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灸联合腹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2020-10-13 07:45凌春生张秋菊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腹针强直性脊柱炎

凌春生,曾 密,王 冠,张秋菊

(河源市中医院,广东 河源 51700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在中医相关古籍中无此病名的记载,因临床特点与痹证相似,中医学将其归类于“痹证”范畴。笔者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本虚标实之证,肾阳亏虚为本,风寒湿侵袭为标,应以补肾壮阳固本为总治则。笔者对河源市中医院2016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7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治疗,其中35 例采用督脉灸和腹针结合的方法配合西药治疗,与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的35例对照观察,疗效良好,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16 年7 月—2019年7 月河源市中医院针灸科住院病房及门诊明确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共70 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5 例。治疗组男20 例,女15 例;年龄25~48(37.77±6.14)岁;病程10 个月~19(8.21±4.81)年。对照组男22 例,女13 例;年龄23~56(38.60±6.37)岁;病程9 个月~21(8.70±4.87)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指南:风湿病分册》[1]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诊断要点:①下腰背痛病程至少3 个月,疼痛随活动改善,但休息不减轻;②腰椎在前后和侧屈方向活动受限;③胸廓扩展范围小于同年龄、性别的正常值;④双侧骶髂关节炎Ⅱ~Ⅳ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Ⅲ~Ⅴ级。符合①~③条中任何一条且兼备④可确诊为AS。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诊断;②年龄18~60岁;③病程6个月以上;④受试者了解病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免疫系统疾病;②对生姜、附子粉过敏者;③妊娠期妇女;④依从性差,无法完成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予单纯口服西药治疗,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75 mg,每日1 次;柳氮磺胺吡定片,第1 周每次口服0.5 g,第2 周每次口服0.75 g,第3周起每次口服1.0 g,均每日3 次,维持治疗3个月。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督脉灸联合腹针疗法。①督脉灸:将3~4 kg新鲜生姜用榨汁机压榨只取姜渣,患者采取舒适俯卧位,督脉循行部位先撒少量附子粉,将生姜碎渣沿督脉循行部位,从大椎至腰骶部铺成以督脉为中线、宽约15 cm、厚约5 cm 的形状,将艾绒沿督脉自大椎至腰骶部铺成宽约10 cm,厚约3 cm 条柱状,将艾绒点燃,在燃烧过程中,控制条柱状艾绒的燃烧速度,以患者感受温度适量且不灼伤皮肤为宜,每次督脉灸100 min。每7 日1 次,连续3 个月。②腹针:穴取上脘、中脘、关元、气海、滑肉门(双侧)、外陵(双侧)。操作方法:患者平卧露腹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针灸针(规格:0.22 mm×25 mm)按上述穴位顺序直刺,每3日1次,连续3个月。

3 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脊柱疼痛程度(VAS 评分)、扩胸距、指地距、腰椎活动度(Schober试验)、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评分标准,见表1。

表1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3.2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结果

3.4.1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35 35治疗前6.01±1.08 5.97±1.21治疗后2.42±0.97①②3.58±1.23①

3.4.2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77.1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4.3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体征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VAS 评分、体征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体征指标比较 (±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体征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35 3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VAS评分(分)6.53±1.74 3.34±1.05①②6.43±2.06 4.57±1.54①扩胸距(cm)3.34±0.75 3.79±0.91①②3.41±0.41 3.60±0.46①指地距(cm)16.34±12.14 11.68±9.37①②15.87±7.94 13.56±7.55①Schober试验(cm)2.01±0.21 5.74±0.33①②1.94±0.27 4.01±0.28①

3.4.4两组治疗前后CRP、ESR 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CRP、ESR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CRP、ESR水平比较 (±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CRP、ESR水平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35 35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CRP(mg/L)34.58±4.74 7.55±2.64①②36.83±4.35 10.57±2.58①ESR(mm/h)36.10±4.07 10.93±2.02①②40.04±4.43 17.87±4.87①

4 讨 论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关、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3]。目前AS 尚无根治方法,临床治疗主要以非药物和药物结合的方法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AS 症状与中医学中“骨痹”“竹节风”表现相似,中医将AS归于“痹证”范畴,关于其病因病机阐述目前也尚未达成共识。《难经》曰:“督脉为病,脊强而厥”。督脉为阳脉之海,若督脉元阳虚亏则会出现脊柱僵直、腰背疼痛的症状。焦树德[4]认为本病为肾阳亏虚、阳气开阖失常,寒邪乘虚深侵,督脉筋肉失之濡养所致,宜治以补肾祛寒、强督助阳为法。朱良春认为此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致肾督亏虚,则卫阳空疏,风寒湿热三邪乘虚袭于脊髓,并提出了“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理论[5]。

本研究以补肾壮阳固本作为治疗AS 的总则,采用督脉灸联合腹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督脉灸是集中药、灸法、经络腧穴疗法为一体的中医外治法,具有温阳通脉、补肾壮阳之效。附子粉具有辛温走窜之性,灸法则有热气内注、通经止痛之功,两者合用则使附子走窜之性与灸法温通功效在督脉之病所相结合,达到补肾壮阳固本的作用。王树荣等[6]对腹腔注射醋酸致痛的大鼠,釆用艾绒、蒜汁、中药共灸,结果大鼠脑内β-内啡肽明显升高,说明铺灸通过升高脑内β-内啡肽水平达到镇痛疗效。薄氏腹针是由薄智云医师所创,其特点是用中医整体观念来指导针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AS的治疗需以固本为法。本研究以“引气归元”为取穴原则,针刺中脘、下脘、关元、气海以养后天补先天,同时皆能起到补气固本作用。腹针理论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即通过调理脏腑达到治疗经筋疾病的目的,针刺“腹四关”(双侧外陵、滑肉门)能促使脏腑之气上疏下达引布周身,具有散寒通络止痛之效。督脉灸联合腹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一取督脉灸温通之功,二取腹针培元固本之效,两者合用故能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在西药基础上运用督脉灸联合腹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良好,优于单独西药治疗,在缓解中医证候、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等方面效果较突出,可见督脉灸联合腹针能有效增加刺激强度,提高临床疗效,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外治疗法。

猜你喜欢
腹针强直性脊柱炎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中药治强直性脊柱炎有优势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腹针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概况
壮督除痹汤内服联合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强直性脊椎炎64例
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