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术在颅脑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分析

2020-10-12 14:35李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6期
关键词:临床效果

李波

【摘要】 目的 分析颅脑肿瘤患者治疗中予以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88例颅脑肿瘤患者, 采用双色球抽签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4例。实验组采用乙状窦前入路方式切除肿瘤, 对照组采用右额眉上入路方式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情况以及治疗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后, 两组肿瘤压迫、消化道症状、视乳头水肿、神经系统发生率均明显降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压迫、消化道症状、视乳头水肿、神经系统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 实验组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分别为(87.15±4.65)、(85.95±4.76)、(85.20±5.15)、(86.40±4.20)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69.78±5.78)、(70.39±6.25)、(68.19±5.95)、(68.40±5.95)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肿瘤患者肿瘤切除术选择乙状窦前入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应用价值较高, 建议推广。

【关键词】 颅脑肿瘤;肿瘤切除术;乙状窦前入路;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18

在神经外科颅脑肿瘤极为常见, 而在发病初期临床症状却并不明显, 而发展到后期会呈现颅内高压表现, 如头痛、恶心等, 并且视力也会呈现下降的情况。颅脑肿瘤在临床上一般采用手术方式切除肿瘤, 有效阻断肿瘤生长, 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正常, 从而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有效改善。但是手术入路方式在保证手术效果中极为关键, 也是减少机体机体损伤的重要途径[1, 2]。本院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发现选择乙状窦前入路方式切除肿瘤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尤其是在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意义重大, 本次研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进一步分析, 分析内容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88例颅脑肿瘤患者, 采用双色球抽签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4例。实验组男24例, 女20例, 年龄32~68岁, 平均年龄(42.50±8.51)岁;对照组男26例, 女18例, 年龄31~67岁, 平均年龄(41.26±8.5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 并自愿配合, 对知情同意书进行签订, 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审批。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前对各项检查进行完善, 利用影像学检查, 对肿瘤大小和部位进行明确, 对手术方案进行制定。两组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 而入路方式有差异, 实验组采用乙状窦前入路方式, 具体手术方案为: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 手术体位置于侧卧位体位, 将躯干和头部适当抬高20~30°, 将肩部适当抬高, 固定于头架上。从耳前颧弓位置实施切开, 向耳上方延伸, 乳头后1 cm为切口下方, 切口呈現问号状, 将岩上窦上和乙状窦前切开, 呈现弧形, 将颞浅筋膜暴露出来, 对颞肌实施分离, 暴露颅骨, 将蛛网膜切开, 脑脊液向外实施引流, 暴露肿瘤, 实施切除[3-5]。对照组肿瘤切除术采用右额眉上入路方式, 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 手术体位置于仰卧位体位, 常规处理和消毒患者面部皮肤, 作横切口于眉毛内、眉毛上缘, 切口大于5~6 cm, 将皮下组织切开, 一直到骨质。软组织应用骨膜玻璃器实施推开, 应用环钻实施钻孔, 一直到硬脑膜, 将骨瓣取出。显微镜辅助下将额极抬起, 将视交叉池、颈动脉池打开, 对脑脊液实施吸取。电灼肿瘤血管, 将肿瘤壁切开, 肿瘤组织应用吸引器实施吸取。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均实施抗感染治疗, 并对并发症进行预防。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情况以及治疗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患者临床症状包括肿瘤压迫、消化道症状、视乳头水肿、神经系统。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LO-C30)评价患者治疗后6个月后生活质量, 评价项目包含4项, 即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 均100分为满分, 生活质量与分数呈正比[6]。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情况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肿瘤压迫、消化道症状、视乳头水肿、神经系统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肿瘤压迫、消化道症状、视乳头水肿、神经系统发生率均明显降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压迫、消化道症状、视乳头水肿、神经系统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6个月, 实验组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分别为(87.15±4.65)、(85.95±4.76)、(85.20±5.15)、(86.40±4.20)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69.78±5.78)、(70.39±6.25)、(68.19±5.95)、(68.40±5.95)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上颅脑肿瘤较为常见, 一般情况下由于肿瘤生长速度、性质、位置不同也会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患者多数由于肿瘤所表现的占位效应症状表现为颅内压增加, 如果肿瘤继续生长会对大脑皮质功能造成压迫, 损伤脑功能, 临床症状表现为偏瘫、癫痫等[7]。颅脑肿瘤传统手术方式为开颅手术, 具有较大的创伤性, 需要较大的切口, 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脑组织和神经血管造成损伤, 导致术后感染发生, 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内科治疗和对症治疗也为常用的治疗方案, 主要针对手术无法耐受的患者, 采用放射治疗对患者症状进行改善。但是放射手术方式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导致各种不良情绪产生, 因此, 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开始广泛应用于颅脑肿瘤治疗中, 显微手术与肿瘤大小、实际病情、病灶位置相结合, 对不同入路方式进行选择, 可将脑组织和神经血管创伤减少, 促进手术风险显著降低, 并且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在显微镜的辅助下, 医生的手术视野较为清晰, 针对较大直径、不规则生长方向、较广侵袭范围、侵袭性较大的肿瘤, 借助显微镜观察较为清楚, 以此彻底切除颅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具有较小的创伤性, 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仅需要较短的手术时间, 肿瘤切除率较高, 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此治疗方式可成为颅脑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显微手术在切除颅脑肿瘤过程中针对肿瘤位置不同, 手术入路方式也不同, 促进手术安全性和准确性提升。在肿瘤切除术治疗中采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肿瘤, 针对枕骨大孔前缘、斜坡、蝶-针软骨结合部、岩尖部内听道、蝶窦后壁、鞍背等效果明显。乙状窦前入路开展肿瘤切除术, 在手术过程中较小牵拉颞叶和小脑, 可对患者面神经、迷路、耳蜗、内耳结构、神经进行有效保留;可将肿瘤血供进行尽早阻断, 可将肿瘤实现多方位切除, 具有明显的优势[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两组肿瘤压迫、消化道症状、视乳头水肿、神经系统发生率均明显降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 实验组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研究显示颅脑肿瘤>90%患者呈现颅内压升高的临床症状, 与病变特征、周围组织结构、生长部位相关。本次研究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肿瘤压迫、消化道症状、视乳头水肿、神经系统, 导致其临床症状产生的原因可能为肿瘤生长压迫附近脑组织, 压迫颅内神经, 导致头痛发生, 损伤脑区的控制内分泌功能, 导致内分泌发生失调。显微外科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较为成熟, 具有较快的恢复速度, 采用乙状窦前入路方式, 可清晰分辨微血管和重要神经, 在切除肿瘤的同时, 可避免损伤脑组织。本次研究结果与牛鹏坤[9]结果中颅脑肿瘤肿瘤切除术治疗中采用乙状窦前入路方式的开展效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颅脑肿瘤患者肿瘤切除术选择乙状窦前入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应用价值较高, 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敏. 不同显微外科手术入路在颅脑肿瘤治疗中的效果及预后研究. 当代医学, 2016, 22(1):37-38.

[2] 孙建军, 付绳明, 秦立冬. 显微外科手术经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方法及近远期疗效. 当代医学, 2019, 25(11):137-139.

[3] 王峰. 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效果分析.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 15(16):45-46.

[4] 童瑜. 用显微外科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脑肿瘤的效果对比. 当代医药论丛, 2018, 16(15):23-24.

[5] 白音那木拉. 不同显微外科手术入路在颅脑肿瘤治疗中的效果及预后研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60):40, 44.

[6] 靖明. 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疗效分析.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6, 18(9):72-73.

[7] 张衍, 张辉, 岳四海, 等. 显微外科手术对颅脑肿瘤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10):53-54.

[8] 王勉, 高金华, 吴高远, 等.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脑膜瘤32例临床分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6, 15(6):610-613.

[9] 牛鹏坤. 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术在颅脑肿瘤治疗中的近远期疗效.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 26(11):36.

[收稿日期:2020-04-07]

猜你喜欢
临床效果
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宫颈扩张临床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早期应用大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