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育苗造林技术

2020-10-14 12:29武平
乡村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落叶松育苗造林

武平

[摘 要] 落叶松是一种重要的落叶乔木,适应性非常强,而且用途广泛,在很多地区都有分布,在造林绿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实践总结落叶松育苗造林技术要点,为林农提供技术支持,推动落叶松造林绿化工作可持续开展。

[关键词] 落叶松;育苗;造林

[中图分类号] S791.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9-93-2

落叶松树干笔直且枝叶繁茂,生长速度较快,在造林绿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落叶松材质比较坚韧,是常用的用材林树种。为了进一步提高落叶松造林绿化水平,加强落叶松育苗造林技术研究尤为重要,这也是大面积培育落叶松、提升其造林效果的重要基础。

1 落叶松育苗技术

1.1 选地与整地

为了有效提高落叶松成活率,保证落叶松健康生长,应充分重视选地与整地工作。选地时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情况、排水条件及交通条件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壤通透性较好、偏酸性的沙性土壤更适宜种植落叶松。同时,针对落叶松种植地块,需要在种植前一年进行翻地,保证翻耕深度控制在40 cm左右,并施入充足的有机肥,施肥量控制在11 250 kg/hm2。另外,播种之前,对土壤喷洒一定浓度的硫酸亚铁溶液,调节土壤酸碱度,为落叶松生长营造适宜的土质条件[1]。

1.2 种子处理

落叶松种子包裹在球果中,种子为卵圆形、灰色,合理筛选种子并做好晾晒、浸泡工作,能有效提高种子萌芽率,促进幼苗生长,还能增强幼苗的抗病能力。可将高锰酸钾溶液与水按照1∶200的比例进行配比,对经过筛选的种子浸泡3 h。浸泡时间不能太长,以免药剂对种子造成不利影响,影响其萌芽率;浸泡时间也不能太短,以免达不到良好的消毒作用。消毒之后的种子利用温水(40 ℃)浸泡催芽,时间为24~36 h。在此过程中,开展挖坑作业,选择温度较高、背风向阳的区域挖坑,坑穴深0.5 m。将经过浸泡的种子放入坑内,利用塑料膜进行封闭,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每天对种子进行翻动,当种子达到1/3裂口时,即可进行播种[2]。

1.3 播种

要适时早播,但不能太早,一般在地表温度达到10 ℃进行即可。山地相比平原升温较慢,所以可以适当延期播种。播种时要适量播种, 落叶松种子发芽率相对较低,可以根据发芽率来确定用种量,一般发芽率在40%~50%,667 m2用种量在6 kg左右;如果发芽率低于这个范围,则要增加1 kg左右的种子;如果发芽率高于这个范围,则用种量减少1 kg左右。播种后要进行覆盖保温,在苗床表面覆盖一层细沙,一般厚度在0.5 cm左右,細沙上面盖草帘等遮盖物,防止种子被风吹走。

1.4 苗期管理

油松种子发芽后,应合理控制苗床温湿度,保持良好的光照条件。对于出土前的幼苗,需要保持合理的水分供应,避免苗床干裂,同时浇水量不能过大,可以少量多次进行浇水。对于出土后的幼苗,应适当减少浇水次数,根据落叶松幼苗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进行浇水。幼苗阶段的落叶松不适应强烈的日光照射,强烈的日光照射会对幼苗造成日灼伤。可以架设遮阴棚,对强烈的日光进行阻隔,保持60%左右的透光度,为落叶松生长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春季遇到低温天气时,应采取保温措施,温度较高时应合理进行降温,为落叶松幼苗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3]。当幼苗长出5片针叶后,对于幼苗生长情况展开全面分析,并做好间苗工作。间苗过程中应合理控制株距,确保密度为700株/m2,并拔除弱苗、残苗及病苗,为健康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当落叶松幼苗生长一段时间后,进行第2次间苗,密度控制在600株/m2为宜。间苗过程中开展除草工作,除草时首选人工除草方式,即将落叶松幼苗之外的各种植物全部清除,避免其与幼苗抢夺营养,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幼苗处于稳定生长状态时,应结合土壤情况合理进行松土,松土过程中应合理保护幼苗根系,避免对幼苗根系造成伤害,避免对幼苗后续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这样可为落叶松幼苗生长创造温暖湿润、营养充足且松软的土壤环境,促进幼苗健康生长。

2 落叶松育苗造林技术

2.1 造林前整地

整地应在雨季进行,整地深度一般在30 cm左右,采用穴状整地方式,周围土壤要踏实,形成内低外高的反坡型,清除穴周围的杂物。

2.2 起苗和运输

起苗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来定,一般在10月下旬,如果苗木全部封顶且出现黄叶,即可进行起苗。起苗前几天做好起苗准备工作,适当浇水、活动土壤,保证起苗过程中不伤害苗根。运输过程中将苗木捆成一捆,苗根要沾浆,用湿草包裹,防止根部受到伤害。

2.3 栽植苗木

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确认栽植密度,一般控制在3 300株/hm2左右。栽植过程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窝根,二是要扶正、踩实、不能栽靠山苗和顺山苗等。并且为了防止“冻拔”现象发生,栽植第2年化冻后要进行复踩,提高苗木成活率。

2.4 幼林抚育

一般栽植后要连续5 a开展松土、除草、施肥等工作,8~10 a后也就是林分郁闭后,对幼林进行修枝抚育,调整林地光照,改善林分生长环境。15 a后进行除伐定株,再次调整林分密度,使林分加快生长。

2.5 病虫害防治

2.5.1 落叶松褐锈病。落叶松生长过程中常常遭受褐锈病的影响,该病是落叶松感染担子菌亚门落叶松拟三胞锈菌所导致的。落叶松感染该病后,叶片尖端及中部会出现褪绿小斑,并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不断扩大,6—7月夏孢子堆形成于叶背面。夏孢子堆一开始在叶表皮下进行寄生,颜色主要为赭黄色或者奶油色,表现为小丘状圆形,夏孢子堆在叶表皮裂开后,有血红色或者铁锈色的粉状物露出,成熟后的夏孢子会不断飞散。8—9月会有黑褐色凸起(3~5个)形成于叶背面,即冬孢子堆。随着病害危害不断加剧,冬孢子堆数量越来越多,落叶松的针叶呈黄色并不断干枯脱落,影响树木长势,甚至导致落叶松死亡。

对于落叶松褐锈病,可选择百菌清油剂对苗圃及落叶松幼林进行喷洒防治,防治效果在58%左右。5—6月,发现该病后,可以利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进行喷施防治。同时,在春秋两季,对苗圃地及林地展开清理工作,集中烧毁收集的落叶松枯枝败叶,保持地块卫生,减少病菌传播。对于苗圃地,应确保苗木栽植密度适宜,同时加强通风除湿,避免苗木过度徒长,增强其抗病性。对于郁闭的林分,可以选用百菌清烟剂进行放烟防治,提升防治效果。

2.5.2 落叶松松皮小卷蛾。此类害虫主要对落叶松枝干造成危害,影响落叶松正常生长,此类害虫每年发生1代,幼虫(六七龄)在落叶松皮下卷曲并吐丝制作薄网越冬。次年4月左右,落叶松发叶时对落叶松枝干造成危害。

为了防治落叶松松皮小卷蛾,优选抗病树种进行种植,并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营造混交林,促进树冠早日郁闭;对寄生蜂及相应的天敌进行保护;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1 500倍液、75%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

3 结语

为了有效提高落叶松育苗及造林效果,必须充分把握落叶松育苗及造林技术要点,为落叶松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武琼.大力加强林业绿化养护管理、提升景观效果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8(8):39-40.

[2]郭志红,王惠君.华北落叶松育苗造林技术要点[J].图书情报导刊,2011(26):215-217.

[3]张喜红.落叶松的育苗及抚育管理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8(3):37.

猜你喜欢
落叶松育苗造林
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数字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关于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技术探究
浅析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东北地区落叶松种植技术
论林业育苗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塑料大棚番茄早熟栽培技术
日本五针松的嫁接育苗技术研究
阿尔卑斯山上的落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