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管理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评价

2020-10-12 14:35欧志强朱庆伟刘彩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6期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欧志强 朱庆伟 刘彩霞

【摘要】 目的 观察分级管理模式在多重耐药菌(MDROs)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18年1~12月应用分级管理模式前和2019年1~12月应用分级管理模式后住院患者的MDROs医院感染发生率、检出率、病原菌分布情况、分级管理前后MDROs接触隔离的正确执行率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结果 分级管理后MDROs检出率为26.90%, 低于分级管理前的35.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99, P<0.05)。分级管理前后, MDROs感染病原菌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64.7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4.81%)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10.30%)为主。分级管理后医院感染发生率0.16%低于分级管理前的0.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84, P<0.05)。分级管理后的MDROs接触隔离的正确执行率为87.53%, 高于分级管理前的78.8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361, P<0.05)。分级管理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为79.18%, 高于分级管理前的68.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593, P<0.05)。结论 分级管理模式可以明显提高MDROs感染接触隔离的正确执行率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 降低MDROs的检出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 分级管理模式;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75

多重耐药菌是指细菌对临床使用的≥3类抗生素同时表现出耐药性, 主要由于细菌的适应性突变和过度使用抗感染药物引起。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MDROs感染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 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1]。目前, 国内采取了多学科协作、集束化管理等多种防控措施控制MDROs感染的发生,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远远不足以达到临床预期[2]。分级管理模式可以在医院内部建立医院层面和科室层面两级管理体制, 两者各司其职, 有助于规范和落实科室防控工作的进行。既往研究将分级管理模式应用于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急诊分诊等中, 发现分级管理模式可以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3, 4]。但分级管理模式在MDROs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模式和效果尚不清楚。因此, 本研究观察分级管理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调查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MDROs住院患者, 以2018年1~12月确诊的MDROs感染患者为分级管理前, 2019年1~12月确诊的MDROs感染患者为分级管理后。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中制定的MDROs标准[5];研究方案符合伦理学的基本要求。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 3 方法 分级管理前采取常规的管理模式进行MDROs感染的防控, 包括严格消毒隔离、执行手卫生、做好个人防护等。分级管理后采用分级管理模式, 具体措施如下:①将医院分为医院级别和科室级别, 医院级别由医院感染委员会制定相应的规章流程制度, 并感染管理科实行督导, 科室级别成立感染控制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科室主任、科室护长、感控医生(主治医生以上)及感控护士(护师以上), 负责感染防控工作的实施。②医院感染委员会根据医院实际情况, 制定《MDROs医院感染管理制度》、《MDROs医院感染控制流程》、《MDROs临床隔离措施流程》, 并根据《MDROs感染或定植患者接触隔离实践核查表》进行质量考核, 不定期的督导科室对上述制度和控制流程的落实情况。③感染管理科根据醫院感染委员会制定的制度和控制流程组织培训计划, 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标准指南、制度流程、接触隔离、抗生素合理应用等, 并对科室人员进行现场考核, 落实MDROs感染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流程。④科室感染控制小组落实据MDROs感染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流程, 包括MDROs感染/定植患者的安置、诊疗器械消毒使用、MDROs感染/定植患者的隔离、解除隔离标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等。⑤科室感控小组按照《MDROs感染或定植患者接触隔离实践核查表》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6]进行核查, 做好控制措施, 降低MDROs的检出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

1. 4 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入院病例, 统计分级管理前后MDROs的检出情况、感染接触隔离的正确执行率、病原菌分布情况、医院感染发生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分级管理前后MDROs的检出情况比较 分级管理前共检出2122株病原菌, 分离MDROs菌株747例;分级管理后共检出3071株病原菌, 分离MDROs菌株826例。分级管理后MDROs检出率为26.90%, 低于分级管理前的35.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99, P<0.05)。

2. 2 分级管理前后MDROs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分级管理前后, MDROs感染病原菌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64.7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4.81%)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10.30%)为主。见表1。

2. 3 分级管理前后的医院感染情况比较 分级管理前44783例住院患者中, MDROs医院感染113例,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25%;分级管理后51967例住院患者中, MDROs医院感染81例,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16%。分级管理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分级管理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84, P<0.05)。

2. 4 分級管理前后接触隔离实践的执行情况比较 分级管理前747例MDROs感染患者正确执行接触隔离589例;分级管理后826例MDROs感染患者正确执行723例。分级管理后的MDROs接触隔离的正确执行率为87.53%, 高于分级管理前的78.8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361, P<0.05)。

2. 5 分级管理前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比较 分级管理前747例MDROs感染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513例;分级管理后826例MDROs感染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654例。分级管理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为79.18%, 高于分级管理前的68.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593, P<0.05)。

3 讨论

MDROs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点, 受到了临床医师和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 医院采取了ABC分类控制法[6]、持续改进循环法[7]、知信行模式[8]等多种防控措施, 控制MDROs感染的发生, 具有一定的效果。然而, 现有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通过控制影响感染的因素, 来降低MDROs感染率, 不足以达到临床控制目标。分级管理模式可以将医院分为医院层面和科室层面, 医院层面制定相应的流程和规章制度, 监督和落实科室防控工作的进行, 科室层面按照医院制定的流程落实防控工作, 各部门明确分工, 相互监督, 可以调动科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但分级管理模式在MDROs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模式和效果尚不清楚。因此, 本研究观察了分级管理模式在MDROs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中, 分级管理后MDROs检出率为26.90%, 低于分级管理前的35.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99, P<0.05)。分级管理后院内感染发生率0.16%低于分级管理前的0.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84, P<0.05)。

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分级管理模式将医院内部分为医院级别和科室级别进行规范化管理, 医院级别制定了一系列规章流程制度, 并定期督导实施情况, 规范科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 提高了科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质量;科室级别按制度及流程落实MDROs感染的管理, 通过正确执行接触隔离、合理运用抗菌药物, 减少了MDROs的检出率和医院感染率[9]。何泳红等[10]的研究显示, 分级管理根据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实行分级培训, 可以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提示分级管理模式可以应用于MDROs感染的防控中, 控制MDROs感染的发生。本研究中, 分级管理前后, MDRO感染病原菌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64.7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4.81%)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10.30%)为主。提示临床需结合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规范化抗感染药物的使用, 共同控制MDROs的产生。本研究中, 应用分级管理模式可以明显提高MDROs接触隔离的正确执行率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分级管理模式模式可以规范落实科室防控工作的进行, 规范化抗生素的使用, 减少MDROs的产生。

综上所述, 应用分级管理模式可以明显提高MDROs感染患者接触隔离的正确执行率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 降低MDROs的检出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袁晓宁. 多重耐药菌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6, 33(8):792-796.

[2] 谭善娟, 李玲, 邱蔓, 等. 多学科协作联合集束化管理对ICU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的效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8, 17(2):156-159.

[3] 池金凤, 文姝, 阿依努尔, 等. 分级管理模式在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 武警医学, 2019, 30(3):218-220.

[4] 吴玮玲, 黎春常. 分级分区管理模式下急诊分诊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护理学杂志, 2016, 31(20):69-71.

[5] 黄勋, 邓子德, 倪语星, 等.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5, 14(1):1-9.

[6]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124.

[7] 朱震宏, 姜艳, 罗德梅. ABC分类控制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9, 8(1):183-184.

[8] 宫晶书, 辛冉. PDCA循环在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8, 17(3):256-259.

[9] 荆婵, 李黎明, 曹永革. 知信行模式在ICU医护人员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 25(22):2842-2846.

[10] 何泳红, 刘艳平, 谭盛宴. 消毒供应中心实施分级管理制度的效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 28(22):3517-3520.

[收稿日期:2020-06-02]

猜你喜欢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肺炎危险因素的多中心调查
手术器械摆台图谱在手术室护士培训中的临床应用
集束化干预措施在预防ICU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分析
外科临床护理过程中手卫生教育与预防医院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危险程度分析与护理措施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基于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多重耐药菌监测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临床小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研究
院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学与耐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