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静息心率的管理及预后的研究

2020-10-12 14:35陈星宇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6期
关键词:死亡率冠心病

陈星宇

【摘要】 目的 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对患者静息心率(RHR)的预后价值。方法 40例心率为85~110次/min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2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药物进行心率控制,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未接受药物进行心率控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情况、死亡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心血管心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二尖瓣环E峰与A峰比值(二尖瓣环E峰与A峰比值)、二尖瓣环E峰(MVE)、二尖瓣环A峰(MVA)、二尖瓣减速时间(MV-DT)、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及治疗前后心率变化。结果 治疗前, 实验组心率为(94.2±7.3)次/min, 与对照组的(99.3±8.9)次/min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心率为(65.4±9.3)次/min, 优于对照组的(91.3±9.7)次/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压为(127.8±14.3)mm Hg(1mm Hg=0.133 kPa), 与对照组的(129.8±17.3)mm Hg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死亡及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例数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F、E/A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LVEDV、LVESV、MVE、MVA、MV-DT、LAVI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术后对心率的控制可对其心血管产生积极的影响, 可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并能够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对于冠心病患者术后的保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静息心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死亡率;冠心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19

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 RHR)又称为安静心率, 是指在清醒、不活动的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依靠运动使心功能得到锻炼、保持适当体重、戒烟与限酒等均可使静息心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缓慢而稳定的区间。过去60年人类积累的流行病学数据发现, 静息心率的升高可能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CV)诱发的死亡率相关[1], 无论在普通人群中还是在已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均如此[2-4]。既往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提示, 药物降低静息心率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病情改善和人群的死亡率降低相关。静息心率在临床风险预测模型中, 如全球注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GRACE)评分冠状动脉综合征, 有着重要作用和积极的研究意义[5, 6];临床试验结果还表明, β受体阻滞剂和其他降低心率的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的改善有利作用[7, 8]。当代临床结果预测模型, 如GRACE评分, 也将入院心率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但作为独立危险因素,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还较少[9]。静息心率是否对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的患者的病情有重要意义, 更是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对患者静息心率控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非紧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比较研究, 一组患者使用药物进行心率控制, 另一组患者没有接受心率控制。此后每年对患者心血管健康状况进行随访。研究表明, 进行心率控制的患者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均有显著性的降低。说明心率管理对冠心病患者术后的心血管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确诊的并接受非紧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40例作为实验对象, 患者的术后静息心率在85~110次/min。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是根據赫尔辛基宣言进行的, 并得到当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20例。实验组男12例, 女8例;平均年龄(65.8±14.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7.3±12.7)kg/m2。对照组男11例, 女9例;平均年龄(63.8±11.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6.8±14.9)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试验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进行心率控制, 使平均静息心率控制在75次/min以内, 对照组患者未接受药物进行心率的控制。静息心率的测量在术后第2天进行, 患者仰卧位休息5 min后进行心电图的记录。患者出院后, 要求患者自行在家进行心率测量并进行记录。每年对患者心血管健康情况进行电话随访, 记录患者出院后两年半内不良心血管病变事件的发生次数及患者自行在家记录的心率情况。参与实验的患者中, 术后有高血压的患者均服用常规血压控制药物, 使收缩压维持在130 mm Hg。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情况、死亡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心血管心指标(LVEDV、LVESV、LVEF、E/A、MVE、MVA、MV-DT、LAVI)及治疗前后心率变化。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变化比较 治疗前, 实验组心率为(94.2±7.3)次/min, 与对照组的(99.3±8.9)次/min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心率为(65.4±9.3)次/min, 优于对照组的(91.3±9.7)次/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变化比较 实验组治疗后血压为(127.8±14.3)mm Hg, 与对照组的(129.8±17.3)mm Hg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死亡情况及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 实验组死亡及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例数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4 两组患者心血管指标比较 两组LVEF、E/A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LVEDV、LVESV、MVE、MVA、MV-DT、LAVI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Jeger等[10]的研究表明, 在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中, 术前静息心率是主要且独立的非心脏性手术后全因死亡率的长期预测因子。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还表明, 对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的患者而言, 手术过程中的心率也预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死亡率, 患者发生心肌梗死与死亡率增大的临界心率值为80次/min。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 实验组心率为(94.2±7.3)次/min, 与对照组的(99.3±8.9)次/min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心率为(65.4±9.3)次/min, 优于对照组的(91.3±9.7)次/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压为(127.8±14.3)mm Hg(1mm Hg=0.133 kPa), 与对照组的(129.8±17.3)mm Hg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死亡及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例数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F、E/A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LVEDV、LVESV、MVE、MVA、MV-DT、LAVI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静息心率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之间呈正相关, 可能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活动引起的, 交感神经过度活动继而导致血流动力学和代谢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此外, 由于围手术期的自主神经系统损伤,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的特定人群中的自主神经失衡可能因迷走神经张力降低而加剧, 进而引发死亡率的升高。

综上所述, 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术后对心率的控制可对其心血管产生积极的影响, 可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并能够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对于冠心病患者术后的保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 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需要更大样本量、更细致的试验对本实验结论作出佐证。

参考文献

[1] 刘平, 王苏加, 张运.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增加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1):49-53.

[2] 唐文红, 张琴, 陈晓婕. 脑梗死患者静息心率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性分析. 广东医学, 201l, 32(19):2531-2533.

[3] 王薇, 赵冬, 刘静, 等. 中国35~64岁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发病危险预测模型的前瞻性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12):902-908.

[4] 高競生, 刘小雪, 王安心, 等. 静息心率与新发高血压的关系.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4, 22(4):347-352.

[5] 黄振华, 廖瑾莉, 肖孝勇, 等. GRACE评分对急性胸痛患者30 d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8(1):82-86.

[6] 朱明辉, 钱雪松, 盛宇峰. GRACE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预测价值. 交通医学, 2017, 31(6):520-523.

[7] 蒋捷, 王新刚, 贾佳, 等. β受体阻滞剂在中国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使用及其影响因素.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5, 43(3):227-233.

[8] 杨俊敏, 黄淑田, 李杰, 等. β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临床应用分析研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7, 15(5):463- 466.

[9] 王晶. 现代冠心病的致病危险因素.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16):96.

[10] Jeger RV, Probst C, Arsenic R, et al. Long-term prognostic value of the preoperative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 before major noncardiac surger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6, 151(2):508-513.

[收稿日期:2020-04-07]

猜你喜欢
死亡率冠心病
保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对不良情绪的影响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冠心病一直没有症状,是不是治愈了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恶性肿瘤死亡率
中医导痰祛瘀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38例临床疗效观察
2008年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