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重新树立新形象的美国

2020-10-14 13:57卓建邦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

摘 要:融《阿甘正传》里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意义

关键词:美国电影;意识形态;软侵略

电影虽然起初是供给人民群众娱乐消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以及便利性,渐渐地,电影成为了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样也成为了宣传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

一、美国“反智电影”

1994年被人们称为电影史上的奇迹,因为这一年涌现出了许多电影经典中的经典,,不仅国内电影百花齐放,国外也更是涌现出许多传世经典,而目前占据各大网站榜首的《肖申克的救赎》在1994年的奥斯卡上却输给了《阿甘正传》。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如失业问题日渐严重,犯罪率的上升等诸多社会问题,都给沉浸于冷战胜利的美国敲响了警钟。在那个年代的美国常常扮演“世界警察”的形象,陷于战争的泥潭之中,从而这导致人民群众的厌战,反战的情绪高涨,在这个时期,电影界出现了许多主张回归到原始社会,崇尚低智商和對现代文明反思的影片,这段时期的这类电影通常被归类为“反智电影”。但单凭这一点是不足以让人们信服《阿甘正传》能够击败《肖申克的救赎》。

二、《阿甘正传》中的意识形态宣传

法国思想家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中表明,“强制性和镇压性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国家权力实施的两种方式。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前者不同的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通常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社会,甚至能够作为一种对外输出文化的软侵略。传媒方式也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发挥作用的一种,而在电影传媒技术逐渐发达的时代,电影是能够向观众传达宗教思想,教育理念,异国文化等意识形态。

《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上映于1994年的美国,而此时的美国,整沉浸在冷战胜利的喜悦之中。没了苏联这个强敌,美国便成为了最强的国家,试图建立单极世界,但伴随而来的是世界格局正往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日本,欧盟的崛起都令美国无法忽视,而美国国内自身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化。在这样一种国内外压力的挤压下,美国急需一个能够转移,缓解多方矛盾且能够为自身树立新的大国形象的工具。恰好《阿甘正传》的出世,便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政治工具。

影片以一个智商仅有75并带有腿疾的智障者阿甘开始,阿甘为了摆脱其他孩子的欺负便一路奔跑,奔跑的过程中慢慢地,双腿恢复正常。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的主张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所构成的。表面上是阿甘努力奔跑不被欺负最后还成功了,实际上是指美国自身的奋斗史,从刚独立时的13个州发展到现如今国土面积世界第四并拥有着强大的综合国力。影片也是从这里开始通过阿甘来回顾美国历史,如国际上的:“乒乓外交”,“越战”,国内的:“水门事件”,“肯尼迪遇刺”“苹果公司的崛起”“反战游行”等,用一个智商有障碍的人作为回顾历史的视角,冷静且严肃。影片之所以采用这样的一个视角,是为了能够引起美国人重新审视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以及未来该如何去应对,且个人的利益离不开集体,对于自身的未来又该如何去面对。这是美国人民个人层面上的反思。而在国家层面上来说,作为政治工具来讲,《阿甘正传》毫无疑问是当时调停,缓解,转移多方矛盾的一个利器,且能够通过阿甘这一角色来美化自己的大国形象。同时也是一种对外输出美国文化的手段,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侵略,即软侵略。

三、结论

当我们去揭开《阿甘正传》上映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影片中的时代背景,便不难理解《阿甘正传》为何能够击败《肖申克的救赎》。电影不单单只是作为一种娱乐工具,它也可作为政治工具,在现如今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带着客观的角度去理解优秀电影作品,去深挖优秀电影作品背后所隐藏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华艳君:《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理论路径探析》[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35卷(2期)页码:59-63

[2]张璇,唐凯:《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读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0卷(9期)页码:84-85

作者简介:卓建邦(1997-), 男 ,汉族 ,广东汕尾人 ,本科 ,研究方向:电影文化 。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
官方微博舆论引导方式探究
刍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本质及危害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