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策略探讨

2020-10-12 14:33尹梦瑶谢冰清
艺术科技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产业

尹梦瑶 谢冰清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关系社会文化经济的建设,更关系社会精神文明的构建,也与国家的国际文化地位、文化主权等问题息息相关。为此,我国在其他基础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应当将注意力转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来,给予其更高的关注度,加大各方面投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更好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社会文化经济建设及社会精神文明构建,提升我国的国际文化地位,保障我国的文化主权。本文基于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学习认识,简单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就我国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策略提出部分针对性建议,旨在为相关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建设;社会文化事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8-00-04

当前,我国应当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一项关键课题,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探讨与实践工作。既要客观、深入地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重要性,更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切实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向好、向前发展。

1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产业和单纯的社会文化事业既有关联,又有差异。与后者相比,文化产业在社会文化事业的基础上,融入商业化、经济化的特性,专供社会大众在精神文化领域当中的消费,如各类文化产品及各类文化服务[1]。也就是说,和一般的商品消费不同,文化产业既注重经济的发展,也注重文化的发展,其既能够促进社会文化经济建设、社会精神文明构建,又能够提升国家的国际文化地位,保障国家的文化主权。

首先,就我国现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众经济收入水平提高,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大众的消费倾向更加多元化,尤其是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消费需求显著增长。这构成了社会需求的一个明显矛盾,只有大力发展好文化产业,才能消除此矛盾,满足我国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2]。其次,当前我国的基础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接近甚至部分领先于国际一流标准,但就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发展还相对落后。因此,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我国目前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到文化产业上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后,从十八大到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文化的发展,才是我国民族复兴的核心动力[3]。如今,各个强国之间在国际上的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必须尽快发展自身的文化产业,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文化价值,提升我国的国际文化地位,保障我国的文化主权,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整体影响力和话语权[4]。

2 我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策略

2.1 开展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奠定文化产业发展的群众基础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因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产品消费,多具有特定的客户人群,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消费具有普遍性,只有大众,不分男女老少都产生文化消费的欲望,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5]。为此,我国应当开展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其他相关事业单位、民间文化组织应当联合起来,根据群众主观意愿,开展不同类型、主题的文化活动,适应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借助活动增强群众的文化消费意识,刺激其文化消费欲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挖掘文化消费的潜力,提升文化消费的比重[6]。

2.2 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实现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发展

客观来讲,并不能明确定义文化产业的边界,特别是在当前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下,很多产业类型都可以划分在文化产业的范畴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需要对文化产业资源进行统一的整合,但又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差异化发展[7]。例如,传统的电视、广播、杂志、报刊以及文化附属产品的生产,网络新媒体、民间文化组织等,均需纳入全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给出明确的发展指导意见,并进行规范和约束。可以适当开放整个社会的文化创作、文化产品运作机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但总体上,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方向[8]。同时,要鼓励各个文化产业差异化发展,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和领域,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市场。如此更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多样、蓬勃发展。

2.3 重视文化、创意版权保护,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商业模式

一方面,从整个文化产业价值链来看,产业附加值高的部分集中在创意环节,而创意是最容易被仿冒的。发展数字媒体、电影、游戏、动画等,核心问题是版权保护。因此,版权保护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应在建立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事业促进法》《文物保护法》的基础上,制定涉及范围更广的《文化资源保护法》,修订《著作权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9]。观察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可以发现完善的版权保护法律体系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业价值链短,无法形成衍生产品,品牌影响力弱。针对此类问题,我国应当尽快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商业模式,如采用工业、科技经济园区模式,创立文化产业经济园区,采用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商业模式,在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以制造、研发、物流、主题商业和休闲娱乐等多业态为一体的新兴城市综合体文化产业[10]。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发展,文化产品的营销模式从“卖产品”走向“卖文化”,通过网络推广的信息优势,实现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贸易,文化产品物流的产业聚集,丰富文化产业业态与商业模式。

2.4 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融合,完善文化市场产权交易体系

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金融的支撑。在融资难的背景下,一些中小型文化企业面臨非常大的生存危机和挑战,这对我国整体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其实是相当不利的。为此,我国应当尽快实现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全面融合。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版权质押贷款、版权信托、版权产业链金融、版权金融衍生品、艺术品银行、文化投资基金等文化金融业态发展,允许电影、动画等文化产权持有人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和途径进行社会融资,引导民间资金流入文化产业。另外,我国还应当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完善文化市场产权交易体系和监管制度,建立详细的文化产权交易规范和规则,开辟文化中介服务市场,优化我国的文化产业市场结构。

2.5 注重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因为传统文化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在十九大会议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再次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在我国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体现传统文化的商业价值,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我国很多传统文化都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只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商业化开发,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市场反响,收获大批消费者,如核雕、剪纸以及刺绣等,不一而足。如此一来,既能有效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又对文化经济的发展大有裨益。

2.6 加强新时代文化人才培养,提高传统文化人才待遇

我国在学校教育方面,应当根据当前的社会文化发展现状、趋势,融合各类文化课程、商业课程,培养出新鲜的文化人才血液,使其能够根据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准确认清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另外,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产业化发展方面,需要认识到根本在于加强对传统文化人才的保护。只有传统文化人才最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技艺,也只有他们才能真正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但当前很明显的一个现象是,由于传统文化行业的收入非常有限,所以很多传统文化人离开“老本行”,干起了其他工作,新一代的年轻人更是不愿意将传统文化作为事业,这严重威胁到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及产业化发展[11]。因此,地方政府应当优化自身的工作策略及人才政策,为传统文化人才和文化企业牵线搭桥,提高传统文化人才的社会待遇,消除传统文化人才的后顾之忧,并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传统文化行业,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更加蓬勃,更有生机。

2.7 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的建设,更离不开大范围的宣传。而就当前的时代环境来说,最佳的宣传方式莫过于新媒体宣传。其一方面具有灵活、新颖的特征,另一方面具有更大的宣传覆盖面,甚至可以轻易地、自发地传播到国外。只要策划得当,便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达到最佳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宣传效果。例如,信息化技术催生了新媒体,开创了全新的媒体市场局面。新媒体开始与传统媒体并立,在新媒体中,自媒体最受关注。因为自媒体进一步模糊了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网络短视频应运而生,并且受到大众的喜爱与关注。一些热门的短视频应用,活跃用户的数量巨大,这对文化企业或其他主体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宣传平台。和传统的广告宣传方式、途径相比,运用这类新媒体进行文化产业宣传的优势有以下几点。第一,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自带“亲民”属性,和大众的距离更近,更适合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宣传,能够得到大众的信赖。第二,新媒体宣传的内容形式,往往更柔性化,不像传统广告那样生硬,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第三,新媒体宣传成本低廉,只要有创意,便会被大众主动转发,在短时间内覆盖整个网络。当然,虽然新媒体具有如上优势,但对于文化企业和其他相关主体来说,还需要在宣传内容和形式方面多下功夫,不能随意为之、粗制滥造。既要突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特点,又要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只有这样,最终才能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

3 结语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缓解我国日益突出的文化消费需求矛盾,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我国的国际文化地位,保障我国的文化主权,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整体影响力和话语权。因此,当前我国应在文化产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各项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基于当前的时代、环境条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向好、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光.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形象构建[J].理论观察,2020(04):119-121.

[2] 张智光.新时代发展观:中国及人类进程视域下的生态文明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2):7-15.

[3] 杨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亟需供给侧改革[J].董事会,2020(03):96-97.

[4] 周建新,胡鹏林.中国文化产业研究2019年度学术报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1):57-68.

[5] 李培峰.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动力、效用和路径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9(12):113-123.

[6] 李嘉.高校生态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新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6(10):43-45.

[7] 竺杏月,李双双.全面开放新格局下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社科纵横,2019(12):83-86.

[8] 陈紫菱,贝淑华.“互联网+”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应用于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大众文艺,2019(18):236-237.

[9] 詹绍文,王敏,王晓飞.文化产业集群要素特征、成长路径及案例分析——以场景理论为视角[J].江汉学术,2020(01):5-16.

[10] 俞小平.我國林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11] 孟书魁,雷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9(07):100-104.

作者简介:尹梦瑶(1999—),女,江苏苏州人,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会计学。

谢冰清(1992—),女,安徽黄山人,研究生,硕士,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文化产业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