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候鸟迁徙的绿色通道

2020-10-15 00:12王菲张志国
绿色中国 2020年9期
关键词:澳大利黄河三角洲西亚

王菲 张志国

绿色中国网络电视播出的大型系列主题公益直播访谈节目《新闻2+1》“爱鸟周”系列节目“爱鸟新时代,共建好生态”,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联合主办。

6月24日播出的第八期节目,主题为“护航候鸟迁徙 打造鸟类绿色天堂”,邀请的直播间嘉宾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袁继明,场外连线嘉宾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负责人、博士王安东。

全球8大候鸟迁徙路线

鸟类迁徙是一段史诗般的壮丽旅程。从东亚到西伯利亚,从非洲到亚洲,从南半球到北半球,跨越山川、河流、海洋、荒漠、城镇、田野。因此,候鸟的迁徙有一股撼动人心的自然魅力。

每年春天和秋天,人类就会惊奇地仰望着天上那些成群结队、神秘莫测的旅客——候鸟。经过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候鸟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路线往返迁徙的独特习性。

袁继明介绍,通常人们在研究全球候鸟迁徙时,习惯将世界候鸟迁徙分成8条路线。如果打开世界地图,从西往东看,这8条迁徙路线分别是:大西洋东部迁徙路线、黑海-地中海迁徙路线、西亚-东非迁徙路线、中亚-印度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太平洋东部迁徙路线、密西西比迁徙路线、大西洋西部迁徙路线。

袁继明强调,8条鸟类迁徙路线在我们想象中,好像是一条很窄的线状区域。实际上每一条鸟类迁徙路线都是地域宽阔且形状不规则的带状区域。8条鸟类迁徙路线也不是泾渭分明的,有时候相邻的两条路线之间会有重叠或者交叉。

大西洋东部迁徙路线、黑海-地中海迁徙路线、西亚-东非迁徙路线基本上涵盖了整个非洲大陆、欧洲大陆、西亚和中亚的部分区域。太平洋东部迁徙路线、密西西比迁徙路线、大西洋西部迁徙路线则涵盖了整个美洲大陆,包括美洲大陆两边的少部分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域。西亚-东非迁徙路线、中亚-印度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跟我们国家有密切关系,这三条迁徙路线都穿越中国。西亚-东非迁徙路线在西部经过我国新疆西部地区;中亚-印度迁徙路线穿过了我国青藏高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因为穿越中国整个东部和中部地区而对我国有着重要意义。在国际上,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也因跨地域范围大、涉及国家多、涵盖鸟类种类多而被公认为最重要的一条鸟类迁徙路线。

我国境内的候鸟迁徙

鸟类的迁徙路线就如同一条条“高速公路”,任由鸟儿们飞进飞出,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据袁继明介绍,在我国境内,国内鸟类专家为了研究方便划分了3条路线。第一条是西部迁徙路线,内蒙古西部、青海西部、甘肃西部;第二条是中部迁徙路线,内蒙古中东部、华北西部等地;第三条是东部迁徙路线,是候鸟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繁殖并在我国东部沿海越冬的迁徙路线。

袁继明说,实际上我国的东部迁徙路线和中部迁徙线路线几乎完全被国际上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所覆盖。所以,我们通常说的国内3条迁徙路线和国际8条迁徙路线并不是一回事。

我国是重要的鸟类迁徙中转站。因此,我国候鸟的自然保护地状况将极大地影响到它们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在整个迁徙候鸟中,水鸟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袁继明说,打开中国地图,从西往东,围绕长江、黄河我们在候鸟的源头地区青藏高原的扎陵湖、鄂陵湖,上游地区的若尔盖建立了一些特别重要的水鸟栖息保护地。在云贵高原的草海、大山包建立了黑颈鹤自然保护地。黄河中游的乌梁素海湿地,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等重要的湖泊湿地都被纳入了保护地的范围。黄河中游的三门峡和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湿地,长江中下游安徽境内的很多湖泊群都被各种自然保护地覆盖了。东北平原上的三江平原湿地和松嫩平原湿地是我国重要的候鸟繁殖地。为了保护珍稀候鸟在那里繁殖,我们建立了很多保护地。而在鸭绿江口、辽河入海口、渤海湾、黄海的沿海滩涂湿地,以及崇明岛、杭州湾、闽江口、珠江口、北部湾和海南岛的一些重要湿地都被纳入到了保护范围之内。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地对候鸟保护特别是水鸟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候鸟保护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其中各类湿地面积11.31万公顷,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王安东说,国家对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在这些支持下,保护区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针,不断探索湿地生态修复模式。他们的探索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2年到2011年,借2002年黃河调水调沙,通过修筑引水渠、联通闸、扬水泵站等引水设施恢复了黄河与两侧湿地的水系大循环和地表径流,保证了湿地的淡水补给,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第二阶段是2012年开始,主要是通过构建生境多样性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在恢复水系大循环后,补给的黄河水携带泥沙淤积湿地原有的沟汊。为此,保护区先后进行了沉砂池、生态廊道、鸟类栖息岛、关键物种栖息地、生态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践,恢复了湿地水系微循环。第三个阶段是2016年以来潮间带的生态修复。近年来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无序扩张,对潮间带植被生物多样性、鸟类栖息地质量等方面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为此,保护区开展了以互花米草治理、盐地碱蓬和海草床恢复为主要内容的潮间带湿地修复研究,初步形成了立体式潮间带生态修复模式,并以此模式成功申报了2020年蓝色海湾修复项目,为全面治理互花米草,恢复本地物种盐地碱蓬和海草床,构建高质量鸟类栖息地奠定了基础。

“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其种类的多少可以直接反映湿地生态的质量。

王安东介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建区时,鸟类的种类为18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7种,现在已经达到36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二级保护鸟类51种。白鹤、东方白鹳、黑嘴鸥作为不同湿地类型的指示物种,其数量的增加也能直接反应出湿地质量的提升。

袁继明认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东部一个非常重要的候鸟栖息地,保护区里有黑嘴鸥、白鹤和东方白鹳等珍惜鸟类。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改造地形和引进淡水,把原来已经旱化的一些高滩地修复成了淡水湿地,从而招来了大量水鸟在此繁衍生息。东方白鹳从天然习性来说,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是它的越冬地,并不是繁殖地。但是,因为保护区进行了人工筑巢、改善湿地环境,东方白鹳最后在此繁殖,使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了我国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基地。

袁继明说,当前我国正在开展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将保护区的空间范围做一些优化和调整,把相邻或者交叉的一些自然保护地整合起来,解决多头管理和空间破碎化问题。

多措并举加强对候鸟栖息地的保护

长期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候鸟迁徙保护工作,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鸟类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的保护,维护鸟类种群。新的野生动物保护法首次将候鸟栖息地和迁徙通道纳入法律保护范围,将候鸟繁殖地、越冬地、停歇地和迁徙通道作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

袁继明认为,候鸟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了繁殖、越冬和中间迁徙的过程,而我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都是围绕候鸟的越冬地、繁殖地、停歇地建立起来的,在候鸟迁徙通道上,因为有村庄、农田不适宜建立保护地。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保护范围拓展,将重点保护物种的栖息地改成所有物种的重要栖息地。文字上尽管变化不是很大,但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还要求政府公布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名录,并设立禁渔期或者禁猎期,对自然保护区里引进外来物种、营造人工丛林及过度施撒农药都做了禁止或者限制性规定。

迁徙对于候鸟来说,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充满诗意。它们要穿越云层、经历风雨,遭遇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每年都会有无数的候鸟无法到达它们的目的地。

袁繼明认为,保护地工作当前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保护地的空间不合理、不完善,存在空间上的空缺,许多需要保护的候鸟栖息地、停歇地并未纳入到保护体系中。

纪录片《鸟的迁徙》中曾这样描述:“候鸟的迁徙是为生命而战”。鸟类的迁徙让这个世界多了一道自然风景,而迁徙路上的自然保护地则对迁徙候鸟的生命安全作出了保障。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守护好这些天空中的精灵及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欣赏到候鸟迁飞的壮美景象。

猜你喜欢
澳大利黄河三角洲西亚
版画
THE ROLE OF L1 IN L2 LEARNING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THE ROLE OF L1 IN L2 LEARNING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马来西亚·吉隆坡
脑洞大开
澳大利亚最有名的诗人是谁
黄河三角洲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氮的差异研究
生态视阈下的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与保护
陶西亚的柳树枝
傻瓜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