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飞去的大侠们

2020-10-14 22:23徐江
综艺报 2020年17期
关键词:李连杰古装剧大侠

徐江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现在大部分新型热播古装剧目,基本上身体里脉动着的还都是早年金庸剧、古龙剧的基因

先是郭靖宇监制、柏杉执导的《大侠霍元甲》收视飘红,接着是于荣光执导的新版《天龙八部》还未开播就引起热议和争论,结合近年郭靖宇、蒋家骏合作的新《射雕英雄传》给人们带来的惊艳,以及双方“裂穴”后各自另起炉灶成功推出的新《倚天屠龙记》、新《绝代双骄》引起关注,感觉武侠剧有点儿回到“小阳春”的意思。

武侠,本来就是中文影视中成型最早,也最为经典的一个类型品种。落实到电视剧,人们迄今为止的印象中,在内地最早被大家广泛关注和接受的剧种,除了言情,也只有武侠。

近些年风行起来的那些仙侠剧,或奇情、奇幻古装剧,包括一些“穿越”剧,依然能看到过去武侠剧的影子,如,人物的结构、特技、武打,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等。现在大部分新型热播古装剧目,基本上身体里脉动着的还都是早年金庸剧、古龙剧的基因。

即使是“大女主”剧(如《楚乔传》)、“穿越”剧(如《庆余年》),剧中也都有着吸睛的武打设计、飞来飞去的梦幻场面……这些,都可以看出早年武侠影视对于今天华语影视的深远影响。

有武侠,必有大侠;有大侠,必须能蹿房跃脊。这差不多已经成为公众对武侠文艺作品的一大认知定律。李连杰的电影版《霍元甲》、新的剧版《大侠霍元甲》,之所以能在黄元申主演的经典版本之后取得成功,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满足了大家的这种视觉上的期待(赵文卓当下的年龄和气质,也与“霍师傅”这一身份高度契合)。历史上,霍元甲的武学里未必包括“蹿房跃脊”,真实的霍氏家族也从未有人在武林恩怨中丧生,甚至从未有过“陈真”这个徒弟,这个虚构的形象最初是被李小龙硬塞给霍家的,后来又被梁小龙、李连杰、甄子丹一遍遍地在不同版本里“发扬光大”……这些,今天的观众又有谁会在乎呢?

历史上的武林奇人并不少见,但符合当代大众期望值的“大侠”并不多。从清初到现当代,除了霍元甲和大刀王五,也只有清初的甘凤池、民国的杜心武,能算得上有口皆碑。而影视文艺作品中那些满天“自驾”“飞翔”的大侠们,从故事到武功,几乎都是虚构。大侠满屏的日子,正是“江湖”绝迹于当代生活之时,人们对其只剩下了憧憬。

對于创作者和观众而言,不论真假,武侠在某种程度上已然成为一种坚定的情怀。这一情怀从早期徐小明镜头下的霍元甲、陈真,金庸小说中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点点渗入影视娱乐的精神深处。加上后期徐克、程小东等人的特技手法,影响了一代代观众和影视工作者。虽然这个在光影时尚里忽隐忽现的武侠世界,一直存在着对主人公的精神境界过度拔高,对技击格斗效果不无意淫的浪漫习气。

既然是浪漫,众口难调也就在所难免。况且当今美学口味的多元化发展,经典武侠题材在早年的高度成功,都对后起的武侠影视制作提出了新的难度要求,观众和媒体也变得越发挑剔。最近的例子就是于荣光执导的新版《天龙八部》。

过去很少有一部剧集尚未播出就遭遇舆论“砸场子”的情形,即使是在张纪中、李亚鹏合拍金庸剧集的年代。但今天于荣光就遇上了。于荣光是谁?内地继李连杰、赵长军之后涌现的第二代武打明星,从1985年轰动内地的《木棉袈裟》算起,到90年代《东瀛游侠》《风云再起》《铁马骝》《国产凌凌漆》《给爸爸的信》,到后来的《西域威龙》《夺标》《三国》《见龙卸甲》等,应该说在武侠和功夫影视领域,于荣光是内地贡献出的一位中流砥柱式、戏骨级别演员。这样的演员,观众通常不会来“寻晦气”。非要“提前质疑”,只能说两种可能性大些:一是商业竞争对手的缘故;二是审美多元化在媒体上的体现,也可以说是影视新阶段下,“大侠”们遭遇的新挑战。

前一种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后一种情形,不妨看作在提醒人们,要考虑一下“大侠今后怎么飞”的话题。这话题展开得会比较大,不只包括创作人员,也包括观众,还包括制造各色热闹的新旧媒体人。

猜你喜欢
李连杰古装剧大侠
盲人为自己打手电
Costume dramas gain more popularity overseas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盲人为自己打手电
古装剧的一个宿命、两大地位、三种形态
李连杰笑纳刁难
至尊大侠
古装剧要有创新精神
如何翻译“古装剧”与“穿越剧”?
绝世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