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视角下东至周氏家风研究

2020-10-14 23:13王朋兵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家风

王朋兵

摘 要:东至周氏家族是安徽地域境内传统世家大族,在其成长历程中形成了世代传承的良好家风。置于家国情怀视角下考察东至周氏家风,其核心内涵体现了周氏家族文化建设与涵养家国情怀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实践中,周氏家风主要通过血缘、地缘、家史与国史等关系构建,培育共同体意识,传扬家风国魂,与时俱进地推进家国一体同向互构。

关键词:周氏家族;家风;家国情怀;互构

东至周氏家族是安徽地域境内传统世家大族,从清末至今,在“百年家风”的熏陶下,发展成长为“六世书香”的文化世家,影响持久而深远。东至周氏家族之所以能够瓜瓞不绝、人才辈出,根本原因在于良好的家风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关于东至家风的核心内涵,今人从周氏家规、家训以及《负暄闲语》中,将其总结提炼为: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良好的家风是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置于家国情怀视角下考察东至周氏家风,其核心内涵体现了周氏家族文化建设与涵养家国情怀之间的良性互动,引领族中子弟在不同时空条件下自觉地推进家國同向互构,因之整个家族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一、遵循儒家主流价值取向,积极推进家族伦理建设

东至周氏家风以文字形式成为家族成员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以家规、家训为主体的约束规制方面,包括《周氏家族家规十八条》《周氏家族周馥家训六条》《负暄闲语》以及《周学熙家语》等。这类行为规范与日常训诫主要从读书处事、待人治家等方面,为族中子弟严明修身立业、治家处世之道,进而构成了周氏家风形成的规则、制度基础。就这类约束规制具体内容看,周氏家风主要围绕“一条主线”——尊儒和“三大主题”——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积极推进家族伦理建设。周氏家规、家训皆为这方面的规制和训诫,其基本内容包含了儒家所倡导的孝、礼、俭、清、廉、勤、善、慎等核心要义,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质言之,东至周氏家风作为中华传统优秀家风形式之一,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其形成的文化背景。

在儒家思想涵养下,以家规、家训为主要载体的东至周氏家风,本质上是按照儒家思想体系对家族成员立身处世进行原则性约束,籍此不断强化家族成员对于家与国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以期实现家国同构之理想。周氏家规、家训通过严格子弟勤学习、从正业、重勤俭、培心地、端家范,源动力在于种族繁衍、家族兴盛,教育引导子孙在个人、家庭、家族等级序列中努力实现齐家之目的,旨在为子孙铺设修齐治平的人生路径。这类家风形式侧重于家庭伦理建设,突出家族利益,但又有着鲜明的社会属性,诚如有的学者所言,“每个人在成为社会角色之前,首先都必定在家庭中以其家风的模式为‘脚本而进行‘勾脸和‘排练”,“家庭教育为人成为社会角色造成了粗坯,起着始启的定势作用。 ”依据儒家修齐治平的社会主流价值,周氏家风恪守“以诗书培其脉,以道德植其基”的根本价值遵循 178,通过家规、家训的约束规制要求子孙须以“读书敦品”为职志,这种“勾脸”和“排练”实则希望子孙能够获取科举功名,以便顺利地融入社会政治系统,实现儒家修齐治平的价值理想。与其说这类约束规制是周氏家族文化核心价值追求与最大公约数,不如说这是儒家文化背景下社会通行的一套道德规范。因此,周氏家风具有较普遍的社会意义,其基本精神是沿着家国同向互构的价值方向,型塑本族成员、家庭和家族。

二、富含传统乡贤文化属性,履行乡土社会化育功能

从地缘关系层面看,东至周氏家风具有传统乡贤文化的鲜明特征,反映了主体对家国共同体的认知与实践已突破宗族之囿,在更广的地域空间将家风建设与家国情怀的互动付诸于乡贤文化的社会化育实践。从地域文化层面看,东至周氏家族影响力最初是通过乡贤文化的特征体现出来的。“至德周氏,亦皖南之名族也”178,诗书传家、崇儒尚德长期保持在周氏门风之中。

其一,在文化层面。“勤学业”被写入周氏家规之中,周馥曾回忆儿时祖父严格敦促自己学习的情况:“日落后,不许外出,祖父篝灯课读,凡四书中易,解文意,四五岁时皆能通晓,六七岁时,凡乡塾中书读遍矣”。个中信息表明,耕读传家是该家族长期的生活实践,在文化为稀缺资源的乡土社会,这样的家族往往深受乡邻敬重,并因自身在乡土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愈发彰显家族文化影响力。如周馥早期在家乡以授学为业,从事乡间教育工作;直至显达之后,出资为家乡建学堂、办义学,如光绪21年捐资重修池州试馆,为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其二,在德行方面。周氏家教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极为重视子弟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注重家族内部伦理建设,而且还以善邻为本处理人际关系,这类日常品行自然对乡风、民风建设有着潜移默化的化育功能。如乐善好施是周氏家族的美德,亦是周氏家风的鲜明特征。周氏家规、家训要求子弟多行善事,在地缘关系构建上将之付诸奉献乡民、回馈家乡的实际行动,因而具有很强的道德引领力与感召力。其三,置于东至纸坑山特定地域空间看,东至周氏家规、家训又具有乡规民约的属性特征。如《周氏家规十八条》“护阴木”条:“倘有偷取树株,无论大小枝干,无论内外亲疏,犯者罚戏加禁,强者送官究治。每年冬季由族长与首事议定,挨户派丁清理,一次削其繁芜,宽留空档,使树木易长易成,平时不得持刀斧入林。”此条本为宗族内部法规,但显然又具备乡规民约的属性,一家之法能够推而广之成为乡邻通行的规则,周氏家规、家训不乏这方面的约定俗成。总之,以家风为代表的周氏宗族文化所具备的乡贤文化属性,在特定的地缘空间自觉地建立起了与社会政治系统之间的联系,因而在乡土社会秩序构建中履行了重要的德治功能。

三、树立爱国主义价值坐标,努力实现国家公共利益

从家史与国史互动关系层面看,东至周氏家风在与时代共振中与时俱进地树立了爱国主义价值坐标,引领族中子弟不断传扬爱国情怀,强化对国的认同与拥护,以及对国民利益的维护。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背景下,力图挽救民族存亡危机成为时代主题。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东至周氏家风以其包容性与时俱进地注入爱国主义实践精神,引领周氏子弟在家国利益、民族大义、国计民生面前,通过捍卫家国安全的责任担当、维护民族利益的治理操劳、关爱社会民生的接力实践等,努力追求、实现国家公共利益。

周氏家风崇尚“培心正业”,要求族中子弟谋事治生须从“善”心出发,培养心地,力勤正业,做于他人社会、于国于民有益之事,反映了儒家所倡导的济世热忱与个体人生事业实践的相统一。在民族存亡背景下,周馥的北洋新政与周学熙的实业报国为“培心正业”的价值取向树立了实践标杆。他们父子二人忧国忧民,在发展民族实业、力求富民强国的长期实践中,为维护民族利益、促进中国现代化、接济社会民生等方面不遗余力,生动地诠释了周氏家风“培心正业”的价值取向。

周氏家风崇尚开明之风,特别是在家国危机面前,周氏开明之家风更是以爱国主义、民族大义为风向标。在周氏家族发展史上,这种开明之风始终伴随着家族的发展成长,视家运与国运休戚相关,引导族中子弟能够及时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融入社会进步的潮流,在各自领域为国家、社会发展作贡献。在这方面,周馥、周学熙父子出于捍卫家国安全主动接纳西方器物文明的态度与实践,起到了开风气之先、树风气之范的作用。他们以融通求变的开明思想积极引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民族实业,努力探索中国的现代化路径。同时,在发展民族实业的进程中,父子二人通过创办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为中国的近代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外,这种开明之风还直接影响到周氏家族教育,如周学熙在对待旧学与新学的态度上,告诫子孙崇儒尚德、读书敦品是为旧学之归旨,而新学则为谋生致用之工具。

周氏家风崇尚勤俭乐济,引导家族子弟以勤俭持家严格家族内部之建设、以“乐济”强调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将自我行为约束的自律性与为共同体承担责任的自觉性互为贯通,反映了周氏家族文化对家国一体同构的理悟与实践。周氏家族文化对勤俭有着独特的理解,主要体现在生活作风、为人处事、财产观等方面。在生活作风上,周氏家族文化视勤俭为持家之根本,提倡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反对侈糜浪费,力求子孙勤于治生,避免因奢侈而家道中落;在为人处事上,周氏家族文化将勤俭与家族经商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主张为人要忠厚勤苦,经商不以欺诈待人;而在财产观上,周氏家族文化比较认同“不遗财于子,而赠财于友”的做法,主张薄遗资产于子孙,目的是让子孙能“谨身节用”,勤于谋生。难能可贵的是,周氏家族勤俭家风丰富的内涵与忠厚慈善的家风实践是紧密关联、互为生发的,这在“乐济”的家族外部行为中有较为充分的表达。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历代周氏家族子弟始终秉承忠厚慈善的优良家风,通过周济族人、奉献乡梓、热衷公益、回报社会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周氏家族杰出子弟周学熙最具代表性,如有人这樣概述其一生:“在生前,他四十年不茹荤,尤不喜食酒,‘藜羮豆粥有余欢;在二十年前,‘所有皮衣全售助赈,惟有‘一身布纳过残冬。即是这样,他仍以‘推广残、老、嫠、婴四项恤款为念。最后在闭眼之前,还是留下了遗嘱,将他在西城区屯绢胡同的寓所捐献给北京的恤嫠会。”这正是周学熙一生勤俭乐济的生动写照。

四、结论

概言之,东至周氏百年家风的传承体现了对家国情怀一以贯之的实践精神。在血缘关系层面,周氏家风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在“家”这一社会基本单元,通过家规、家训途径实现了大众化与具体化,反映了儒家思想对社会家庭的型塑功能。在地缘关系层面,周氏家风则以传统乡贤文化属性特征,为乡土社会秩序构建起到了重要的化育作用。随着周氏家族贵了、富了之后,周氏家风在教育引导子孙方面的成功,以及家族成员付诸奉献桑梓的德举,依然传递着乡贤文化突破时空的影响力。在家史与国史关系层面,一方面在民族危机历史情境中,周氏家族的杰出代表周馥、周学熙父子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忧国忧民,以开明之风学习西方科学,为周氏家风实践注入爱国主义时代内容;另一方面,周氏勤俭乐济的家风实践有助于引导族中子弟正确地处理家国关系,特别是在家国利益面前,周氏子弟往往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优先于家族利益,通过热衷公益的接力实践,推进家国一体同向互构。

参考文献:

[1]陈延斌 .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J].齐鲁学刊,2003(01):115-120.

[2]曾钊新 .论家风[J].社会科学辑刊,1986(06):37-40.

[3]周学熙.周学熙家语:卷上[G]∥近代史资料:总第77号.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78.

[4]周馥.秋浦周尚书(玉山)全集:年谱[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5:5648.

[5]周馥 .安徽建德县纸坑山周氏宗谱(卷 1)[O].“家规十八条”,宣统二年 (1910)修 .

[6]周馥 .负暄闲语[M].北京:中国书店,2013:136.

[7]郝庆元 .周学熙传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261.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家风
家风家规我来说
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