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丰收 品种按下“升级键”

2020-10-15 00:18祖祎祎
种子科技 2020年16期
关键词:强筋夏粮抗性

祖祎祎

大暑已过,夏粮已经落袋。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以总产14 281万t的“成绩”创历史新高。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夏粮主要作物,小麦在播种面积下调1.2%的同时,总产量不降反升,相比2019年增长了0.6%。由此可见,这场逆势突围的翻身仗夺取最终胜利,主要归功于小麦单产的提升。从众多因素来看,在肥料、农药、水资源和农机具投入相对稳定以后,品种改良的作用凸显。

2020年,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面对小麦病害、干旱等不利因素,在这个特殊年份的丰收答卷中,良种的作用功不可没。据测算,其增产效应可达增产总量的50%。近年来,我国小麦品种在产量提升、品质改良及抗性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小麦的增产幅度在三大主粮中最为明显,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为我国夏粮丰收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中国饭碗筑牢了坚实底座。

单产升级,带动大面积小麦产量稳步提高

“2019年秋至2020年夏,对冬小麦来说是一个特殊的生长季”,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秘书长肖世和告诉记者。

2019年秋播部分地区干旱,对小麦播种出苗不利,越冬期又遇明显暖冬;小麦拔节后的3月底至4月份倒春寒频发,对穗粒数影响较大;5月份雨水偏多,病害偏重发生;6月初气温骤升,小麦非正常成熟,粒重未达理想水平;新冠肺炎疫情还干扰了小麦田间管理……对于这季冬小麦来说,2020年可谓是个“不利之年”。

即使在如此特殊条件下,多个新品种仍创造了各地高产纪录。“2019年少数地区因为干旱又缺少浇水条件,足足拖到小雪节气之后才播种,几次倒春寒再加上5月份的阴雨天、光照不足,影响了穗粒数和籽粒灌浆。”这一季冬小麦从头到尾都牵动着烟农1212品种培育人、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姜鸿明的心。他坦言,“2020年的整体气候条件不太好,疫情原因病虫害也没有得到及时防治,没想到产量还能这么高。”

据统计,2020年创省级小麦高产纪录的品种中,丰德存麦20、淮麦33、烟农999等多个品种在山东、河南、江苏、四川、新疆等11个省区实收产量超过650 kg/667 m2。其中,山农28产量856.9 kg/667 m2,创下全国小麦高产纪录;优质强筋麦中麦578的2 hm2示范方,创下黄淮麦区841.5 kg/667 m2的高产纪录;烟农1212更是连续6年8次多点实收产量突破800 kg/667 m2,产量稳定、广适性强,实现了高产育种技术的新突破。

近20多年来,小麦的增产幅度在三大主粮中最为明显。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8—2019年的22年间,粮食作物单产累计增长24.72%,年均增长1.18%。其中,小麦单产累计增长36.75%,增速最快。

夏粮归仓,心里不慌。近年来,小麦品种总体产量提升,为我国夏粮丰收增添了一份信心和底气。

品质升级,要丰收更要高效益

2020年,粮食生产不仅仅是数量增长,更重要的是质量也有了提升,一、二等麦增多,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比35.8%,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各地小麦丰收后,粮食加工企业已经开始积极收储夏粮,为生产加工做储备。

时至今日,人们对面粉高端化、细分化需求越来越多样,随着食品工业化生产的发展,面包粉、饺子粉等专用面粉的需求日益加大。从田间到餐桌,优质专用小麦无疑是产业链最长、最多样的主粮作物之一,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注重品质改良、对接市场需求已经成为提升小麦产业价值链的关键之举。

针对小麦育种和小麦产业存在的问题及面粉和食品加工企业配粉需求,育种单位及种子企业将培育强筋、弱筋优质小麦新品种作为小麦品质改良的主要方向。经过不断研究和努力,一批产量品质兼具的强筋小麦品种逐渐崭露头角,我国小麦新品种加工品质大幅提高,2018年国家审定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比3年前增加了近50%,标志着我國小麦育种研究在稳产的基础上迈向了高产、优质、绿色并重的新台阶。

为了让更多好品种对接市场,2019年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对黄淮麦区审定的主要强筋品种进行了加工品质鉴评。对标面包、馒头、面条等面制品专用粉需求,评选出新麦26、藁优2018、晋麦95、中麦578、郑麦7698等一批专用优质“超强筋”品种,加速了我国优质麦产业的转型升级。

如今,看到了优质麦产业发展的高效益和广阔前景,河北、河南、山东等不少小麦主产区已将优质品种作为小麦生产的主力和发展方向。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这些主产省份已成为我国优质小麦加工基地。在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下,强筋、中强筋、弱筋品种推广面积明显增加。

强筋品种中,新麦26、济南17、师栾02-1等“老牌”品种面积稳定,已成为业内加工企业配麦配粉的重要原料;“新一代”强筋品种济麦44、中麦578、泰科麦33、西农511等,克服了过去优质品种产量潜力偏低的缺点,种植面积迅速上升,2020年均达到6.67万~13.3万hm2;济麦22、百农207等中筋品种,既有广适、抗病、稳产的优势,又能满足馒头、水饺等大宗主粮食品品质要求,2020年推广面积仍稳定在100万hm2左右。

不光是用于主食加工的专用品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酿酒小麦、糯质小麦、特用小麦等专用品种也作为高端食品原料陆续进入生产,其原粮价格比普通小麦增加50%左右,大大提升了农户的种植效益。

抗性提高,高产稳产、生态安全两不误

气候不利、疫情影响……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丰收来之不易。然而,高产、优质品种的潜力凸显,离不开小麦综合抗性的提升。针对我国小麦主产区的种植条件和气候特征,抗旱和抗病品种选育尤为重要。

作为华北麦区灌溉用水最多的作物之一,小麦成为当之无愧的节水“担当”。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节水抗旱育种专家郭进考表示,品种节水的秘诀在于水分利用率的提升。“节水小麦叶片较窄较厚,以此减少蒸腾量,同时根系强壮发达,才能充分利用土壤水分。”

近年来,针对小麦灌溉时间不合理、灌水次数偏多等造成水分利用效率不高的突出难题,我国育种家相继培育一批节水小麦新品种。为了加大节水品种的进一步推广,2018年,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推介了石麦15、石麦22、衡观35、轮选103、冀麦418、邢麦7号、邯麦13等7个节水小麦品种,并不断创新小麦节水抗旱种植模式,实现了节水、增产两不误,保障了缺水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0年前,河北种小麦一季灌6~7次水,通过节水品种和节水技术的逐步推广,现在大体只浇2~3次水,单产由曾经的200 kg涨到了400 kg,用水量少了1/2,产量却翻了一番。”郭进考告诉记者,2020年,节水小麦品种推广在河北省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不光河北,陕西把抗旱品种和生产技术“打包”推广,为旱地小麦生产稳产提供了关键支撑。2013—2017年,陕西省旱地小麦较同期同等地力田块增产60 kg,共增产粮食近2亿kg,增产率达23.10%,总经济效益达约2亿元。

除了缺水,病虫害问题一直是小麦高产稳产的“劲敌”。为引领抗病品种选育方向,我国种子管理部门针对主要病害赤霉病和条锈病,采取最低抗性准入制度。“高感赤霉病品种不得参加苏皖等地的区域试验,高感条锈病品种在西南麦区区试中一票否定”,肖世和说。

除了在品种管理上划定“红线”,近年来,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在安徽等病害高发地区开展了多抗品种鉴评与展示活动,筛选兼抗赤霉、白粉和条锈病的优质品种,并推介了西农511、徐农029、紫麦19、郑麦9023等一批中抗赤霉病品种。在2020年年初预报条锈和赤霉病具备大发生条件的形势下,以品种抗性为基础,结合“一喷三防”,使“有病无灾”成为2020年小麦生产的高光亮点。

“2020年,有23个小麦新品系拟申报国家审定,涌现出了一些突破性小麦新品种,如扬16-157品种连续2年赤霉病抗性试验达到‘抗级水平,属国内罕见;衡165171品种节水指数高达1.44,属极强水平。”肖世和表示,近年来,小麦新品种的抗性水平从单抗向多抗发展,从抗病虫向抗耐寒、旱、湿、热等多种自然灾害发展,有力提高了大面积小麦生产的产量稳定性和商品原粮品质,进一步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猜你喜欢
强筋夏粮抗性
人体肠道中特定抗生素抗性基因累积可能导致糖尿病风险上升
优质强筋小麦种植管理技术研究
全国夏粮又获丰收,总产量14174万吨,比上年增长2.1%
亚洲玉米螟Bt抗性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020年河北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可达400万亩
甘肃省南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抗性诱导及抗性菌株生物学性状研究
征途漫漫 中国芯
夏粮有望再获丰收
册亨县杂交水稻引种试验