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地区转型视角下山西产业部门发展对策研究

2020-10-13 12:44陈佳宁贾培煜张丹阳
科技和产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资源型分量产业结构

陈佳宁, 贾培煜, 张丹阳

(太原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其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1],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世纪 80年代以来,伴随着资源开发的不断推进,一大批资源型城市相继进入了成熟期和衰退期,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矿竭城衰”的现象,这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2]。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可耗竭性决定了资源型产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资源型城市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转型发展[3]。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意见》,提出“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4];2013年,为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转型任务基本完成”[5];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支持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发展”。

在我国262个资源型城市中,山西省共有10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被国家列为资源型城市,数量居全国前列。山西省作为全国典型资源型地区的代表,多年来由于煤炭超强度多层开采,地面沉陷严重,地下水漏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6];同时,第二产业独大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靠后。2010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设立“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山西省经济转型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2017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的指导和纲领。《意见》指出,“要努力把山西省改革发展推向更加深入的新阶段,为其他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经验”。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山西省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两方面:①研究内容方面,部分学者运用VAR模型,对山西省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7-8];冯江茹等构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回归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9]。部分学者对影响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如承接国际产业转移[10]、对外贸易结构[11]等。②研究方法方面,部分学者运用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山西省与德国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上的异同[12]、山西省与全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异同[13],对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路径进行研究。部分学者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如运用偏离—份额法对2008-2012年间山西省产业部门发展状况进行了剖析[14];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山西省产业结构升级机理及煤炭资源依赖性产业结构转型效果进行分析[15-16]。

通过回顾上述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山西省产业结构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从研究内容上看,已有研究大多从三次产业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三次产业内部多个产业部门发展演变研究并不多见;从研究时间上看,对前后两个时间段的对比分析较少。鉴于此,本文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对2007-2016年山西省产业部门发展演变进行研究,一方面试图分析山西省19个部门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发展变化趋势,并探寻其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试图为山西省产业部门的发展提出建议,推动山西省地区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2016年山西省19个产业部门的产值及与之相应的全国19个产业部门的产值作为基础数据,衡量山西省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表1)。基础数据来自2008-2017年《山西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表1 山西省19个产业部门名称及其代表号

1.2 研究方法

1.2.1 偏离—份额分析法

本文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全国经济的发展作为参考系,选取总产值为经济规模衡量指标,对山西省2007-2016年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

设山西省初期经济总规模为b0,末期经济总规模为bt。并将山西省经济部门按照行业划分标准划分为19个产业部门,用bj,0、bj,t(j=1,2,…19)表示每个部门基期和末期的经济总量规模。用B0、Bt表示全国基期和末期的经济总规模,用Bj,0、Bj,t表示全国基期和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总量规模。

山西省第 j 产业部门在基期至末期的变化率为:

全国第 j 产业部门在基期至末期的变化率为:

以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份额将山西省各产业部门的规模标准化为:

将山西省第j 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量设为Gj,三个分量设为Nj,Pj,Dj,则Gj=Nj+Pj+Dj,其中Nj=b′j×Rj,Pj=(bj,0-b′j)×Rj,Dj=bj,0×(rj-Rj)。

式中:W和u分别代表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

1.2.2 Shift-share分析图

为了对各产业部门进行比较,找出全国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均较大的产业部门,根据计算所得数据,对各指标以Z值标准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处理,并根据处理所得数据做产业部门优势分析图和产业部门偏离分量图。具体方法如下[17]: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西省产业部门发展效果分析

整体来看,2007-2016年间,山西省的相对增长率、结构效果指数、区域竞争效果指数由大于1变为小于1,表明山西省产业结构总体效果呈下降趋势。其中,相对增长率下降表明山西省经济增长由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变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效果指数下降表明山西省产业结构中夕阳部门比重过大,与全国相比不够合理;竞争效果指数下降表明山西省产业部门竞争力由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变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表2)。

表2 2007-2016年山西省产业结构总体效果指数

具体分析山西省19个产业部门发展状况(表3)。从全国份额分量看,除2012-2016年采矿业之外,其余产业部门在2007-2016年均为全国性增长部门。

从结构偏离分量看,2012-2016年,除采矿业外,其余18个产业部门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表明其对山西省经济总量的贡献为正,且有11个产业部门的结构偏离分量由负转正,表明山西省在2007-2016年间产业结构基础正逐步趋于合理化。

表3 2007-2016年山西省各产业部门的偏离—份额指数

从竞争力偏离分量看,山西省大部分产业部门的竞争力较薄弱,特别是制造业。2012-2016年,第一、二产业的5个部门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负值,表明其产业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中,除了传统行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及)及卫生和社会工作4个产业部门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外,大部分产业部门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 表明其对山西省经济总量的贡献为正。

2.2 山西省产业部门分析图

为了清晰直观地反映各产业部门的发展状态,对各产业部门进行比较,找出具有优势产业部门,根据表3所得数据,对各指标以Z值标准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处理,绘制山西省部门优势分析图与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根据各部门所落扇面,对其进行分类,判断区域总体结构及竞争力的优劣强弱,确定哪些是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部门[18]。

由图1(a)可以看出,2007-2011年,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两个部门为较好部门,是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五个部门为一般部门,其为增长部门,但不具有部门优势;房地产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三个部门为较差部门,其虽为增长部门,但不足以消除因全国性衰退造成的负贡献;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九个部门为最差部门,既无部门优势,又为衰退部门。

由图1(b)可以看出,2007-2011年,采矿业为原有基础好,竞争力较强的部门;农林牧渔业和金融业两个部门为基础很差但发展很快的较差部门;其余16个部门均为基础差、且缺乏竞争力的最差部门。

图1 2007-2011年山西省产业部门优势分析图及产业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

由图2(a)可以看出,2012-2016年,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为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两个部门为增长部门,但不具有部门优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三个部门为一般部门,虽具有部门优势,但为衰退部门;制造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两个部门为较差部门,在总量上都为负增长,尽管为增长部门或具有竞争优势,但都不足以消除因部门优势或全国性衰退造成的负贡献;其余九个部门既没有部门优势,又为衰退部门。

由图2(b)可以看出,2012-2016年,房地产业为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的部门;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九个部门为基础较好但竞争力很差的较差部门;其余九个部门为基础差且缺乏竞争力的最差部门。

图2 2012-2016年山西省产业部门优势分析图及产业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

2.3 主导产业部门演变分析

2007-2016年间,山西省主导产业部门由第二产业的采矿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房地产业,这一转变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与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密切相关。

2007-2011年,正处于我国煤炭市场的黄金期,煤炭需求旺盛。山西省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以煤为主的产业在经济建设中占据主导位置,成为带动地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自2006年国务院批准《关于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后,山西省颁布了《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管理办法》、《山西省煤炭企业办矿标准暂行规定》、《山西省煤炭销售票使用管理办法》、《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不断规范煤炭行业发展。2010年,《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颁布,山西承担起为中国资源型经济转型探路的重任,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约束框架下,山西省经济增长经历了粗放型增长到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集约增长的历程,经历了从煤炭经济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经济结构的调整。2013年起,随着国际市场对煤炭资源需求量的减少、新兴能源的不断发展、采矿业投资热潮减退,我国煤炭资源供大于求,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显现。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加大力度化解煤炭产业过剩产能,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发展,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速度放缓,采矿业部门逐渐衰退。

2012-2016年间,房地产业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主要得益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十二五”时期,山西省提出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发展目标,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2012年以来,山西省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改善城乡面貌,加快进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了山西省房地产业发展步伐。此外,2015年起,我国城市需求的热度逐步从东部向中西部蔓延,为山西省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山西省19个产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了2007-2016年山西省产业部门的发展状况。整体来看,山西省经济相对增长率逐步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中夕阳部门比重过大,与全国相比不够合理;产业竞争力由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变为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竞争力有待加强。2007-2016年间,山西省主导产业部门由第二产业的采矿业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房地产业,第三产业部门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方面都有明显提高,是未来带动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部门。

对于山西省产业结构未来调整道路给出以下建议:

1)对于同时具有部门优势与竞争力优势的部门,如房地产业,作为城市开发的先导,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房地产业对山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山西省应在充分发挥房地产业优势推动经济总量提高的同时,规范整合房地产市场,积极提升房地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正确的引导房地产业向着有序、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对于具有部门优势,但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部门,如建筑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产业部门,山西省应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双重政策机遇,在保障这些部门结构优势的同时,积极提升这些部门在全国的竞争力水平,增强其支持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

3)对于既不具备部门优势,也不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如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13个部门,山西省应根据实际情况,找寻这些部门的短板,积极寻求政策性倾斜和资本支持,夯实部门基础,逐步建立部门优势,增强其产业部门的竞争能力,使其向增长部门方向发展,更好地支持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资源型分量产业结构
綦江:资源型城市创新升级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画里有话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一斤生漆的“分量”——“漆农”刘照元的平常生活
一物千斤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两大目标“”六大任务”
——图解《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