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乡村旅游扶贫机制研究

2020-10-14 17:20王瑶
乡村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营销乡村旅游

王瑶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藏自治区乡村旅游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拉萨市达东村为例,在分析西藏自治區乡村旅游扶贫机制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优化西藏自治区乡村旅游扶贫机制的路径,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推动西藏自治区乡村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扶贫机制;财政投入;营销

[中图分类号] F323.8;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9-20-2

1 乡村旅游扶贫机制的演变过程

乡村旅游扶贫机制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社区主导型3种[1]。目前,我国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型乡村旅游扶贫机制。2011年,旅游扶贫被写进政府扶贫纲领性文件;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这不仅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而且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 西藏自治区乡村旅游扶贫机制面临的现实困境:以拉萨市达东村为例

2016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并支持乡村旅游发展。2017年,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指出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为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了浓厚氛围。2019年,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印发的《2019年旅游产业精准脱贫工作要点》指出,将对全区乡村旅游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提倡运用捐赠帮扶、宣传营销等帮扶方式,鼓励各旅游企业合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2.1 拉萨市达东村概述

“达东村村容村貌整治暨扶贫综合(旅游)开发项目”自2016年7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以来,接待游客总量63万余人次,累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达1 368万元。同时,达东村全面实现了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有效促进了达东村全面脱贫致富,该项目已成为西藏自治区乡村旅游的示范标杆。本文以拉萨市达东村为例,是因为达东村采取的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合作社参股的乡村旅游扶贫机制与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一致,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效果。但与此同时,政府主导的乡村旅游扶贫机制存在一定偏差。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旅游扶贫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西藏自治区乡村旅游扶贫机制的建议。

2.2 拉萨市达东村旅游扶贫机制面临的现实困境

2.2.1 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不合理。一直以来,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投入采取对各个乡村旅游地“平均投入”的方式,并未根据乡村旅游地的具体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资金投入。乡村旅游总收入是乡村旅游地后期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近年来邻近的乡村旅游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多样化旅游产品,导致拉萨市达东村乡村旅游竞争力逐渐减弱,其乡村旅游收入仅能维持乡村旅游景点的日常开支,其他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2.2.2 宣传推广力度不大。众所周知,加强宣传推广可以增强乡村旅游地的名气。即使这几年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拉萨市旅游发展局在积极宣传乡村旅游,但是由于受宣传推广资金的限制,当地政府对拉萨市达东村的宣传仅停留在表面,成效不明显。同时,拉萨市达东村乡村旅游的宣传手段比较单一,未与周围景区连成一片,未形成旅游网络。

2.2.3 旅游合作缺乏。根据对达东村乡村旅游扶贫情况的调查得知,达东村乡村旅游发展只注重内部合作,没有与其他乡村旅游地进行旅游合作,未将乡村旅游资源与其他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地进行优势结合。因缺少合作,导致出现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景点重复建设、恶性价格竞争加剧、利润不断下降等问题。同时,缺乏乡村旅游合作也使业态创新不足,目前达东村乡村旅游方式主要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旅游带动扶贫的能力还待提升。

2.2.4 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目前,西藏自治区乡村旅游景点比较分散,区域自然条件较为艰苦,加之西藏自治区的教育体制难以满足当地的旅游人才培养需求,而外地人才流入的门槛过高,人才稳定性较差,因而出现了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乡村旅游地的专业管理人才短缺,从而造成内在发展人才动力不足,严重制约着西藏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

3 优化西藏自治区乡村旅游扶贫机制的路径

3.1 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政府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根据乡村旅游项目地的具体情况给予财政资金支持,不能盲目采取“平均投入”的方式。鼓励运用资金改善村容村貌,完善乡村旅游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并按规定统筹与乡村旅游建设相关的资金用于培育休闲农业和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产业链,增强乡村旅游地的竞争力。

3.2 积极营销推广

支持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完善的乡村旅游地建立度假区、特色小镇等,鼓励各乡村旅游地打造如成都“五朵金花”一样的特色品牌,增强乡村旅游地的影响力,提升其竞争力。加大冬游西藏宣传推介力度,协助参与乡村旅游产品的推销,举办有特色、有意义的农事节庆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到西藏游玩,到乡村体验西藏特有的民俗风情,从而带动乡村旅游收入增加[1]。

3.3 城乡旅游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各自占有相互需要的资源。乡村旅游地除了要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外,还应与城市相关旅游组织(企业)开展合作。借助他们在品牌营销、市场拓展、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形成融合发展的态势,打造城乡旅游发展利益共同体;引入先进理念,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策划,设计独特的旅游产品,完善销售网络,提升产品美誉度;借助城市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提升乡村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构建城乡互联互通信息网络。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从西藏自治区各农业类高校招收专业人才,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解决“三农”问题,积极投身乡村旅游发展。同时,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鼓励西藏自治区各农业院校培养乡村旅游方面的人才,实现乡村旅游人才本土化。着重在资金和发展空间上为想为西藏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科远.松峰山镇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8.

[2]张春美,黄红娣,曾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6):625-631.

猜你喜欢
营销乡村旅游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网络竞拍模式下的艺术品流通分析
浅析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发现海昏侯》出版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