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

2020-10-12 14:12李祎高松林
神州·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成因大学生

李祎 高松林

摘要:本文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生理因素等客观方面以及个体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等主观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剖析。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

0引言

大学生本是一个朝气蓬勃、渴求探索新知识、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群体,然而,在各种现实压力和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给学生、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大学生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能力难以面对困难情境时产生的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危害的短暂紧急性心理失衡状态。目前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分为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三大类。发展性危机指大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遇到重大问题时引发的心理危机,通常具有可预料性,如新生适应问题、就业焦虑等。境遇性危机是指个体遇到突如其来、无法预测又难以控制的非寻常事件时所导致的心理危机,如自然灾害、亲人丧失、突发严重疾病等。存在性危机指个人面对重大问题需要做出抉择时所产生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如就业和考研的选择。

2.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分析

2.1客观因素

(1)社会方面

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处于急剧变革的关键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传统价值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这样的社会客观环境容易给人的心理带来冲击和变化,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社会阅历较少,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境时,容易引起心理和行为的失调。另一方面,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脑、手机这些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加快了社会各种信息的传播,一些媒体为博人眼球,频频报道各种自杀、杀人事件及其详细过程,给正处于困境和煎熬中的大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暗示或引发其模仿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

(2)学校方面

进入大学后,个体难免会遇到入学适应、学习压力、同学人际关系、恋爱情感、经济压力以及就业压力等一系列的问题,或遭遇一些重大事件的失败。大学生如果不能恰当地应对和处理各种现实问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调节,就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或长时间陷入焦虑、忧郁、痛苦等负面情绪中,并进一步采取不恰当的消极行为。

(3)大学生自身生理方面

大学生性生理的发育和成熟、身体疾病和缺陷等生理方面的发展和变化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冲击和影响。大学生受性生理发育成熟的影响,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有了进一步的需求,如不能合适地应对这些需求而出现沉迷于黄色影视、手淫过度或女大学生意外怀孕等事件时,无疑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打击。另外,大学生身体方面的缺陷在性意识觉醒后更容易让其产生自卑心理,而突发的严重躯体疾病也让大学生难以面对和接受。

2.2主观因素

(1)个体认知

个体对事件的知觉、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个体应对危机事件的知识经验等认知和思维方面的特点在个体决定应对行为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在面对外界刺激或压力事件时,如果对外界事物的认知相对偏激和狭隘,遇到问题容易夸大其难度或执迷于一点不能全面分析,同时对自身的能力、知识、信念、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周围可利用资源等没有合理的认知,对自我的评价过低,就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并导致个体丧失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另外,如果个体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并逐步形成了应对压力的模式和机制,就能够有效地减少紧张和焦虑,相反,个体的压力或紧张持续存在,危机便会随之产生。

(2)个体的人格特征

心理危机还受到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影响,容易陷入危机状态的个体具有某些特异性的人格特征。比如,内向性格比外向性格者更易陷入危机状态;情绪情感不稳定者遇事容易冲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偏执、多疑等不良个性特征影响对事件的正确觉知,个体更易采取不恰当的应对方式;而过高的自尊水平、成就动机让个体更加难以忍受和面对挫折及失败。

3.新時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3.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手段。一要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如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二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三要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危机意识。不少学生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和识别危机的经验,在其他同学出现危机先兆反应时难以甄别和上报,以致错过最佳干预时间,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危机教育,提高其识别和应对心理危机的技能。四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始终贯彻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要充分挖掘大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和力量,引导其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逐步养成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

3.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一方面,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可以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和事件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控制来自于客观环境危机源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学生可以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在活动中锻炼和发展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3做好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

学校应时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好潜在危机个体的筛查、预测、评估和提前干预工作,并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测查工作可采取阶段性普查和日常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在新生入学伊始对所有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建立心理档案,在毕业前夕等容易产生心理困惑的时期也要开展大规模的排查,对于筛选出来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及时进行心理辅导,防患于未然。另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定期的危机排查和结果上报,如每月一次,做到有高危个体能够及时发现和上报。

参考文献:

[1]苏婵娟.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11期.

[2]刘苑鑫.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与干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年34期.

[3]翁琳源.浅谈现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机制建设[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

课题名称:新时代大数据和融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创新性研究

课题编号:GZB1320079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成因大学生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