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对接模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机制

2020-10-14 17:20唐露菲罗磊
乡村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唐露菲 罗磊

[摘 要] 基于对四川省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以合作社与技术供给方对接农业技术的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究农业技术对接模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对接模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先进对接模式依靠熟人社会关系、农业职业经理人、专家大院和科研院所进行农技对接,通过降低技术转移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农业技术对接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对象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9-32-2

1 相关文献综述

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奠基者,也是事实上的弱势群体。由于社会资源分配失衡和自身能力不足,现阶段大多数农民生活质量低、承受力弱、竞争力差。而合作社作为弱者的自发联合性组织,正在改变着这一社会现状。孔祥智等研究表明合作社已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生力军[1]。张琛等也评价合作社是脱贫攻坚的组织载体[2]。费清等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对增加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3]。杨义武等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对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及总收入都有促进作用[4]。而张社梅等研究发现当前合作社运营所需要的农业技术得不到满足,多数合作社难以寻求和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对接模式[5]。因此,研究合作社农业技术对接模式对其经营发展的影响,探究出低成本且高效的对广大合作社普遍适用的对接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董淑华等调查表明,合作社农业科技来源于地方农业局和农技服务站的占89%,来源于科研院所、地方高等院校、涉农企业的农业科技较少;农民合作社作为连接农业技术供给方与农业技术直接应用方农民的重要中间人可以充分发挥作用[6]。孔祥智等梳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情况发现,尽管仍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但是非政府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7]。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探索出的技术对接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就现有实施的多种模式的理论机制和依托对象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 农业技术对接理论分析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对接,具有客观现实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弱势群体”的联合组织,常常由一个或几个农村能手倡导发起成立。但是,由于绝大多数成员是知识水平低、竞争能力弱、前瞻意识差的农民,因此风险承受能力不足、社会群体固化等成为其无法回避和逾越的客观问题。其中,影响农民经济效益最广泛、最深远的问题是农业技术。由于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立初期名气小、社员少、资金力量薄弱、社会资本匮乏,在解决技术对接问题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农民专业合作社迫切需要一种能有效解决技术对接问题的模式,实现低成本解决遇到的技术问题的目的。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对接,能显著降低对接成本,提高对接效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技术供需主体之间相互谈判需要耗费大量的市场交易成本、谈判成本。因此,降低农业技术供需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对于实现农业技术有效对接意义重大。在一项农业技术的对接过程中,双方需要经过联络、磋商、达成协议的多次重复过程,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技术承接方往往需要负担起协商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费用。农业技术又具有地理差异性,新技术的真正落地需要试验、检验和改良,技术受益一方需支付其间所产生的费用。这对于成立初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必要但沉重的负担。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对接转移方组织的形式可以充分建立合作互信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沟通环节,达成共赢目的,大幅减少成本和提高效率。一是降低对接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人员食宿和交通费用,二是降低因地理距离所产生的交通费用,三是降低技术落地的试验费用,四是降低技术人员的相应劳务报酬。以组织间合作共赢的方式抵消农技对接的经济成本,并以高效率对接形式减少时间成本,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組织开展农业技术对接具有显著优势。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对接模式发展的依托对象

3.1 合作社管理层熟人社会关系

熟人信任在我国农村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人际关系对于合作社发展特别重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及初期的农业技术对接也是以熟人社会资本为起点。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初期,这种熟人信任在技术合作中甚至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合作社领导人之间的熟人信任是促使达成技术对接的重大原因。合作社领导人往往社会资本丰富,他们与农户、农业技术人员、相关农业企业及主管部门联系密切,能及时借助这些社会资本轻松获取农业技术及政策信息,并可以依托自身社会关系优先争取上级农业部门对技术对接项目的资金支持,还可以邀请相关人员为社员开展技术讲座和培训,增强合作社的技术实力。但私人熟人社会关系必然会为之付出相应的私人成本,而且成本常常不能具体化、数字化,甚至短期内难以衡量。

3.2 农业职业经理人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聘请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这个队伍中,有种养能人、农技员、农机手、大学生等,他们不仅经过专业培训和竞聘上岗,而且每年都需要进行知识更新培训与评级,在合理调配农业生产相关资源、学习并掌握新的农业知识技能、引进与操作新的农业机械、向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对接好的技术以及向社员传播扩散新的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农业职业经理人作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中最为积极活跃的因素,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引进、运用和传播农业技术并提升技术应用效率。所以,依托农业职业经理人这种人力资本,能帮助经营主体更好地对接到农业技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对接效率。

3.3 专家大院

农业专家大院是一种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和多元化复合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在土壤、植保、栽培、养殖和生态等多领域直接面向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主体。农业专家大院集科研、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田间地头、龙头企业、产业带上建起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常常集中在涉农区市县,以当地主要产业为主、相关产业为辅,各地专家大院分别依托科研院所、企业、农业推广机构和专业协会等多个主体组建,直接把高科技转化、嫁接到传统农业上,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合作社和农户,能有效地解决农业技术与农民的对接问题,依托专家大院可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对接能力、提升合作社经营水平。

3.4 科研院所和有关高校

科研院所、涉农高校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人员和设备,但面临缺少实际操作和验证平台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为高校院所提供完备的试验场。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高校、院所建立起共联合作机制来实现农业技术对接成为一个优势选项。例如,共建党支部等合作机制,通过合作社、高校共建党支部的共联互助扩大其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在技术对接中起到重要的润滑作用。

4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对接模式发展建议

4.1 合理利用合作社领导人的私人社会资本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组织农技对接的过程中,合理、充分利用合作社领导人的私人社会资本。发挥社会资本在技术对接中的引导作用,降低一般市场技术合作的技术费用成本,提高农技对接效率。在此基础上,升华熟人信任,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期的熟人关系转变为合伙人关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基于制度信任的合作机制。

4.2 发挥和联络同业社会资本

通过与同业合作社之间交流切磋,以建立本区域行业合作社联社、定期开展社间农技研讨联席会议、共同举办农业采摘节等活动,有效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提升。组织和聚集同行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建立合适的技术品牌打造和利益分配机制,共同打造农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與培训体系,共同开办农业服务超市等农业技术服务整合组织平台和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机构。

4.3 进一步促进合作社与科技小院、农业院校合作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校、科研机构及技术公司等技术供给方建立技术联结关系,促进共同申报技术项目,以共建党支部、共建试验场、实践基地等形式建立深化的技术对接关系。并进一步利用好技术供给单位的国内外网络资源和机会,延伸产业链。充分与主管部门协同作战,发挥政府牵线搭桥作用,积极争取相关研究课题。实现产学研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04-115.

[2]张琛,高强.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贫困户的脱贫作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3-79.

[3]费清,江生忠,丁宁.技术进步、保险保障与农民收入:基于东中西部地区地级单位的面板GMM方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8(4):100-104.

[4]杨义武,林万龙.农业技术进步的增收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J].经济科学,2016(5):45-57.

[5]张社梅,曾文俊.农民合作社技术需求满足程度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108家省级示范社的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218-224.

[6]董淑华,陈华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科技需求现状及供给机制创新:基于广州市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研究[J].南方农村,2011(1):86-90.

[7]孔祥智,楼栋.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时态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2(1):12-23.

猜你喜欢
农民专业合作社
破解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 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创新: 案例剖析
隆阳区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思考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
基于流通视角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
关于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余霞萍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诚信缺失及治理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