场概况、用户需求、产品相关属性进行充分了解,并自行作出设计定位,给出解决方案,随后的生产工作方能开始。对于设计驱动产业来说,设计就是唤醒企业工作的可靠闹钟和企业运行的私人设计师。产业的升级程度和质量同样也取决于设计理念的运用,所以重视前端设计应作为新形势下设计产业化的第一要义。

美的公司的事业部就有一个很强的整合能力,对不同分公司、地区的技术力量进行整合,并在资金与软件、硬件等条件上着力投入,同时聘请海外的优秀管理人员管理整个研发中心。这种产品开发前的资源调配与规划对随后的工作运行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内部竞争的等同互换法

面对相同产业的不同企业,模块化理念更能够发挥自身灵活的互换性特点。规范的功能部门各司其职,固然是人们对众多企业的传统观念,同样,各功能部门为本企业工作服务也是理所当然,当我们用模块化的理念来设计整个行业的生产行为时,会更容易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去冗存精。

这里仍以顺德云致远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为例。在规划好的部门中,设计部在完成本公司的项目任务后,可协助其他的供应商进行金属制品的设计开发。同样,本公司的生产工作载荷较大时,将会抽出部分制件交予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完成,前提是这些公司的工作和管理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标准。故而充分运用各企业的冗余时间和剩余价值,投入到更多的生产企业利益当中来,不失为解决行业内部高效运行的最佳模式。同样各企业的相同部门之间也存在着不等的竞争,话语权往往掌握在生产实力较高的一方,从而确保产业标准和产品质量。在不断的交替协作、往复竞争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各部门取长补短促进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加以一定的约束(如商业和行业的底线不可触碰,企业与部门的利益不容损害等),同等互换的模式定会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地丰富与完善,推动产业质量的模块化升级。

(三)并进生存的协同共生法

随着模块的细部划分、各模块之间的密切合作,相互代换愈加频繁。也由于利益的广泛交织、技术与管理的标准化,这就使得企业间的协同共生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不仅如此,为了共同利益而长久性地并进共生,将会是这一模式的最佳进程。这样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将商业风险所带来的破坏降到最低,从而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生命力。同时也会促进中小企业的合并重组,形成新的企业规模,最终形成市场的垄断。并进共生并不意味着一切的事情都顺其自然地如期所愿,不能够处理好各模块之间的协调,提高各模块的生产质量,必然会使得企业步履蹒跚,甚至分崩离析。这就要求在企业并进的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摸清每一个功能模块。(图3)

做好恰当对接并及时升级产业理念,跟随时代进行整体模块的质量提升,方可为协同共生的模式增益。对于近些年兴起的众多设计公司、代工车间、营销公司、电商集团,即使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分一杯羹,但却很难长久立足。要么走向结合统一,要么扩充自身功能之外的其他“短板”从而丰富生产链,迎接新形势下的不确定挑战。

五、结语

人类的设计活动为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的大幅革新而存在,其内在的创造属性意在赋能产业模块重组、转型升级,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沿用老套思维模式。推陈出新,在企业生产制造的基本框架下创造性运用设计思维,灵活准确地契合企业发展进程,推动产业与设计、企业与院校的智慧联合产出,才能更好地驱动并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模块化升级驱动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模块化住宅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回暖与升级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