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0-10-14 12:29刘菊梅
乡村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樟子松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刘菊梅

[摘 要] 樟子松是一种原生于东北地区的速生木材,具有耐寒、耐旱、适应性强等特点,是营造防护林、观赏树、速生木材的良好树种选择。病虫危害是樟子松种植的最大障碍。无论是作为观赏树种、防护林还是经济林,病虫害防治都是樟子松种植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论述樟子松种植关键技术,介绍一些常见的樟子松病虫害,针对具体病虫害探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樟子松;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91.253;S763.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9-67-3

樟子松又叫黑河赤松、蒙古赤松,是一种树形高大的常绿乔木,原产于黑龙江大兴安岭海拔400~900 m山地及海拉尔以西、以南一带沙丘地区。因其树形观赏性好、四季常绿,常作为园林观赏性植物。又因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材质好,使其成为经济林和防护林的最佳树种选择。樟子松的生长习性、植物特性、木材树形使其具有多种应用价值,同时成为北方地区防沙固态、绿化造林的常选树种之一。近年来,樟子松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樟子松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扩大樟子松种植面积、优化樟子松种植管理和提高其应用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樟子松种植要点

1.1 选地

科学选地是提高樟子松种植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地块要根据樟子松的生活习性进行选择。无论是育苗还是栽植造林,选择适合樟子松生长的土地条件有助于提高樟子松的成活率,促进其快速生长。樟子松喜光、耐旱、耐寒,最适合在沙质土壤或沙地生长。樟子松属于根深性树种,一般根深1~2 m,最深可达4 m。移栽樟子松的土地应具有较好的排水性和较深的土层[1]。黏土地和可溶性盐类超过0.12%的土地不适合樟子松生长。土壤贫瘠条件下樟子松虽然也可成活,但是会影响其长势。以上习性可为樟子松育苗和移栽土地选择提供参考。建议育苗地要选择排水性良好、采光充足的沙质土壤;造林地要选择北方地区向阳的坡面,以沙质土壤为宜。

1.2 育苗

1.2.1 选地。樟子松育苗时应选择肥沃、排水性良好、采光较好的沙质土地。

1.2.2 整地。为了提高出苗率,要对育苗地进行翻耕、平整。沙质土壤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可人工增加沙土层来提高育苗成活率。

1.2.3 施底肥。施底肥是为了给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营养。底肥一般以有机肥为主。

1.2.4 种子处理。为了防止感染病虫害,同时为了促进种子快速萌发,需要在播种前对樟子松种子进行处理。播种前7 d对樟子松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之后浸泡于50 ℃的温水中24 h。浸泡后自然晾干,每天清洗一次,连续7 d。7 d后樟子松种子开裂50%以上时即可下种。

1.2.5 整理苗床。下种前需要对苗床进行整理,增加厚度约15 cm的沙质土壤,并铺撒一层腐熟有机肥,苗床浇透水一次。

1.2.6 下种。樟子松的最佳播种期为每年4月中下旬。下种时土壤温度要求为8~12 ℃,株距3~5 cm,行距为10 cm[2]。

1.2.7 管理。下种后要做好水肥和除草管理。适当施肥,建议667 m2施优质农家肥10 t,干旱时少量浇水。

1.3 选苗

樟子松造林、移植时,苗木质量是影响其成活率和长势的重要条件。为了提高造林和栽植的成活率,要选择质量较好的樟子松苗木。一般一二年生樟子松可进行移栽,具体要根据栽植需要选择苗木树龄。同年生的樟子松苗木,首选壮苗造林或移栽。同时,要检查苗木是否有病虫害,剔除有病虫害的苗木。并要结合造林规格和立地条件选择樟子松苗木。

1.4 栽植

1.4.1 栽植时间。一二年生樟子松均可进行移栽,以二年生幼苗为最佳选择。移栽的最佳时间为每年4月中上旬,其次为每年8月中下旬。造林移栽在一般选择4月,园林景观移栽在4、8月进行皆可。

1.4.2 栽植地点。樟子松栽植应选择开阔、光照充足、排水性良好的地点。一般樟子松用于北方经济林造林、防护林造林及北方城市园林景观营造。

1.4.3 栽植规格。这里的栽植规格主要指经济林及防护林的造林规格。一般建议经济林造林规格为1.2~1.6 m,防护林可根据防护需要增大行间距[3]。

1.4.4 栽植方法

1.4.4.1 机械造林。机械造林适合在地势平缓的沙土地上实施,相对于人工栽植而言成活率稍低,一般成活率在70%~90%。机械造林的优势为苗木栽种深度深、效率高、压实紧,栽植规格标准化。

1.4.4.2 明穴栽植。明穴栽植屬于传统的苗木人工栽植方法。对于一二年生樟子松苗木,人工用铁锹挖坑,长宽各为30 cm,深度约为40 cm。栽植时将樟子松苗木放于土坑中央,人工扶正,在樟子松苗木四周覆土填平土坑并压实即可。该方法的优势是栽植过程对苗木根部损伤较小、成活率高,缺点是栽植效率低。

1.4.4.3 簇植。簇植是一次性栽植3~5株樟子松苗木的方法。该方法常用于贫瘠干旱沙土地栽植,要求栽植规格大于50 cm×50 cm,苗木呈三角形分布,栽植间距约为30 cm。簇植主要是为了预防樟子松栽植失败,提高樟子松苗木成活率。采用簇植法栽植樟子松时可适当加深深度,提高深植比可将樟子松成活率提高10%~15%。

1.4.4.4 垂直壁法。垂直壁法是一种高效率的人工栽植方法。挖好第1个坑后由一人将樟子松苗木扶正垂直在坑一侧,在第1个坑的对面由另一组人挖第2个坑,第2个坑的土用于回填第1个坑。第1个坑填满后第2个坑挖好,将第1个坑土壤压实,继续栽种第2棵樟子松,以此类推继续栽植。垂直壁法的坑深约40 cm,下口宽约15 cm,上口宽约35 cm,上口宽度大于下口[4]。该方法的栽植优势是效率高、人工栽植标准化程度高。

1.4.4.5 隙植法。隙植法是一种高效栽植樟子松的方法,适合小苗木移栽。采用隙植法需要使用特殊的植树铁锹,这种植树铁锹的深度约为50 cm,上口宽于下口。栽植时,用铁锹插入土壤别开宽度约10 cm的缝隙,将樟子松苗木放入缝隙中,轻轻晃动樟子松苗木,使其靠近缝隙的一侧,将苗木从上往深推挤。苗木接近土壤底部时再拔出植树铁锹,用脚踩实苗木周围的土壤。采用隙植法造林时,樟子松间距约为10 cm。该方法的优势是操作简单、栽植效率高。

1.5 栽植后管理

樟子松栽植后初次浇水在两三周后,具体浇水时间根据天气而定。无雨水的情况下,栽植2周后初次浇足水一次;有降水的情况下,3周后浇水或延后浇水。栽植第1年不用施肥或半年后施少量的有机肥,第2年5—7月为樟子松的快速生长期,此时幼树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量较大,可进行追肥一次。干旱地区平均2个月浇一次水。此外,要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控,特别是经济林与防护林易感染病虫害,需要定期查看,提前预防,及时控制。

2 樟子松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2.1 松苗立枯病

常见的松苗立枯病有根腐型、茎叶腐烂型、猝倒型、烂叶型4种类型,具有较高的传染率。该病害多发生于一至三年生樟子松幼苗,以一年生樟子松幼苗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二年生、三年生。该病主要特征为根部腐烂、茎叶腐烂、枯死、发生枯叶,病原为丝核菌和尖孢镰刀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发生率较高。该病害应以预防为主,多在育苗期进行预防,采用30%苏化911乳油720 mL兑水500 kg喷洒苗床,采用喷壶喷洒即可[5]。

2.2 油松球果螟

油松球果螟为一年一代生害虫,发生时间为每年5月,幼虫通过蚕食樟子松嫩梢和二年生球果获取营养,危害叶、果。该虫害以药物防治为主,在每年5月幼虫高发期,用40%乐果乳油400倍液或50%敌百乳油1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3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进行防治[6];成虫期每7 d喷洒1次6%可湿性六六六200倍液。油松球果螟的天敌为赤眼蜂,也可通过放赤眼蜂进行防治,放蜂约15万头/hm2即可达到较好的防虫效果。

2.3 落叶松毛虫

落叶松毛虫每年繁殖1代,于每年4月中旬为害,寄生于樟子松叶部,以蚕食松叶为生。该虫害的最佳防治时间在冬季,以树干涂白为主。采用硫磺粉、生石灰、盐、水制成的混合料涂抹树干,涂抹高度约为1.1 m,可有效起到杀虫和防冻害的双重作用。

2.4 松纵坑切梢小蠹虫

松纵坑切梢小蠹虫为一年一代生害虫,冬季主要在樟子松的树干基部或树皮下越冬,来年开春在树皮下产卵。成虫侵入根部或飞向樟子松嫩叶吸食营养物质,导致樟子松衰弱、枯死或倒地。该虫害侵害范围广,一般在卫生环境较差、立地条件较差的阳坡病害发生时间较早、周期较长、病害较为严重。松纵坑切梢小蠹虫的天敌是啄木鸟,因此可通过在林地放入逐木鸟保护樟子松林地[7]。

3 结语

樟子松种植的关键在于选地、选苗以及正确的育苗、栽植及病虫害防治管理。种植樟子松时,首先要确定种植的目的及其种植区域,然后因地制宜地实施育苗,选择栽植方法。松苗一两年即可移栽,松苗移栽一般在春秋期间进行,具体的栽植方法及栽植管理根据栽植环境选择。幼苗期间樟子松最易发生病虫害,因此在育苗期间要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樟子松幼苗期间常见的病虫害包括松苗立枯病、松梢螟、油松球果螟、落叶松毛虫、松纵坑切梢小蠹虫等,要结合其发生时间、发生周期、发生规律进行有效防治。

参考文献

[1]张玉玲,田斌.樟子松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林业科技情报,2019(3):72-75.

[2]杨伟,王文兵.樟子松育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浅谈[J].农业与技术,2018(16):175.

[3]黄耀娇.谈樟子松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J].山西农经,2018(10):77.

[4]江建立.樟子松育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8(9):209.

[5]刘微,李慧颖,李淑娟.樟子松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7(19):133.

[6]徐永胜.樟子松栽培技術与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5(7):276.

[7]张卓.樟子松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20(1):62-63.

猜你喜欢
樟子松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樟子松嫁接红松果材林的若干研究
樟子松造林成活率质量研究
论黑龙江樟子松造林的技术要点
樟子松幼苗期培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